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是肯定的,中國古代是有科學的,拿現代科學的定義去套古代科學,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正如李約瑟所說:「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6世紀,在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於實用目的方面,東亞文化要比西歐有成效得多。」(關於中西方科學差異的討論以及為什麼中國古代科學沒有最終像西方一樣蛻變為現代意義的科學,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決定的,可以去看李約瑟所著《文明的滴定 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回到正題,我們具體從《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記載內容的角度來說說這兩本書的性質。

1、《天工開物》

明代宋應星著,所敘內容涉及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三十個生產部門的技術和經驗,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部生產領域。此書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六篇多與農業有關,《乃粒》主要論述各種糧食作物的種植、栽培技術及生產工具。《乃服》包括養蠶、繅絲、絲織、棉紡、麻紡及毛紡等生產技術,以及工具、設備,繪有大型提花機結構圖。《彰施》介紹植物染料和染色技術,偏重靛藍種植和藍靛提取以及從紅花提取染料的過程,還涉及諸色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敘述稻、麥收割、脫粒及磨粉等農作物加工技術。《作咸》論述海鹽、池鹽、井鹽等鹽產地及製鹽技術。《甘嗜》敘述甘蔗種植、榨糖和製糖技術及工具,兼及蜂蜜及飴餳(麥芽糖)。每篇敘述均有主有次,選擇重要產品為研究重點,突出介紹先進地區的生產技術。

中卷有七篇,多為手工業技術。《陶埏》敘述房屋建築所用磚瓦及日常生活所用陶瓷器的製造及工具。《冶鑄》是論述中國傳統鑄造技術最詳細的記錄。《舟車》專述有關交通工具。《錘鍛》系統論述鐵器和銅器鍛造工藝。《燔石》涉及燒制石灰、採煤、燒制礬石、硫黃和砒石技術,對煤的分類、採掘、井下安全作業均有論述。《膏液》介紹各種油料作物子實的產油率、油的性狀、用途,以及提制油脂的技術和工具。《殺青》論紙的種類、原料及用途,詳細論述了造竹紙及皮紙的全套工藝技術和設備,所提供的生產操作圖特別珍貴。

下卷有五篇,屬於工業,《五金》《佳兵》《丹青》《麴櫱》《珠玉》。

宋應星在敘述各生產過程的同時,還發展了「窮究試驗」的研究方法,是指要推究與窮盡客觀對象及其規律,而實現這一目的就得靠試見與實驗。這難道還不是科學???宋應星以「天工開物」命名他的書,實際上展示他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思想,即天工開物思想或開物思想。這種思想強調天工(自然力)與人工互補、自然界的行為與人類活動相協調,通過技術從自然資源中開發物產,以滿足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要,從而使人在自然界面前顯示並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2、《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著,成書年代在公元六世紀三十到四十年代之間,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國古代農學名著。對後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在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據《齊民要術·序》記載:賈思勰「采據經傳,愛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而寫成此書。就是說賈思勰在寫作過程中既引用了以往的相關農業文獻,又收集了農諺,在吸收民眾經驗的基礎上,還要親自通過實踐來驗證農業技術的記述是不是正確,這是非常難得的尊重客觀實際的科學精神。

綜上,《天工開物》、《齊民要術》屬於應用科學。(上述部分內容可詳見白壽彝《中國通史》)

對中國古代科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這真的是個很尷尬的問題。

先引入一個影響力廣泛的關於科學的定義: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這個定義真的很寬,按此定義,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同樣能產出科學知識,不過社會科學顯然不在我們所要討論的範圍內。同時,定義裡面涵蓋了技術,也就是所說的對普遍真理的運用,自然科學認識的對象是物質世界的規律,當我們得到了真理性的認識之後,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就帶來了技術,比如物理學理論是機械工程的重要基礎,而機械工程在工程領域內,或者說工程學科的「自我研究」本身也是科學探索。另外,再引一個哲學概念——真理,真理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是一定條件下的主客觀一致。

概念闡述完了,其實答案也就出來了。

中國人也好,西方人也好,作為人,都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都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世界 生存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民族都一定會形成對物質世界的真理性認識,並且用這種認識來指導實踐。中國古代沒科學么?不可能的。我們能夠見識到的,古人遺留下的一切文化,都源於古人的科學——對物質世界的真理髮現。不然如何建造故宮?如何構築長城?

那麼,為何古代中華文明會在近代落後於西方?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者說這個題干里的「科學」才是話題真正的焦點——科學研究方法的產生。

從人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近代科技最大的變化是人們開始自覺應用儀器觀察自然,並且用實驗的方法探究自然規律。這是古代科學和近現代科學最顯著的區別。古人基本是對生產過程和自然過程的直接觀察,並且記錄和整理生產經驗和已知事實。而近代的突破在於,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從生產生活之中轉移到了實驗室之中,也就是科研脫離了生產勞動實踐,獨立成為了一個專門探索物質世界的實踐領域,從此,科學技術的發展開始以飛一般的速度進行。所以,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缺失才是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沒有的是這個,而不是科學本身


什麼是科學?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就是科學,不是坐在實驗室里搞研究才是科學,中國的科學是實踐科學。拿中醫來說,中醫用藥是先人們一點點品嘗出來的,今天吃塊生薑覺得肚子發熱,那就記住了肚子受涼吃塊生薑試試,這就是中國的科學,是在自然界中一點點實踐總結而來。


我記得好像在哪裡看到過,說是中國古代是經驗主義科學,而非西方的實驗主義科學。不管怎麼說,都能算作科學的範疇。古代不太重視自然科學,官方科舉考試考的八股文講究的就是做文章,這是事實,沒必要自吹自擂。一部中國文化史,大部分講的都是與文字有關的歷史、文學、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科學方面的書籍相對較少,嚴格意義上的科學著作則少之又少。


有。《易經》中記述的科學「易理」,如今無國家無科學家超越;《道德經》中的「道」,至今無科學家可真正實證。《天工開物》、《齊民要術》是應用科學。


古代天工開物與齊民要術。都是很實際的科學應用技術。現代有一些人就是崇洋媚外,西方再古老的不是科學的東西都說是科學,自己民族古代科學的技術就不是科學。怎麼說也是個書獃子。只要能有効應用並符合自然運行規律的模仿,創造,都是科學。


有科學,比如水磨水車,是用水為動力,推動石磨輾米磨面,以水為動力,把底處的水往高處引,農民用耕牛耕田也是巧妙的運用了力學,珠算也是古代計算機,造紙術、造橋術,木工,土木建築,有些原理現在都還用。


我的數系統相合流傳下來的大數,大衍數,是可靠的證據,證明中國古代不僅有科學,而且高深於現代科學,已進入立體組合變化運動科學,奇門遁甲,是模擬天地運動,演局具動擬自動化,可見其高深。


這兩本巨著。與其說屬於科學。不如說屬於工學。它們所記載的內容,實踐應用遠大於理論論述。如果說他屬於科學應該就是科學領域中應用科學那部分。比較看重表象和實際應用。對本質沒沒有過多的研究。


都是偶發的技術發明,不是上升到理論高度的對事物本質的科學認識。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即使現在中國的科學也並不先進,只不過在技術上,追趕了不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