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說過:古時候所稱頌的豪傑人物,都是有超過眾人的節制力,能忍受一般人情不能忍受的境遇。北宋皇帝宋哲宗就是個能忍耐的皇帝。

宋哲宗原名趙佣,繼位後改名趙煦,宋神宗趙頊第六子,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宋神宗病死,年僅九歲的趙煦登基為帝。趙煦之所以能被立為太子並繼位為帝,得益於趙煦少年老成,行為舉止得體,很受神宗喜歡和諸大臣的稱讚,同時因年齡幼小,容易控制,也深得太皇太后高氏歡心。趙煦即位後,改年號元祐,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雖口中說她性本好靜,垂簾聽政實出無奈,但絲毫不放鬆手中權力,軍國大事都由她和幾個大臣處理,趙煦只是擺設,沒有什麼發言權。大臣們也以為皇帝年幼,凡事都取決於高太后。在朝堂上,趙煦的座位與高太后相對,大臣們都是背對著趙煦向高太后奏事,以致趙煦親政後談及高太后垂簾聽政時,說他只能看到朝中官員的背部和屁股。到了趙煦十七歲時,本該還政的高太后仍然垂簾聽政,眾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諭必聽太后言,也沒人勸太后撤簾,讓趙煦心裡很是記恨。在垂簾聽政時,高太后與眾大臣不顧及趙煦的感受,在對趙煦的教育上,選擇保守派的呂公著、范純仁、蘇軾和范祖禹等人做皇帝的侍讀大臣,讓趙煦仰慕學習宋仁宗,而不讓其效法銳意進取的宋神宗,這讓從幼小都崇拜父親神宗的趙煦很不是滋味。高太后還嚴禁趙煦沉於女色,特選派二十個年長色衰的宮嬪照顧他的起居,又常令趙煦晚上住在自己榻前閣樓中,以限制他的自由活動。但就是這樣看管,趙煦十三歲那年,民間傳出宮中尋找乳母之事,大臣劉安世和范祖禹上奏高太后,懷疑皇帝沉溺聲色,言詞激烈。高太后明著在朝堂遮掩,私下卻把趙煦身邊宮女一一喚去審問,讓趙煦和宮女們嚇得夠嗆。高太后不僅嚴管哲宗的起居,還嚴苛對待趙煦的生母朱氏。朱氏出身寒微,以侍女入侍神宗,生二子一女後才被封德妃,對高太后和向皇后一向是畢恭畢敬。後來趙煦繼位,本該享受太后待遇的朱氏,在高太后壓制下,只給予了皇太妃名位,沒有給予相應的待遇,直到高太后死後,趙煦親政,朱氏才享有了與向皇太后相等的待遇。高太后對趙煦母子的做法,無形中讓趙煦感到窒息,也增強了他逆反的心理,負面影響很大。高太后垂簾聽政期間,重用司馬光等保守派,打壓變法派,將朝中變法派幾乎都貶黜到外地,施政自然也都是保守派的做法。宋哲宗親政後,反其道而行之,大力打壓保守派,追貶死去的司馬光,貶謫發配保守派,大力起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在施政措施上,又恢復了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使國勢有了起色,但土地兼并更嚴重了。在對西夏的態度上,一改保守派妥協退讓的做法,停止了與西夏的談判,利用吐蕃內部分裂,發動河湟之役,收取了青唐地區(哲宗死後又失去)。又相繼發動了對西夏的洪德城戰役和兩次平西夏之戰,恢復了不少土地,迫使西夏向宋庭乞和。但宋哲宗起用革新派章惇等奸滑之人,打擊舊派,排斥異己正士,讓朝政更趨腐敗;同時哲宗放情女色,縱慾過度,年僅二十四歲,就因性生理疾病而死,在位15年,親政七年,就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統治時代。

在高太后垂簾聽政時期,宋哲宗忍氣吞聲,隱忍苟活,做得確實不錯。要知道高太后與保守派當時是有絕對的權力,可以廢帝另立的,雖高太后後期對趙煦逆反心理有所察覺,但帝位已久,未見大惡,為時已晚,已難更換。趙煦親政後,去舊招新,遍改舊政,大快己志,然放縱自己,耽於美色,終致早夭,是不是有點興奮過頭了?


