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就是碼率和幀率的切換。

比如15幀,30幀和60幀,肯定就是60幀更流暢更清晰。就是1秒鐘分為15張或60張圖片,把這些圖片以1秒鐘的時間放出來,肯定60張圖片更流暢啦。

一.碼率

1)碼率:數據傳輸時單位時間傳送的數據位數,一般我們用的單位是kbps,即千位每秒。

通俗一點的理解就是取樣率,單位時間內取樣率越大,精度就越高,處理出來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也就是說畫面的細節就越豐富。

2)平均碼率:通常是指數字音樂或者視頻的平均碼率。即每秒鐘有多少比特被傳輸/解碼。

碼率並不是衡量音頻/視頻質量的唯一標準,例如一些其它的格式,比如wma和ogg格式都可以在和mp3文件同樣的平均碼率下提供更好的聲音質量。

3)恆定碼率:就只是以固定的壓縮比壓縮文件。

碼流 x 時間 = 總容量

文件體積與取樣率是成正比的,即碼率越高視頻文件的體積越大。所以幾乎所有的編碼格式重視的都是如何用最低的碼率達到最少的失真,圍繞這個核心衍生出來早期的cbr(固定碼率)與現在的vbr(可變碼率)都是在這方面做的文章。

固定碼率指在製作視頻時採用固定的碼率。

可變碼率指在製作視頻時採用變化的碼率,即在動作不激烈時用低碼率製作,在動作激烈時用高碼率製作,這樣做不但保留了比較好的畫質而且也降低了視頻文件的體積。

不過事情總不是絕對的,從音頻方面來說,碼率越高,被壓縮的比例越小,音質損失越小,與音源的音質越接近。

碼率和解析度的關係

視頻實際上都是有損壓縮的,碼率越高,數據量越大,可以保留的細節也就越多。比如說,在視頻的某一貞上相鄰的某幾點,本來在高碼率時,它們應該是完全不同的顏色,但經過再次壓縮,碼率降低後,它們就只剩一種顏色了。

這個你可以比照單幅圖片的情況來理解,你可以把一幅細節十分豐富的BMP或者PNG(這兩種格式是無損的),轉成解析度相同的低品質JPG(JPG為有損壓縮),然後比較前後兩幅圖的細節部分,你就能明白了。

有些黑暗場景比較多的電影,而且其中的一些細節又會影響故事情節的,碼率的高低就顯得重要了。

總結:碼率,幀率,解析度和清晰度的關係

先看視頻編碼的基本原理:視頻圖像數據有極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有大量的冗餘信息。其中冗餘信息可分為空域冗餘信息和時域冗餘信息。壓縮技術就是將數據中的冗餘信息去掉(去除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壓縮技術包含幀內圖像數據壓縮技術、幀間圖像數據壓縮技術和熵編碼壓縮技術。視頻文件一般涉及到三個參數:幀率、解析度和碼率。

幀率:每秒顯示的圖片數。影響畫面流暢度,與畫面流暢度成正比:幀率越大,畫面越流暢;幀率越小,畫面越有跳動感。由於人類眼睛的特殊生理結構,如果所看畫面之幀率高於16的時候,就會認為是連貫的,此現象稱之為視覺暫留。並且當幀速達到一定數值後,再增長的話,人眼也不容易察覺到有明顯的流暢度提升了。

解析度:(矩形)圖片的長度和寬度,即圖片的尺寸.

碼率:把每秒顯示的圖片進行壓縮後的數據量。影響體積,與體積成正比:碼率越大,體積越大;碼率越小,體積越小。(體積=碼率×時間)

幀率X解析度=壓縮前的每秒數據量(單位應該是若干個位元組)

壓縮比=壓縮前的每秒數據量/碼率 (對於同一個視頻源並採用同一種視頻編碼演算法,則:壓縮比越高,畫面質量越差。)

所謂「清晰」,是指畫面十分細膩,沒有馬賽克。並不是解析度越高圖像就越清晰。

簡單說:

在碼率一定的情況下,解析度與清晰度成反比關係:解析度越高,圖像越不清晰,解析度越低,圖像越清晰。

在解析度一定的情況下,碼率與清晰度成正比關係,碼率越高,圖像越清晰;碼率越低,圖像越不清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