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龙泉 | 参考资料:《中国道教史》

  若有收获,请顺手转发,功德无量!

  《感应篇》是根据道教经籍编成的一部通俗劝善书,其书有白送末第三十代正一天师张继先所作的赞,并收入宋徽宗正和年检所刊《政和万寿道藏》中,大概编成于北宋末。南宋初在社会上已经广泛流传。该书最早作注者为四川夹江人李昌龄。

  宋理宗邵定六年(1233年),临安太一宫道士胡莹微刊印《太上感应篇》,并撰《进太上感应篇表》,进之于朝,请求以行政权力,将该书“推行而传远”。理宗阅后颇为欣赏,亲手为其刊本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以广推行。

  当时大臣名儒亦纷纷为其书作序。“郑安晚丞相,真西山先生,余皆其时宗工巨儒”。由于宋理宗君臣的推崇,《感应篇》一时身价百倍,绘图、注释、刊布、流传者纷起,得以广泛传播于社会。

  《太上感应篇》所以受到理宗君臣的青睐,大力推广,在于其以神道设教的方式,通俗简洁的语言,宣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伦理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适应了理宗对内收拾人心、巩固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理宗之推崇《感应篇》,与其推崇理学,出于同一立场,同一目的。

  《感应篇》以“太上”规诫的方式,宣扬善恶报应、劝人行善弃恶。此书开篇即云:“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恶报应的主掌者,是传统道教所宣扬的神灵。

  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辙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道藏》第27册第7-11页)

  利用神灵司命、赏善惩恶的权威,威胁人们就范于它所指示的伦理法则,尤其是以行恶遭祸、减算,损害现实利益的说教劝善止恶,较之佛教因果说的后世报应说,对注重现世利益、希求福寿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更大的伦理威慑力量。

  《感应篇》提出了数十条善恶标准,所谓恶行,主要是违背三纲五常,“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恚怒师傅,抵触父兄”,“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等等。若有违犯,神灵将依其所犯轻重进行惩罚,予以祸殃灾害,减其寿算,乃至夺其生命。

  《感应篇》所示的善行,主要是符合三纲五常的行为,如“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等等。宣扬行善者,“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不仅现世能得到吉祥福禄之报,而且能成仙升天。善行被作为成仙的必要基祉:“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感应篇》还宣扬了一些传统禁忌,如不可“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咏吟及哭”,以及“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霓虹,辄指三光,久视日月”等。也反应了一些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

  《感应篇》不仅劝导人们在行为上弃恶行善,而且要在一念起处自省,注意善恶值未形。书中说:“心起于善你,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在威慑以戒恶、利诱以行善之余,也给有恶行的人指出了一条悔过自新之路。“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悔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全书篇末总结说:“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后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后必降之祸。”(《道藏》第27册第141页)《感应篇》融合传统宗教观念,利用神道设教,推广伦理,劝善止恶,显然是一种高效益的宣传品。

  --参考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三卷

  以下为广告本人经营的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