宋哲宗趙煦是宋神宗第六子

,神宗病危時他年僅九歲即皇帝位。宋哲宗年幼,即位時也歷經周折!當時神宗的兩個弟弟還年富力強,在朝中也有威望,對皇位虎視眈眈。好在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支持孫子,哲宗才順利稱帝。高氏垂簾聽政。

高氏執政8年,死後哲宗才得以親政。由於高氏垂簾聽政期間,哲宗形同傀儡,哲宗對祖母很是反感,心生怨恨!哲宗親政也就是官員大洗牌的時候。祖母高氏看重的舊黨官員,他幾乎一個不用,不是貶謫就是流放。他重新啟用王安石變法革新派系官員,他就是要和祖母高氏對著干!

宋哲宗在位15年,親政7年就英年早逝,死時24歲。

他在位時間不長,卻能收復青唐,兩敗西夏,使之臣服。

有人說他是能君,我覺得他的能力和他所取得的成績,是跟他的祖母高氏分不開的。其實他不該怨恨他的祖母:要不是他祖母,年幼的他根本做不了皇帝!他的祖母要有像漢武帝劉徹的祖母一樣,世上根本就沒有宋哲宗。他的祖母雖有權力欲,卻無廢他之意,而是儘力扶持。他祖母高氏有女中堯舜之稱!她雖看重司馬光舊黨一派,但把一個興盛的王朝完全地留給了他。

他祖母被稱為宣仁聖烈皇后,怪不得歷史作家蔡東藩這樣評價:宣仁實仁,哲宗不哲。

哲宗英年早逝,據 宰相曾布的日記所說,是死於性放縱。哲宗後宮美女如雲,哲宗在享盡人間美色的同時,也過早丟了性命!色是刮骨鋼刀,此言非虛!

聊歷史故事,探討人生事理。歡迎朋友圍觀、評論。


宋哲宗(趙煦,原名趙擁)去世時年僅24歲,根據曾布(曾鞏的弟弟,王安石變法支持者,宰相)的記載,宋哲宗因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的生理性疾病而駕崩,簡單一點就是因為縱慾而亡。在他做皇帝期間,黨爭不斷,新黨舊黨輪番執政,互相傾軋,為北宋滅亡埋下了伏筆。

在宋神宗去世前,在立誰為帝問題上就展開了爭奪,新黨希望立年長的神宗的弟弟,這樣可以以擁立之功繼續執政,推行變法,但宋神宗有子。趙擁是神宗第六子,被高太后等人擁立為帝,年僅9歲。(高滔滔圖)

高滔滔太后垂簾聽政時期。

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是宋神宗的母親,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垂簾聽政,宋哲宗也就是個擺設了。高太后反對新黨的變法,垂簾聽政後立即將司馬光等人召回朝廷,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全面廢除王安石變法,並且興起文字獄,徹底清除新黨(支持變法)人士。歷史記載中高太后喜歡清靜,可是抓在手中的權利絲毫不放手,宋哲宗到16歲時應該親政了,她也不說停止垂簾聽政。(宋哲宗像)

宋哲宗在高太后垂簾聽政時期備受壓抑。在對待性的問題上,只是因為13歲的宋哲宗在皇宮內尋找自己的乳母就被守舊官員認為可能是縱情聲色,上奏高太后,被要求自重;在教育問題上,高太后任用呂公著、蘇軾等人做宋哲宗的老師,學習的對象是宋仁宗,因為宋仁宗時期被認為是清平盛世,而銳意改革的父親宋神宗卻被拋棄,他們這是培養屬於舊黨的皇帝;在對待宋哲宗親生母親的事情上也是壓制他,按照慣例皇帝的母親應該被封為皇后,可是只給了一個皇太妃的稱號,而且事事小心;對待尊重皇帝的事情上,這些舊黨的老臣滿口仁義道德,嚴格規範皇帝,但是在臨朝辦理朝政時對小皇帝宋哲宗一點都不尊重,宋哲宗說個話也沒幾個搭理的,宋哲宗親政後曾經說過,看到這些臣子的只是屁股和後背,這也是那些大臣(舊黨)被貶謫的主要原因之一(傾軋新黨也是主因之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司馬光像)

在宋哲宗親政前,自己和自己的母親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性問題上也被壓抑,不過他能夠忍耐,不表露心跡。

宋哲宗親政後的作為如何?

