紅旗-61導彈的前身是1965年出台的紅旗-41防空導彈。起初是地空導彈,1967年,軍委決定將其轉為艦空導彈。其和地空導彈的區別就是工作環境非常惡劣,不僅要考慮溫濕度變化。還要考慮海上鹽霧對裝備的腐蝕,艦艇搖擺、震動和電子設備輻射對導彈工作時的影響。以及導彈發射時對艦上裝備、人員的影響。

紅旗-61艦空導彈直到1975年才開始上艦試驗,後來經過不斷修改,到 1986 年,才進行了海上設計定型飛行試驗,並在試驗中取得了8發7中的成績。繼而於1988年11月正式定型。

紅旗-61導彈長3.99米,彈徑0.286米,翼展1.166米,十字型彈翼,X型尾翼,半主動雷達制導,連續波雷達導引頭,固體火箭發動機,飛行速度3馬赫,射高8千米,射程10千米,全彈重300千克,採用連續細桿殺傷式戰鬥部,重40 千克,單發殺傷概率64%~80%。

其制導由ZL-1雷達負責,該雷達也是我國第一種艦載對空制導雷達,工作在X波段,採用單脈衝跟蹤和連續波照射體制,即同一雷達不僅要完成對目標的單一脈衝跟蹤,還要完成對目標的連續波照射,跟蹤和照採用同一套發射天線。

雷達還在研製/時即考慮了抗干擾因素,採用了抗同頻非同步干擾裝置、低仰角跟蹤技術等手段,保證雷達正常工作,後來進行的艦上抗干擾試驗中,在飛機攜帶雜波干擾機進行干擾的情況下,該雷達仍能保持角度和距離上的正常跟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