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連續四篇的脫歐主題,會從這篇開始講脫歐這個議題的成因與過程

雖然本版是財經格,不過想要真的瞭解一個事件,還是有必要了解一點歷史

然後,下一篇會介紹脫歐議題正反方預估會造成的影響,包含四個維度

即留歐的優點、缺點以及脫歐的優點、缺點

再下一篇筆者會評估脫歐後續對各國,尤其歐洲諸國以及臺灣的影響

最後探討一下英國未來之路

 

 

歐洲統合是一個目標,在國家之上設置機構形成超國家,統理諸國事務

像是歐盟憲法法庭,換句話說歐盟內各國的司法權一部份已經讓渡給歐盟

疑歐主義就是本次的主角,與歐洲統合相反

主要目標是離開歐盟或更進一步瓦解歐盟

疑歐主義不只存在英國許久,也存在其他歐盟各國,但我們先 Focus 在英國

英國的疑歐主義,筆者主要分為兩個部份,歷史因素以及歐盟現況

最後是近期脫歐公投始末

 

 

進退失據的大英國協

不要忘了,大英國協的前身大英帝國在全盛時期,曾被稱作「日不落帝國」

其本身領土加海外殖民領土佔全球的1/4,包含離我們最近的香港

甚至還包含現在的美國(美國即因租稅問題與英國爆發獨立戰爭後建國)

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二戰後各殖民地紛紛獨立或歸還其原本母國

英國人視英國為「天朝上國」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看一下歐盟中三大巨頭英、法、德的關係

德國與英國曾經打過不列顛戰爭,德國直接轟炸英國首都倫敦

在亞洲這種感覺相當於二戰時日本的空襲

另外英國對於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相當感冒

因為法國在12天就被德國擊敗並投降成立魁儡政權

靠著美英的盟軍聯軍才得以復國並贏得戰爭

你可以在網路上查到一些英國人酸法國人的笑話

對軸心國幾乎不戰而降或迅速被擊潰不單只有法國,很多歐陸國家皆然

歐洲人給英國人一種「在緊要關頭時靠不住」的印象

雖然身處歐洲,但不屬於歐陸,跟德法不一樣,是「英國人」,不是歐洲人

不但有強大的金融業為支柱,殖民地遍佈全球也顯示了英國的軍事實力

 

 

英國完全不理會歐洲大陸獨善其身不是很好嗎?

是什麼契機使得英國人和歐盟沾上邊了呢?

二戰時美國本土沒有受到波及,靠著工業的輸出成為世界第一強權

反觀英國國力已大不如前,殖民地紛紛獨立,人民糧食只能配給

雖然從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後,西歐諸國的經濟得以恢復原先水準

但從 1951 年歐洲鋼煤共同體(軍工主要原料,避免德國再次軍國化)到 1957 年歐洲經濟共同體

加速了歐陸諸國的經濟成長力道,歐洲統合開始變得吸引人

 

 

但英國仍想維持其大國地位,不願加入當時法國主導的歐洲統合

於是在 1960 年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抗衡

1961 年、1967 年英國雖然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但都被時任法國總理的戴高樂拒絕(也不想想戰爭是誰打的 ... )

這對英國人來說就像是你看到籃球場上有個你指導的後輩

「+1 +1 Play one!」你說

「No way.」後輩頭也不回的繼續打他的球

在 1973 年英國終於成功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並在 1975 年補辦全民公投來確認這次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正當性

是的,關於脫歐或留歐,今天英國人是第二次公投了

只是在當時歐盟整體的經濟成長明顯高於英國,歐洲統合很有吸引力,約獲得 67% 民眾支持

 

 

近幾年,英國在歐洲統合這條路上一直表現出自己的抗拒

1. 不加入申根 - 加入會失去邊境控制權

2. 不使用歐元 - 喪失貨幣政策決策權(應幫上可是有女皇大頭的)

3. 反對歐盟直選總統 - 政治權力的實質流失

 

綜觀以上,英國對於歐陸的態度就是

我想與你做生意,但我不想成為你的一份子

 

