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中一句簡單的“爲你,千千萬萬遍”,曾感動過萬千讀者。陽春三月,鳶飛蝶舞,今天在新江灣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數百對“小家庭”、“小情侶”、“小夥伴”們攜手放飛手中的風箏,讓它們在空中盡情翱翔。各式各樣的風箏既象徵着“人間之愛”,又爲天空點綴上了幾絲斑斕的色彩。

據瞭解,今天,“紙鳶寄夢清明時,新城共聚鄰裏情”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第十三屆風箏節活動在國秀路700號舉行。風箏節現場上還上演了“鳶飛蝶舞聚新城”舞蹈、清明經典詩詞誦讀、中國盤鷹放飛表演等節目,併爲楊浦“創全走在前”、“垃圾分類新時尚”送上祝福,放飛了“文明心願風箏”。

風箏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曆史,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爲今日多線風箏,傳“墨子爲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

於尋常人而言,風箏只是一件玩具,但對陸誠祥來說,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在他家中,有一個專門收藏其風箏的工作室,裏面放了上百隻形狀各異的風箏:菱形風箏、沙燕風箏、蜈蚣風箏、微型風箏……大部分都是他從全國各地尋覓而來,有些則是他親手製作的。

“我過去是做農機方面的技術支持的,全國到處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尋找一些當地特色的風箏帶回家。”陸誠祥從8歲時與風箏結緣,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家裏先人就傳下來幾個老風箏,一直保存至今,已經有70多年曆史了。現在我收藏了1000多個風箏,家裏放不下了,就放在街道的學校、社區文化中心,讓更多的人能欣賞、瞭解風箏的文化。”

據瞭解,陸誠祥也是新江灣城風箏隊的傳承人代表,他的風箏隊集聚了約50多位有風箏絕活愛好者。在傳統風箏製作工藝的基礎上,風箏隊又融入本土“海派文化”,自創了“祥龍”、“盤鷹”、“夜光”等海派特色的品牌風箏。

放風箏傳承既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文化。作爲“楊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新江灣城街道一直在做實“風箏製作與放飛”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在社區的羣衆基礎,拓寬風箏文化的傳承渠道。

“新江灣地區最早是明正德年間(即1505年)的殷行鎮,每年2月2日,會舉行龍華廟戲,有很多人會售賣和放飛風箏。”新江灣城街道“風箏製作與放飛”推廣負責人孫俊告訴記者,街道已經將風箏文化帶進了校區、社區、商區、園區及營區,爲新江灣城海派風箏文化的傳承,培養後繼人才。

今年,新江灣城街道還將繼續啓動“風箏製作與放飛”市級“非遺”項目的申報工作,爲新江灣城海派風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搭建保護平臺,吸引更多人蔘與到“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中。

值得一提的是,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飲食和禮儀部分的開篇視頻,在當日下午的風箏比賽活動中取景拍攝。該紀錄片將於今年在包括英國在內的海內外媒體平臺播出,向國際國內傳播海派風箏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