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南方諸省遭遇到了特大暴雨,廣東、福建尤其明顯。在北方自長江以北到則出現了大範圍的乾旱,地區農作物是顆粒無收。沒過多久,蝗蟲之災覆蓋了直隸省(現河北省)大部分地區,蝗災過後,農民的農作物基本是消失殆盡。

1877年,華北地區的旱災毫無減弱之勢,蝗災再次來臨,儲備量馬上就顯現崩潰之勢。這是大規模的百姓死亡一點點覆蓋在這個十年前就已經飽受災難的地區(平捻之戰)。因交通不便利導致山西與山西兩地災情甚是嚴重。在當時的英國人寫的外交報告中:一些嚴重的州縣裡面,普通的百姓猶如野獸一般覓食;幾百上千個村落中死亡的百姓多達百分之七十多。

  被清朝派往山西賑災的官員閻敬銘說:兩三千里之內,只要是所能看到的災民面黃肌瘦,毫無血色;耳朵聽到的只有男啼女哭的聲音,殘骸將道路都堵死了只能繞行。

如此嚴重的災荒不僅僅是因為天災,人為因素也佔據大部分。自從內戰平息過後,雖然由李鴻章等官員都在興修水利。因官場的腐敗,大部分水利都是如擺設。

  因為戰亂與官場的腐敗導致的"常平倉"、"社倉"、"義倉"大多無多少存糧,這些國家設在各地的備用糧倉在因戰亂與腐敗毫無存在感。設在河南的"常平倉"本應存儲九十五萬石糧食(清朝一石等於28公斤)基本算是空倉,其它災省與和河南相差無幾。

政府與農戶濫種罌粟也是原因之一,在清朝罌粟禍害了千千萬萬的不百姓,因此在利益的驅動下,各地放不論是政府還是農民都在大面積的種植罌粟,各地都在肥沃的土地上種上了罌粟,糧食基本都靠在外地購買,這也是造成了"丁戌奇荒"的重要因素之一。

  丁戌奇荒發生後,清朝無比重視馬上就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全面統籌賑災事宜,朝廷的重視也無法解決了百姓的溫飽。

在李鴻章的全面統籌下,清政府調集了江南的漕糧與東北的苦蜜去支援災區,在這個時候李鴻章興辦的洋務機器就開始運轉起來,將從奉天、江蘇、安徽、湖北等無災地區全部集中到天津。賑災經費朝廷給一點、地方拿一點、民間捐一點,朝廷更是出售官職。這也是後世很多人批判朝廷賣官鬻爵。其實只是為了籌集賑災經費。那時出售的官位都只是一些官員頭銜,並沒有實際權力的官位。

  李鴻章在救災的時候將貪腐的官員參的參,罷的罷,關的關,也在救災的時候提撥了一批有能力,操守的官員,這也間接的給災區人民吃了一顆大大的定心丸。

  丁戌奇荒也是清朝在太平天國起義後面臨的一場極大挑戰,但丁戌奇荒只是讓某些地區出現一些騷亂,災區這是無比的平靜,這也是罕見。在丁戌奇荒中死亡的百姓超過了"一千多萬",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丁戌奇荒"。


不管是崇禎大旱,還是丁戊奇荒,最初的起因都是持續的極端氣候事件,在開始的時候發展趨勢很相似。但是最終前者愈演愈烈成為明朝崩潰的導火索,後者卻逐漸平息並沒有動搖清朝的統治根基。事後可以發現,清朝無論官方或者民間,基於種種理由,對災荒做出了更加合理積極的應對。

就官方而言,清朝在過去的二十年幾中連續經歷發亂、捻亂、回亂,對於饑民能爆發出的力量深感恐懼,因此做出了大量或積極(比如賣官鬻爵籌錢賑災)或消極(不允許饑民四處遊盪匯成大股)的努力。明朝直到崇禎之前都沒有經歷過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對於饑民的力量認識不足,因此將饑民視為次一等的威脅,眼光始終盯住關外,對饑民無論賑濟還是鎮撫都不甚得力。

更大的差異體現在民間。丁戊奇荒期間的災區民間士紳比他們明末的前輩明顯有更加積極的行動,雖然他們的出發點也並不是那麼高尚。災荒剛剛發生時,士紳們並不顯得特別積極。但很快消息傳來,外國傳教士正在大量賑濟災民、收養棄嬰,災區各省民眾感念而入教者數以萬計。於是,出於一種典型的文化競爭心態,災區士紳互相勉勵,紛紛行動起來,以衛道的決心提供了數量驚人的賑災物品,而且從南方省份獲得了大量募捐。明朝末年的藩王、士紳,遠沒有這樣的緊迫感,在大廈傾倒之前幾乎沒有做出補救的嘗試。

最後還是要指出,明末的饑荒時間和瘟疫規模比清朝的丁戊奇荒更嚴重,而關外的滿洲入侵和關內的農民起義更是破壞了明朝政府賑災的努力。如果清朝的這場大饑荒發生在1860年,清朝的統治也不見得能延續下去。


明朝時可以舉國遍地都在鬧災,且時間連續之長前所未有,而且在沒有大規模種植美洲作物卻面臨近兩億人口的壓力,官商勾結逃稅抗稅製造輿論抨擊皇帝收稅,阻塞了國家財政系統,農民起義與後金破壞更加劇了環境惡化。而滿清鬧災時如果是太平天國時,早完了,如果像明末那樣,天下都鬧災,南有天平天國,北有農民起義軍百八十萬人,搞他十幾年,你看看清朝亡不亡,亂不亂。


這場饑荒與其說是天災還不如說是人禍,要說天災規模可遠不如1942,何況那時還是日軍侵華時期,但也只有三百多萬人餓死。而這場饑荒有一千多萬人餓死,其原因主要在於即使沒有發生天災,各省也斷糧了。究其原因是滿清為了斂財,強制各地百姓種植鴉片,結果印度來的鴉片當然沒有本地產的成本低。滿清是掙飽了,可原本鴉片是作為舶來品只能在上層流傳,結果成本下降後造成了全國毒品大泛濫,再加上滿清的重稅,大批土地種糧食根本不夠交稅就只能種鴉片,終究造成了這場大饑荒,又因其原因主要非是天災而是人禍,所以才稱「奇荒」。


1.明末高產農作物還沒推廣開來,清末已經推廣了。

2.明末,士大夫,地主階層不在支持明皇室了。清末,被列強欺負慣了,大家同仇敵慨。

3.清末財政比明末強多了,尤其是海關的設立,英國人赫德掌握的海關,每年為清政府提供了2000萬兩白銀收入,所以自1856年到1868年,清政府有財力賑災。而且災後興起了洋務運動,重新煥發了活力。

4.清政府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代言人,列強不允許清政府倒台。


因為明朝沒有一個公認的敵人,士大夫階層,地主階層沒有同舟共濟的想法,清朝出了一個西方國家這樣的敵人,什麼壞事都可以推到西方身上,士大夫階層更敵視西方。沒有地主們的參與的造反,基本都是失敗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