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嘎央

熱搜女王爽妹子終於開始了新一輪的營業。主演的趙寶剛導演新劇《青春鬥》,於3月24日正式播出。而早在正式播出之前,劇集發佈會上,鄭爽一現身,立即霸佔了數個熱搜,#鄭爽出山#更是登上榜首。

即便被粉絲稱爲“失蹤人口”,一段時間內減少了曝光的密度,鄭爽的流量之位依舊坐得很穩,身材和感情問題的宣傳點依舊屢試不爽,針對新劇使用原聲的吐槽向也吸引了一波關注。

而首播當天,本劇便登上了四個熱搜,#鄭爽演技#更是登上了榜首,令人意外的是,衆多評論中,不乏對鄭爽演技的好評。原聲出演,自然的表演,都是人們通過《青春鬥》對鄭爽的全新評價。本劇首播55城收視率爲0.583%,不敵強勢的《都挺好》和《只爲遇見你》,畢竟撞上了收官前一晚的《都挺好》,蘇大強是否洗白纔是大衆關注的焦點。

這部劇集的亮點,除了鄭爽,被討論的最多的還有導演趙寶剛。作爲青春劇領域的常青樹,趙寶剛與鄭爽的合作,自然避免不了“趙導向流量低頭”的質疑。彷彿爲了反駁這種聲音,趙導曾對外放話“鄭爽演技炸裂,不服來辯”,那麼,究竟是世間的印象又一次正確,還是這對全新的組合,真的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新五美”誕生?

《青春鬥》,劇如其名,展示的是角色們在青春階段的奮鬥,而比起常見的“勵志”,《青春鬥》似乎更加着重表現不服輸,成功與否倒是其次,重在“跟自己鬥,跟自己的負能量鬥”的內在博弈,以及“跟人生鬥,跟命運鬥”的外在較量。

所謂的“主角光環”在這裏被淡化了,趙寶剛導演表示:“現在的人享受成功的心態大於承受苦難的心態,期盼快樂的心態大於忍受苦難的心態,所以我在這裏寫了很多不勇敢,但其實青春就是要敢於嘗試,要允許自個兒犯錯誤。”

2015年正午陽光的《歡樂頌》捧紅了“五美”,巧的是,《青春鬥》也講述的是5個女孩體驗的理想與現實的故事,只不過舞臺從魔都上海搬到了帝都北京。由鄭爽領銜的“青春鬥五美”則是向真(鄭爽飾)、錢貝貝(蓋玥希飾)、丁蘭(徐悅飾)、晉小妮(陳小紜飾)和于慧(王秀竹飾),劇集描寫了5個女孩從大學畢業到邁入職場後6年的青春跨度。

鄭爽飾演的向真,頗有演員自己的影子,是一個追求自由的女孩,明明是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卻跑去當了時尚雜誌編輯,在經歷挫折與成長後,選擇了投入自主創業的大潮。蓋玥希飾演的錢貝貝,頭頂“高冷女神”光環,卻是一個外冷內熱的女孩,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的誤解。徐悅飾演的丁蘭,因爲畢業於哲學系,還是個學霸,表面上看起來遊刃有餘,其實缺乏面對象牙塔之外真實社會的經驗,而且自帶話題點——原生家庭之傷。

陳小紜飾演的晉小妮,是本劇最爲“戀愛腦”的角色,嬌小可愛,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卻有點“作”,這也導致了她最看重的感情之路並不順利。王秀竹飾演的于慧,自詡清流,爲了事業不談戀愛,卻有急功近利、樹大招風的毛病。

這麼一看,新五美囊括了現代年輕人大多具備的毛病,這也令她們在現實中面臨着我們耳熟能詳的挫折:考研失敗、求職碰壁、創業失敗,甚至差點誤入傳銷組織……至於萬衆矚目的鄭爽的表現,角色還算與本人性格有些契合之處,堅持自我,風風火火不服輸,也許正因此,鄭爽在劇中的表演獲得了閱人無數趙導的絕高評價:

“我從專業的角度來講,不存在演技不好的問題,(鄭爽)演技炸裂,誰不服跟我辯論,確實演得好。在某種程度上,不但完成了我的角色,還超出了一點點我的想象。”

至於趙導的彩虹屁能不能服衆,就要看觀衆的真實反饋了。

趙氏青春劇+“直男”鄭爽,

是好的搭配嗎?

從《渴望》、《過把癮》、《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到《像霧像雨又像風》、《我的青春誰做主》,再到《奮鬥》、《北京青年》,趙式青春劇,隨着都市青年羣體的更新與青春成長過程的迭代,也開始探索一些更加符合當下的時代表達。

而在青春劇一條路上“死磕”的趙導,他爲劇集設計的價值觀,也從爲成功奮鬥,向着爲成長努力轉變。分衆時代下,對成功的定義多樣了起來,當年輕人不屑一顧過去定義的成功,“成長”纔是任何時代都不會錯的青春註腳。正如劇中向真所說:“雖然我沒有成功,但我成長了。”

勵志也不是《青春鬥》想要表達的全部,趙寶剛表示:“她們特別地普通,也沒有那麼多勵志的東西,更不是過去那種一奮鬥到底,它是階段性的,是一種青春感受。”

除了價值觀表達的差異,《青春鬥》也意味着傳統電視劇人與現代流量的又一次握手。衆所周知,從趙式青春劇走出來的徐靜蕾、陸毅、陳坤、周迅、孫紅雷、王珞丹、白百合等,一次又一次次證明了趙寶剛的造星能力,而這一次趙導直言:“我想用新人,但是市場不允許。”

據悉,《青春鬥》的選角曾有過兩版方案,一是啓用流量上升期的女演員,“五個女孩加起來頂一個明星”,未果;二是採用全新人陣容,“電視臺、網站都說導演您還是別拍了,我說我就不拍了,等什麼時候市場好一點再拍。”

最終,確定了由鄭爽帶動4個新人的班底。有趣的是,趙導表示是因爲看了《演員的誕生》,覺得鄭爽“演得挺好”,才促成了這次合作。

那麼,選擇鄭爽是一種妥協嗎?從向真的角色屬性來看,一個風風火火不服輸、勇於追求自我的職場小白,倒是與鄭爽自《這就是鐵甲》之後樹立起來的“直男人設”有幾分相似,而趙寶剛對她的印象也的確是:“比較真誠、真實,也敢說,有自己的個性表達方式,我覺得(跟角色)挺像的。”對於還未以演技站穩腳跟的流量小花來說,選擇一個方便“本色出演”的角色,並在大導演的調教下進行修煉,不失爲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

隨着現實主義題材的走紅,青春劇也逐漸擺脫車禍墮胎等狗血元素,開始着眼於接地氣的當下。而同爲青春女性羣像劇,前輩《歡樂頌》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度,趙寶剛也坦承項目未成熟之時,因“不如人家那個”所以一直沒有拍。

而作爲“趙寶剛導演作品”,很多人十分關心《青春鬥》能否延續趙式青春劇的經典。《奮鬥》作爲80後的青春記憶紅極一時,證明了影視作品是可以爲一代人記錄青春的,只要記錄夠真實,甚至可以成爲青春的一部分。“趙寶剛+鄭爽”的《青春鬥》,能成爲90後心中的《奮鬥》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