 

 

多災多難的歐盟超國家之路

歐盟的形成,從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畫開始

接著為了防堵德國再次發動戰爭而成立的歐洲鋼煤共同體

鋼煤是軍需工業的主要原料,全歐洲統一生產銷售就能預防戰爭再起

接著發展成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體

一路上反對的聲音不在少,但是經濟成長與其好處顯而易見

但到了近幾年,歐盟似乎時運不濟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出現了所謂歐豬五國

歐洲各國為了救援銀行,大幅舉債所導致投資人的償債疑慮

在 2009 年爆發所謂主權債務危機,即國債可能無法還錢

到了 2010 年,希臘國債被降評到垃圾債券的等級

歐元區領袖等於是被迫向希臘紓困

也就是歐洲各國納稅人繳的稅金拿去救助希臘

也產生了一種希臘自救的方案:希臘脫歐,簡稱希脫(Grexit)

這件事情延燒到今日尚未落幕

 

此外,由於中東的戰亂以及 2010 年阿拉伯之春(革命活動),大量難民逃離至歐洲

也產生了許多問題,例如非法偷渡、治安問題、國家財政負擔、與當地人競爭工作機會等

在歐盟的體制下,難民只要在入境歐洲時的第一國獲得庇護許可

原則上可以通行歐盟諸國

雖有配額,但各國無法自主決定額度

2015 年法國巴黎、2016 比利時相繼發生恐怖攻擊

証據顯示法國巴黎的事件,恐怖份子是利用難民潮進入歐洲

 

 

以上事件都加深歐盟內部的矛盾

以及英國人對於歐盟的不信任感

 

 

脫歐公投始末

前面提到的疑歐主義由來已久

為此,英國第一大黨保守黨內部一直有脫歐聲浪

而堅決脫歐的人士則離開保守黨,成立英國獨立黨

保守黨揆 David Cameron 在 2013 年選舉時為了爭取選票

提出若當選則會進行脫歐公投

2015 年當選後,也如期承諾選在 2016/6/23 舉行公投

公投結果投票率 72%,脫歐 51.89% 勝過留歐 48.11%

於是英國至此開始進行脫歐程序與談判

首相 David Cameron 則提出辭職,宣稱「現在的英國不適合由一個支持留歐的首相來代表」

 

 

在這邊筆者非常想吐槽兩個人

1. 獨立黨黨魁 Nigel Farage

2. 前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與現任首相同屬保守黨

這兩個人是本次脫歐陣營大勝的關鍵人物,這兩個人不斷抨擊留歐之弊

並且開出一堆脫歐的政策牛肉,OK 現在成功了,接下來要面對的是?

沒錯,就是後續英國與歐盟談判這個艱鉅的任務

想當然非這兩個人莫屬了,來看一下他們的態度

Nigel Farage 宣稱達成了生涯政治目標,宣佈辭去黨魁 ...... 

聽起來像是「唉呀,我的理想達成了,剩下的爛攤子就交給全民收拾囉 ~」

 

而 Boris Johnson ,保守黨內第二把交椅(除首相 Cameron 外)

現在支持留歐的首相 Cameron 因為公投失敗而承擔政治責任宣佈辭職

10 月份保守黨將選出新黨魁,這個位子看起來就是非脫歐元帥 Boris Johnson 莫屬

繼續領導英國脫歐事宜,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與已經蒙受損害的經濟活動

想當然這將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也是影響英國未來國運的轉戾點

Boris Johnson 在這時候卻說自己放棄競逐黨魁

認為這時候團結保守黨穩住英國的人不是自己

這不是船長先跳船嗎?

然後在公投結束確定脫歐後,他說了這樣的話:「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永遠都是

這船長不只跳船,還去另外一艘船上開炮

比 Nigel Farage 更過分,因為保守黨是掌權的執政黨,屬於能承擔而不承擔

 

 

雖然筆者知道辭職或不參選是政治角力後的結果

但是這兩位政治人物在本次脫歐公投都扮演了出一張嘴不做事的角色 ......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Osiris Atom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臺灣 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