宋哲宗17歲是,高太后駕崩,終於親政了,被壓抑的他也徹底爆發了。那些不尊重他的的舊黨大臣紛紛貶謫,如司馬光、蘇軾、蘇轍,並不是所有大臣都被貶,當時的宰相蘇頌(他不入黨派,中立)被彈劾,宋哲宗就沒有免他的職務,因為在垂簾聽政時期,唯獨他有時聽到宋哲宗的話時回應幾句,做到了了臣子的本份,尊重了宋哲宗,宋哲宗是個快意恩仇的人,不尊重他他堅決不用。不久應為天下大赦的緣故,有人上奏赦免司馬光等人,允許他們回朝或者回鄉安養,宋哲宗堅決不同意,起碼的臣子禮數都沒有做到,就別想被赦免了。

宋哲宗親政後起用了變法的一批官員,推行新法。他還是比較理性的,對舊黨實行的政策並不是全面廢除,而是採用了一些有益的做法,對人不對事。恢復了王安石變法中的主要做法,減輕百姓負擔,利於國家發展。(王安石像)

高太后執政時期對西夏採取談判妥協政策,宋哲宗親政後,堅決不和談,多次派軍進攻西夏,迫使西夏求和,穩定了西北邊疆。

高太后駕崩了,因為垂簾聽政和壓制宋哲宗和他的母親,自己封號差點沒有被廢除。

被高太后和守舊大臣壓抑的性也開始爆發了,宋哲宗縱情於後宮,掏空了身體,最後病逝,年僅24歲。

本來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被守舊派壓抑,自己沒有節制,最終縱慾而亡。

宋哲宗趙煦(1077一1110)是北宋第七位皇帝,九歲登基,二十四歲英年早逝。宋哲宗繼位初期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大權,後期陷入群臣黨爭的亂局中,在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中好象沒什麼存在感。然而在這十五年中,宋哲宗做了三件了不起的大事。

太皇太后高滔滔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垂簾聽政之初重新啟用司馬光,王安石一派新黨人員全部攆出朝堂,新法被廢,史稱「元祐更化。′直到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十八歲親政時才重新恢復新法,新黨人員重新上位。在六年時間裡,新的農業政策迅速在全國推廣。

宋哲宗實現了父輩神宗沒有完成的富國強兵的夢想,到他的弟弟宋徽宗接班時國庫充實"豐享豫大",為宋徽宗的揮霍攢下豐厚家底。在富國強兵的同時,宋哲宗打下一支鐵血軍隊。在軍事上,取得河湟之役大勝,拓地數千里,奪取青塘地區大片土地。

對西夏採取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奪取其肥沃草原,把西夏壓縮在狹小地域內,如果繼續用兵,西夏有可能亡國了,可惜天不遂人願,宋哲宗私生活不節制,年僅二十四歲就英年早逝。假如再給宋哲宗留下二十年時間,靖康之變可能不會發生,中國歷史可能被改寫。


謝邀。

宋哲宗趙煦,北宋第七位皇帝,九歲登基,十七歲親政,二十四歲駕崩。在北宋歷史上宋哲宗應該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少年老成,是非分明,但英年早逝,又是一個悲催的君主。在位期間應該分為兩部分:

一、垂簾太后和影子皇帝。趙煦九歲登基到十七歲親政期間主要是高太后垂簾執政,哲宗是傀儡。朝廷內外政事皆出於太后,高太后在政治上盲目和固執,又是變法的主要反對者,召回重用司馬光,廢除新法。發生了車蓋亭詩案,這是北宋朋黨之爭最大的文字獄。由於變法與反變法矛盾的延續以及趙煦與高太后的衝突,黨爭頻繁,朝政矛盾激烈,動蕩不安。

二、十七歲親政後的成就。應該說宋哲宗是個少有大志的皇帝,高太后死後還政於趙煦。此時他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理想。首先、在政治上,全面重用以章惇為首的變法派,打擊流放舊黨,以圖完成其父神宗富國強兵的願望。其次、在軍事上,起用章楶等人,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挫傷党項兵元氣,收復青唐地區,且打得西夏一再臣服。放眼兩宋,能在七年之間一舉扭轉割地事遼,永樂城大敗劣勢轉為強勢對遼,平夏城大勝優勢的,在整個弱宋朝代難得的年輕有為皇帝。這也是標誌著趙煦一朝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成就。再次、從經濟方面,全面恢復新法,穩定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國家經濟開始好轉。

遺憾的是,歷史給宋哲宗的時間太短,如果趙煦能夠長壽的話,也許不會有後來的靖康之恥了。而且由於宋朝重文抑武,文官之間傾軋、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有所激化,為北宋滅亡種下了誘因。

後世有人評價宋哲宗:天資聰粹,實有為之主,天不(闕)宋,乃早崩隕,致使徽、欽嗣之,隕喪厥基。


宋哲宗即位時,年僅九歲,因為年幼,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大臣們向來是向太后奏事,背朝趙煦,也不轉身向趙煦稟報。等到了趙煦十七歲時,高太后本應該還政,但她卻仍然把握朝政,不肯放權。於是宋哲宗漸漸地對於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政與壓制感到不滿。

