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最新報告《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投影機市場跟蹤報告》顯示,極米科技以40萬臺的出貨量居第一,打破了愛普生、Sony、NEC等外資企業長期對行業的壟斷,成爲首個在中國投影市場登頂的國產品牌。

與此同時,在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市場最暢銷的10款投影機中,極米佔據4席;在最暢銷的10款家用投影中,極米佔據了6席位。

當然,其實無論是打破壟斷還是銷量的飄紅,極米這樣的表現也符合人們的預期:在2014年前後,衆多隨人工智能和消費升級熱潮出現的智能硬件玩家裏,極米算是目前跑得比較快的,至今已經完成了四輪融資,其中不乏百度、經緯中國這樣的大腿背書,足以見得行業對極米和極米所處行業的潛力看好。

但也不可否認的是,好的資源並不等於好的結果。尤其是在智能硬件這個高門檻的行業裏,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會選擇直接套用華爲或者小米的模式,來規避探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以期資源能夠更穩定地轉化爲預期結果。

正如《科技日報》的形容“這是又一個擁有牢固根基的海外傳統大品牌,被充滿活力的‘新國貨’品牌所‘逆襲’的故事”,極米是一個代表性的參考樣本:不想被現有的市場格局所侷限和催熟,新玩家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裏?

走不出的華爲模式和小米模式

隨着寒冬氛圍的浸淫,人們在面對新創業風口出現時正在變得越來越謹慎,但智能硬件卻是個例外:創業者們在幾年間將智能硬件拓展到了智能電視、智能家居、智能汽車、醫療健康、智能玩具、機器人等許多領域,也成爲資本市場追捧的新寵,比如2018年百度就在智能硬件領域完成了17筆投資,而2017年全年發生在硬件領域投資才僅僅 5 起。

不過繁榮也很快讓智能硬件觸碰到了天花板。

以小米爲例,小米在5年不到的時間裏先後投資和孵化了220家生態鏈企業,其中有100多家企業集中在智能硬件等相關領域當中,用資本的助推行業實現了短期內的密集生長。然而數量上的繁榮很難轉化爲質量上的繁榮:

簡單來說,對於新興行業來說,產業端成果轉化需要以成熟的市場基本盤爲前提,而資本助推實現到的加速顯然讓產業發展的腳步,快速超過了市場成長的腳步——這讓行業玩家們不得不參與到有限市場空間的激烈競爭當中,直接的後果是容錯率降低、競爭投入加大。

於是求生意志強烈的智能硬件創業者們開始“以結果爲導向”,逐漸分化爲了“華爲模式”和“小米模式”。

華爲模式,即通過在智能手機既有的功能當中不斷改進、進行微創新取得了成功,理論上很適合智能硬件這類“技術導向”的創業領域,然而這種模式的最大痛點在於獲得結果的前提是需要足夠的基本功積累,而這層積累是隨着行業整體的發展不斷水漲船高的——創業者如果無法做到對產品基準線的嚴苛把控,很容易落入“耍小聰明”的錘子模式,也先天地爲立足市場設置了很高的門檻。

相比之下小米模式的練級道路看起來更加親民。小米模式即通過互聯網模式+供應鏈創新來實現彎道超車。不過藉助互聯網模式雖然能夠通過運營上的彌補,爲基礎的沉澱爭取時間,但隨着互聯網與產業的全面對接運營能夠帶來的彌補作用正在逐漸消失,產品的比較越來越回到技術和使用體驗等硬核層面上來。

而無論是華爲模式還是小米模式,當創業者不斷適應別人的規則,而不是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主導,消費者和創業者都會感到尷尬:前者會覺得“又是老套路”,後者會覺得“我這麼努力你們知道嗎”。

把創新和深耕寫入基因

將創業者默認爲創新,實際上是個長期流行於行業裏的經典僞命題。因爲起步晚的特性,必然會讓創業者在重新觀察市場環境的情況下,得出一個相對於已經有穩定運營週期的競爭對手,更貼近市場現狀的結論,但創新能夠作爲創業者的起點,卻很少成爲企業基因一直延續下去。

《經濟參考報》認爲,極米的成功源於把創新精神刻進了自己的基因,並通過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引領行業發展方向。而從理論上說,極米將“創新”寫入創業基因似乎更難,因爲在絕對數量級的比較上,投影依然是小衆玩物:使用場景的有限讓人們很難洞察技術上帶來的體驗,傳統家庭場景中很難讓消費者放棄實體電視。因此極米創業之初的當務之急除了要解決亮度、距離、抗幹擾等問題外,還要爲投影重新定位——也就是需要顛覆“投影儀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印象”。

因此極米在創業之初進行了一次主動的“二選一”:一是享受成熟供應鏈的紅利,進行整合翻版,做一個跟隨者,風險低收益快;二是推翻所有既定規則,創造一個全新的產品形態,做一個革命者。

當然我們知道極米選擇了後者,因此投影儀纔有了隨着慢慢成爲了新中產家庭生活中的“無屏電視”的轉變,成爲家庭娛樂的中心,以及連接整套智能家居系統的入口,但站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來看,這雖然是被移動互聯網深度解構的中國市場所獨有的優勢,但整個投影行業也鮮有可參考先例、消費者是否買賬也是個標準的未知數。換句話說,在徹底的顛覆創新道路上,極米幾乎是背水一戰。

另一個是必要的深耕。極米科技成立於 2013 年 11 月,主打產品爲“無屏電視”,通過幾年的耕耘做到了細分市場頭名的位置。極米科技董事長、CEO 鍾波非常固執地堅持“未來電視一定屬於無屏”,除了無屏電視以外,這家硬件創業公司就再沒推出過其他產品。

甚至對待這條僅有產品線,極米也是幾近嚴苛的。

極米成立之初,團隊立下一個規矩:對不滿意的工程樣機,一律當衆砸毀。成立5年來,被砸毀的樣機多達近50臺。在開發極米經典產品Z4X時,產品團隊光模具就做了八副;爲優化一個小細節,短短五天時間內做了12套方案,最後優中選優,確定了一種最爲可靠的方案。爲了一個小插口在外觀上與機身協調,極米花40多萬元重新定製模具。

而成長階段的嚴苛,總是會以不同的方式投射到結果上。從2013年成立到2018年登頂行業的五年時間裏,極米先後13次獲得了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CES最佳創新獎、Good Design Award等國際權威大獎,技術層面的突破也在2015年後迎來井噴:2015年極米率先推出了採用了雙光路設計的極米Z4X,2016年首款1080P全高清支持3D的無屏電視極米H1問世,2017年無屏電視當中加入了MEMC運動補償技術,到2018年推出了智能輔助校正、一拍“畫幕”對齊、全畫面自動對焦、實時清晰度補償等能實現“即開即用”的新技術。

《科技日報》的評價是“極米用五年時間重新定義投影”,而我們通過覆盤發現,創業公司能夠實現重新定義的的真正核心競爭力,並不是藉助已有套路快速適應規則,或者抱緊一條足夠粗壯的大腿,而是保留創業之初的“創新基因”,在行業建立的已有壁壘間不斷尋找空當。

當創新基因遇到足夠的沉澱、足夠的堅持、足夠的剋制,類似於極米的故事也自然水到渠成,在自己拓展的領域內穩穩站穩腳跟。

本文來自微信訂閱號“互聯網指北”(hlwzhibei),專注於互聯網文化、營銷、產品。轉載必須保留作者、公共帳號信息,必須與本文嚴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換/增減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圖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標題、引語、摘要等。文內所用圖片來自相關媒體報道截圖,爲非商業用途。如有疑問請聯繫作者微信:melodyf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