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籌集地鐵系統維修資金,紐約擬對進入曼哈頓中心商業區最繁華地段的車輛徵收擁堵費。這一提案如獲通過,紐約將成爲美國第一個收擁堵費的城市。

  擁堵費是紐約爭論了多年的問題。在即將揭曉明確答案之際,爭論依舊。

  地上地下“兩全齊美”

  據瞭解,徵收擁堵費將作爲紐約州財政預算的一部分,交付議會討論,並有很大可能獲得通過。

  目前的徵收方案還只是個大致輪廓,即最早從2021年起,對進入曼哈頓61街以南的所有車輛用電子系統自動計費。至於每輛車收多少(有建議每輛汽車每天收費10-12美元,卡車翻倍),是否分高峯、非高峯時段,哪些車輛可免徵或減免等細則尚未揭曉。

  近年來,曼哈頓中城的交通狀況越來越糟糕。紐約市交通管理部門稱,中心商務區汽車平均速度從2010年的9.1英里/小時降至2016年的7.2英里/小時,核心區域僅4.7英里每小時,不比步行快多少。如此龜速,每年給紐約地區造成約200億美元的損失,並導致機動車排放大量增加。

  對此,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紐約當借鑑倫敦、斯德哥爾摩和新加坡等地成功經驗,以“需求側”改革——徵收擁堵費來緩解擁擠。據稱,倫敦市中心2003年徵收擁堵費後第一年交通量就下降了15%,至2014年交通量下降了39%,車速提高了30%,而排放量下降了20%。

  2008年,時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提出擁堵費提案,不了了之;而此次徵收提議卻推進相對順利,原因是紐約的地鐵系統相比10幾年前,已經老舊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程度。

  作爲西半球最大的公共通勤交通系統,紐約地鐵已經不間斷運行了上百年,每個工作日載客量達560萬人次。因管理不善或資金缺乏等原因,紐約地鐵環境髒亂,老鼠橫行,異味撲鼻,沒有空調的站臺冬季冷風刺骨,夏季更被稱爲“地獄”。近年來準點率更大幅下降,甚至比2012年還低了13%。有關官員說,要把這條“吱吱”作響的地鐵改造成21世紀的現代地鐵系統,至少需要400億美元。

  徵收擁堵費,一方面緩解地面上的擁擠,一方面爲地下交通升級募集鉅額資金,加上對環境友好、減少空氣污染等大道理,便被視爲最佳方案。爲此,紐約市長德布拉西奧前段時間多次親自搭乘地鐵,沿途發放傳單,鼓吹徵收擁堵費的好處,呼籲乘客向其選區的議員施加影響,推動收費方案在州議會通過。他甚至帶些“威脅”地說,如果不開徵擁堵費,就只好地鐵票價漲30%。

  據測算,擁堵費預計每年將籌集超過10億美元,足以爲改善交通狀況而發行的150億美元債券融資。再加上上月開始生效的曼哈頓96街以南的租車附加費,擁堵費將拉動約220億美元的資本投入地鐵系統改造,並使收費區域的交通流量減少20%。

  反對者抱怨不公

  照理徵收擁堵費有這麼多好處,紐約人應該舉雙手同意纔是。但“大蘋果”的事情往往這樣,各階層、各區域利益錯綜複雜,很難協調一致,爭吵在所難免。

  反對者稱,擁堵費是變相的新增稅目,而且是對所有人徵收相同稅率的稅,對於每天必須開車上班的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羣體不公平。他們認爲,政府因爲道路擁擠就收費是沒有道理的,應另找其他途徑資金修繕地鐵。

  曼哈頓下城曾召開公衆聽證會,許多居住在徵收區內而工作地點在區外的居民說,開車回家還要付錢,尤其是考慮已經交了高昂的房產稅,真讓人想不通。而居住在徵收區外、工作在區內,因爲公共交通不便必須開車上班的人,大幅增加的通勤成本也讓他們開心不起來。比如住在附近幾個縣在紐約工作的人,如果不開車,意味着要早上四五點起牀,不然就會遲到。“有一輛汽車,而且必須進城,並不意味着我們很富裕。”他們說。

  此外,擁堵費開徵後,往區域內的物流成本肯定會增加,對小企業、小商業來說尤其不利。靠近61街的上東區、上西區居民也不樂意。他們擔心本來向南去的汽車,在徵收擁堵費後停到他們街區,擠佔本來就稀少的車位。