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後於是貶謫舊黨,任用新黨恢復新法。但他比神宗更加理性,新法的諸多國策,做了更多政策修正,使國勢有所起色,國庫更是連年有餘,並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臣服,舊黨割讓過的土地盡數收回。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

宋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遠因。


北菜。

。。哲宗是北宋六帝,神宗病逝。元豐八年(1065三月)支持變法的宋神帝病逝,變法派失去後台,由子趙煦年幼接位,是為宋哲宗,宣仁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等惜日的重臣們又得以重新掌權。這一年保守派司馬光執政。打出,『以母改子的』旗號,攻擊『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幾盡罷新法,凡熙寧以來政事弗便者次第罷之。史稱『元佑更化』,此一時期改革派人士如蔡確,章惇,呂惠卿,曾布等人,全被貶黜,其中蔡確被貶之嶺南(廣東),最後死由新州。開啟北宋貶官嶺南先例,

變法,無論是新黨還是舊黨人物,大多認為新法有利有蔽,由免役法與差役法比較,還是利大於蔽,即使說是沒完全成功,但也有真正便民利民之處。蘇軾認為兔役法確實可行,他在《滕達道書》承認『吾齊新法之初』,輒守偏見,祗於異同之論,雖此心耿耿,歸於憂國,而所言差謬,少有中理者……回視向之所執,益覺疏啊!

但司馬光自始至終,都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軾認為司馬光『專欲變熙寧之法,不復較量利害,參用所長』,但司馬光執意如此,一意孤行,蘇軾十分憤慨,回家後,怒呼『司馬牛,司馬牛』。王夫子批評元佑諸公,『皆與王安石以死之灰爭是非 寥寥焉無一實政見於實施』。


宋朝,大家都知道,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北宋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而宋哲宗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北宋其實只傳了九位皇帝,從公元960年到1127年,一共是167年,而宋哲宗在位的時間是1085年到1100年,一共是15年,但記住,他一生只有23年。

有人說宋哲宗是歷史上最沒存在感的一任,可事實是這樣嗎?但凡皇帝年幼登基,一般兩個結局,一個是被外戚大臣裹挾,稱謂政治傀儡,前者代表人物漢獻帝,一類是忍辱負重,厚積薄發,而後者代表人物就是康熙,雖然哲宗在位時間短,人生也不長,但可貴的是,短短數年,他經歷的故事卻並不比北宋其他皇帝要少,比如1093年,也就是登基8年後,在奶奶高太后去找他爺爺以後,大權在手,馬上雷厲風行,

一,昔日父親最得力的幹將章惇被召回來擔任宰相,全面主持變法大業,王安石的新法全面恢復;

二,維繫新舊兩黨關係,更加理性,新法的諸多國策,做了更多政策修正,甚至對許多當年曾壓制過他的舊黨老臣,比如蘇頌等人,他更是不計舊日恩怨出面保護。當新黨們掀起大獄,發起對舊黨的全面報復時,他及時叫停。舊黨里好些有益於國家的政策,他也大氣保留,以最理性方式,大宋再度啟動了變法。

三,最立竿見影的是戰場上,在他執政的後半段,大宋連續擊敗西夏,打的西夏狼狽求饒認輸,舊黨割讓過的土地盡數收回。

四,隨著新法的推行,大宋的經濟狀況也越發好轉,哪怕在面臨戰事壓力下,國庫更連年盈餘,甚至到了他弟弟宋徽宗登基時,他留下的都是一個「豐亨豫大」的豐厚家底。

他真正完成了父親的理想,打造一個富國強兵的好大宋。


宋哲宗是宋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不長,九歲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但僅僅在位十五年就病逝駕崩了。

九歲即位,不過是淪為了他人的棋子,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手握大權。這位太黃太后可沒法和康熙的祖母相比。掌握住一切權利,在宋哲宗十七歲本該交出權利卻仍不放手。根本就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對其十分排擠。

好在宋哲宗懂得隱忍,八年之後,高氏去世,宋哲宗開始親手執政,恢復了王安石變法中的很多政策,並做出了很大的改進,使變法變得更加完善。在戰爭上多次打敗西夏,收復了很多之前割讓的土地。 也算得上是一位有所做為的皇帝。但可惜24歲就英年早逝。而且還沒有子嗣。


宋哲宗是宋朝第七位皇帝,原名趙佣。年僅九歲繼位,由祖母高氏垂簾聽政,直到八年後,祖母去世,宋哲宗趙煦才開始親政。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葬於永泰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