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朗的是心,讀的是心

在娛樂趨勢不斷增強的電視行業,耗時一年打造出一檔將「朗讀」和「情懷」融為一體的文化情感節目,由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自2017年2月18日起播出第一期,一直在試圖告訴觀眾「朗讀屬於每一個人」。朗讀朗讀,朗的是心,讀的是情。

不跟娛樂之風,卻是成功典範,在大量綜藝節目、真人秀充斥屏幕的今天,不論是冒險刺激還是全新節目,都已很難輕易激發受眾的觀看熱情,綜藝市場走向低潮,最大的驚喜莫過於文化類綜藝的突破發展。《朗讀者》的出現就如同一股清流,流進觀眾的心,同時也收穫無數好評。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多次推薦報道,豆瓣評分最高達9.5分,全網相關視頻播放量近5.4億。一檔文化類節目如何做到持續熱度頗高?它的成功給電視產業帶來哪些啟示呢?節目走紅又有哪些「玄機」呢?。

一是情懷。「《朗讀者》就是要把值得關注的文字和打動人心的情感相結合,乾淨純粹地傳遞珍貴的思想和動人的故事。」這就是節目製作人董卿的初衷。有感情的節目才會受到觀眾喜歡,《朗讀者》就是以情懷為切入點,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節目不講究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是講究參與者的真情實感,引起觀眾情感共鳴,觸動群眾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在以「眼淚」為主題的第六期,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現實告訴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現場觀眾都跟著斯琴高娃老師的情感進入了懷念母親的場景,連主持人董卿都失控到背對觀眾掩面哭泣。讓每一個人都在眼淚中體會到最深沉的愛。

二是創新。《朗讀者》的製作團隊懂得怎樣消除與觀眾的距離感。在節目籌備過程中,他們以「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將朗讀者的感情與觀眾融為一體,讓節目主觀感情最大化,也讓沉寂已久的文化類節目有了突破。在董卿與嘉賓面對面坦誠的溝通時,朗讀者背後的情感故事,是節目的點睛之筆,通過最真摯的故事,表達最真摯的感情。在訪談過程中,董卿在與嘉賓面對面交流過程中所呈現的採訪技巧從提問問題、肢體語言到表情再到著裝無不一一呈現。之後,在飽含深情的朗讀中,讓觀眾慢慢卸下盔甲,直面真實的自己,直擊真實的內心。在三個環節的模式下,打敗觀眾的心理防線,將情感推進觀眾內心最深處。

三是文化。《朗讀者》現已成為文化類節目的成功示範,它的火熱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們永遠都有精神文化的需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將會有更加明顯。另一方面,《朗讀者》也是對我國語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董卿曾反覆跟團隊強調,「永遠不要低估觀眾的欣賞能力」。想要讓節目走進觀眾的心,必定要懂得觀眾的心,好的節目應當是引導觀眾獲得更多的知識和體驗,帶給觀眾正確的價值觀,是精神層面的嚮導。《朗讀者》既適應觀眾文化需求,又符合目前電視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它的成功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朗讀者》無疑是一群電視節目專業製作人「工匠精神」指引下凝結的心血。讓相當一部分觀眾在看完之後重拾朗讀,這種自發的跟隨行為,是《朗讀者》的最重要收穫。而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加需要閱讀,不斷增強文化底蘊,充實自己。《朗讀者》正是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學習到閱讀文化的作用和價值,不斷傳遞著文化的正能量。面對娛樂文化的衝擊,我們要正確對待,不能忘記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閱讀環境並不理想的今天,碎片化閱讀普遍存在,人們不願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品味文字的力量,但我們大學生應該負起責任,倡導全民閱讀,豐富文化知識。《朗讀者》的出現,向當代人傳遞文化情感,號召國民閱讀,重新體味經典作品的感染力。它的創辦很成功,正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當代大學生的需要。我們要將朗讀這股「清流」融入我們的大學生活,讓自己成為朗讀者。


《朗讀者》雖然是個富有文化底韻的節目,但請來的佳賓郎讀者應該能夠做到以情感人才好!選擇的佳賓多是做不到這一點,上來隨便念幾句,怎麼感人?看幾次後,就感到乏味了!總之,缺乏精採的節目,不會長命的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