  反對者的矛頭更直指擁堵費的受益者——紐約大都會交通局:多年來,由於政治操縱和財務管理不善,公共交通系統的資金被大量挪用,爲何地鐵升級費要普通市民來承擔?據此前有關報告揭露,大都會交通局年度預算儘管高達167億美元,然而歷年虧空累積高達10億美元,官僚機構臃腫,效率低下,運營成本是其他地方相同機構的4到6倍,一向是公共資金的“大坑”。

  還有人質疑擁堵費的實效。有人測算,此舉並不能保證曼哈頓減少堵車,徵收區域行車時速僅提升1英里。倫敦收擁堵費的效果也不怎麼樣,數據顯示,儘管收費區的汽車數量有所下降,但倫敦仍是歐洲最擁堵的城市。

  而且某種程度上,紐約市已經開始收“堵車費”了。今年2月起,紐約市對駛向曼哈頓96街以南的黃色出租車每次加收2.5美元,優步等網約車2.75美元,司機普遍抱怨生意難做,甚至有司機爲此自殺。再出臺擁堵費無疑是雪上加霜。爲此上週三一羣出租車司機聚集到議會門口,請願要求減免。

  不過,雖然反對聲不斷,總體來說還是贊同徵收擁堵費者佔上風。畢竟紐約絕大多數是坐地鐵的低收入者,他們認爲,一樣通勤到曼哈頓,他們需要買2.75美元的地鐵票,而開車的卻一分錢不花,還增加堵塞,這纔是不公平。

  紐約黃與黃律所總裁黃曉夫說,徵收擁堵費,從開車的高收入羣體“抽水”補坐地鐵的低收入羣體,在立法上完全可以進行操作。紐約還在考慮徵收豪宅稅,用來補充地鐵維修資金,也是同一個思路。

  收費並非萬能藥

  雖然徵收擁堵費似乎已有定論,但並不意味着爭議結束。這不,還沒開始收費,錢怎麼分已經鬧了起來。

  一項分析顯示,約有3.6萬長島居民開車去曼哈頓上班,徵收擁堵費後,相當一部分人將改坐軌交,但號稱全美最繁忙通勤鐵路的長島鐵路越來越擁擠,經常延誤或取消班次,因此代表長島利益的議員表示,擁堵收費應該意味着改善長島鐵路。這些來自郊區的要求立即引起“城裏人”反脣相譏。他們說,長島鐵路服務量僅佔大都會運輸局3.5%,而拿到的補貼卻比紐約地鐵和公交車高5倍,已經佔了便宜還要來分擁堵費的蛋糕,實在荒謬。

  擁堵費是否應該有豁免也是爭議的焦點之一。有議員提議所有紐約市居民都可以豁免,因大而無當遭到嘲笑。但殘疾羣體呢?低收入者呢?開私家車的城市“必要”工作人員,如警察、消防員呢?聽上去給這些人羣豁免都有道理。

  但麻煩會接踵而來。首先是濫用現象不可避免。電子收費裝置添加免費或打折功能後,或許會被挪作多人共享;收費管理人員或許要面對衆多有種種或真或假理由要求減免的車主。而且要爲此設立新的機構,配備專門人員監測和調查,等等。

  據推算,即使僅免除10%的車輛,就可能使交通改善資金池減少24億至30億美元,使因交通改善而節省的時間減少10%,即每年2700萬小時。倫敦擁堵收費的效果日趨減弱的關鍵之一,就是有許多豁免或折扣。如倫敦的出租車是免收擁堵費的,紐約出租司機認爲他們也應該免收。然而,日益惡化的交通狀況的主要驅動因素,恰恰是出租汽車的激增。

  紐約市長曾多次表態,考慮給予開車進城前往諮詢醫療健康設施的人豁免。批評者說,沒有證據表明到城市看病的人更有可能開車,而不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再說,也從沒有提議給去看醫生者坐地鐵優惠。有人據此認爲,擁堵收費應基於這樣一個原則,即每輛造成交通放緩的車輛都應該付費。

  據報道,如果紐約徵收擁堵費立法落地,美國其他大城市如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波士頓、華盛頓特區等都將跟進。

  有識之士指出,交通擁堵收費是城市用一項政策解決多個問題的有效方法,但它並不是萬能藥。它應與其他措施共同作用,如設置更多的步行街,更多的自行車和公共汽車車道等,不但減少人們在擁擠的城市地區開車,而且給他們提供更有吸引力的選擇。此外,巴黎、奧斯陸和馬德里等城市在沒有實施任何形式的擁堵收費的情況下,在減少汽車使用量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他們的策略是:城市部分地區完全禁止大多數汽車通行。

  專家說,如果認爲擁堵收費就能解決任何問題,那就太危險了。相反,“這僅僅是第一步”。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