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只是一個比喻。

在這樣一種「假想」的設定下,在沒有其他附加條件的情況下,我會把麵包(資源)給藝術家。

並非說農民和商人的貢獻不重要,而是說,他們的可替代性太強。即使是最出色的農民和最傑出的商人,對整個文明來說也不具有獨特性。

換句話說,無足輕重。

歷史當然尊重農業和商業,它們比藝術更重要,但沒有哪個個體的農民和商人是重要的。

然而藝術家不同,歷史會記住一個個的個體,李白,達芬奇,貝多芬,畢加索,MJ,… 藝術家作為個體都是很難被取代的。

當然,如果題目中還有一個科學家的選項的話,no brainer。


誰餓給誰,要不就分喫唄,哪有那麼多的非此即彼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著一定的誤導。我們分析一下題目中的麵包:1 有價值(充饑)2 流動性好(大家都想要)

所以我們不妨換一個有同樣特點的,比如說錢。

我們把問題換成,你有500000現金,你是給農民?給商人?給藝術家?

於是你會發現,誰都可以說出一大堆正當的理由想要這筆錢,就像想要題目中的麵包一樣。你有給誰?還是你根本就不想給了?

所以給不給是不重要的,給誰不給誰也不重要。如果你一定想給,那麼你給了誰會覺得開心,就給誰好了。


給農夫,令充饑。種麥子,磨麥粒;做麵包,分其餘——商人,演員,畫家……


我會選擇給農民,如果一個農民沒有糧食喫了說明他是真的沒有辦法弄到喫的了,農民辛苦一輩子種地為國家農業做貢獻,最不該挨餓的就是農民。

藝術家和商人肯定也不會缺錢,有錢可以買到喫的,不靠種地為生的人一定有其它的生存手段。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如命題,如果麵包夠大可以分成三分,人道主義精神如果有肯定不能看著誰餓死。


嗯,我有這塊麵包我自己是不是喫飽了?要怎麼分?按喜好還是按需求?還是從實際出發或者挽救一個行業?這種問題有點喫飽了撐的。


肯定不給藝術家,他們都是一些雞鳴狗盜之輩,披著藝術家的外衣幹著流氓的勾當。也不會給商人,老話說的好無商不奸。農民樸實,善良,知道感恩,所以給農民是最正確的選擇


還是讓老爺子來分吧


當年的災難片《2012》為啥沒續集?就是因為上船的都是他媽的領導,高管,富豪,中上流人士!消耗完了儲備都要等死!


掰成三份,沒有誰的好壞,沒有需要誰,大家都是人類。雖然三分之一的麵包無法使人充饑,但卻可能使人活下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