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說法,中國互聯網的新增長點是 To B業務。

而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事實是,中美互聯網巨頭對比,在To C業務上的收益和市值近乎並駕齊驅,雖有差距,但至少是可以相提並論的,而在To B業務上,美國巨頭的市場規模,比起中國的同類公司,高兩個數量級有吧。

我以前提過這樣一個案例,當年我給北京某個老闆打工,從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兼職給他打工,這一下子就要追溯到1997年了,香港迴歸的時候,這個老闆視野還是挺準的,2000年左右就說,SalesForce了不起,必成大器,2001年百度剛推出競價排名的時候,他就說,這個東西厲害,以後不可限量,對了,他好像是百度前30個開通競價排名的客戶,當時一個點擊1毛錢的時候就買百度關鍵詞了。

我後來去百度做數據分析,發現這個企業賬號的id極爲靠前。現在的salesforce市值超過千億美元,但回過頭來說,2000年的時候,中國有幾個人知道這個公司?

他想成爲中國的salesforce,在2000年左右賣掉了舊公司,以企業CRM爲創業方向,但是,被市場無情的打臉了,中國這麼多年,沒有出來能與salesforce相提並論的企業和產品。

快20年過去了,美國所有互聯網領域To C的巨頭都被中國山寨複製而且經歷了無數本地化創新。但是在To B業務領域,依然是風景那邊獨好。

我們要知道,中國互聯網巨頭最初的商業模式,也曾是希望做To B業務的,比如百度,最初是給門戶提供搜索引擎技術支持;比如騰訊,最初是想做電信運營商的增值服務技術提供方;比如阿里,是從企業黃頁開始起步的;比如網易,是給電信賣郵局系統賺取的第一桶金。結果呢,事實證明,死守To B死路一條;轉型To C,陽光燦爛。

不過這幾年,似乎風向有所改觀。

阿里新的增長引擎是阿里雲,已經可以看到很好的市場前景。更不用說阿里對釘釘鋪天蓋地的宣傳,其意圖已經昭然若揭。

寫文章的時候,意外發現,有個最新衝榜的APP,叫做“學習強國”,是基於阿里釘釘開發的,很有可能是委託阿里開發的,非常有意思,阿里釘釘已經扎入公務員羣體。

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公開宣佈騰訊將爲傳統企業賦能,To B業務也將是核心增長引擎。

360目前在C端競爭力全面下滑的同時,B端業務已經頗具規模。

那麼,爲什麼這些年To B業務在中國發展艱難,以及,如何能讓企業在這個領域有一定的競爭力?

我說過,我曾經跟那個有預見的老闆做過CRM,OA,當然那時候我的產品觀完全不對,但有些經歷和感悟,在這裏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

政治正確的話是這麼說的,產品要做的足夠好,服務要到位,對客戶有價值,自然就會有市場。

但很遺憾,現實經常不太正確。

第一個問題,誰是你的客戶?

看上去是個白癡問題,但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白癡級別的。

誰是客戶?企業不就是客戶麼?

其實,當我們說To B的時候,實際上也有非常多的不同細分領域,而且每個所謂細分領域其實市場也都很巨大。

比如說,政府,軍隊,壟斷機構,這是一類。行業巨頭,大公司,這是一類,小企業,私營企業,個體經營者,這是一類。

所以當我們談To B業務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多客戶類型分支,每個客戶類型的服務方式和目標特徵,都是迥然不同的。

那究竟客戶是誰呢?

你的客戶,其實不是政府,不是企業,甚至不是公司的老闆。嚴格的說,其實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能做出購買決策的人,另一部分是能影響購買決策的人。這些具體的人是誰,以及他們的訴求是什麼,很多時候,一上來就會搞錯。

To C的事情理解起來簡單,因爲用戶需求就是用戶需求,基於需求決策的主體很明確。(當然,這話也不絕對,To C一個分支,兒童教育,兒童服飾,兒童玩具等等領域,購買決策是父母,兒童只是影響購買決策)

但To B這事就複雜一點。

比如一個企業要上一套管理系統,擁有決策權的可能是業務負責人,或者是主管信息化的副總裁;那麼他的訴求是什麼呢?企業利益最大化?未必。比如說,有時候訴求是這樣的,他自己及他的部門在企業內的話語權,存在感。如果你連訴求都沒搞清楚,你怎麼可能拿到訂單?

那麼很多人認爲搞定決策者就夠了,但實際上很多企業內部是很複雜的,影響決策的人也非常多,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是可以讓你的努力徹底泡湯。

財務,行政的阿姨們說了,這個系統沒法用,操作不來,可能她們根本就沒花一點精力去研究你的產品使用體驗和操作方式,僅僅是因爲你的產品和她們曾經熟悉過的產品長得不一樣,所以就無法使用。

爲什麼影響決策的人會給出負面反饋,以及如何爭取到他們的正面反饋,這些影響決策的人在決策影響中所處的地位如何,這是很多To B業務中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你的價值在哪裏?

爲企業增值不就是價值麼?

政治正確的說法是,提升企業收入,或者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但很遺憾,現實依然經常不正確。

價值來自於比較優勢。

什麼是比較優勢?

第一,是對於決策者,和影響決策者,他們現在使用的產品,或者業務手段相比,你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優勢在哪裏。很多人沒有搞清楚決策者和影響決策者,那麼很多判定的出發點就錯了。

舉例來說,你認爲銷售使用了你的工具,老闆能更容易掌握他們的業績和效率,但可能銷售骨幹是重要影響決策者,爲了自己的利益考慮,而牴觸你的系統,最終你無法完成這個系統的實施。

第二,是和競品比較,你的優勢在哪裏?

做To B業務的人經常有一個幻覺,我能給客戶提供足夠的價值,所以我收取這樣的費用非常合理,一點都不貴,但問題是,能夠提供同樣服務的競品可能只需要你費用的1/3。

而競品,很可能不是我們所以爲的做同樣產品的企業,而是,那些可以給予替代應用的企業。

比如說,你辛辛苦苦做了一個客戶溝通軟件,你覺得你做的好極了,你認爲市場上競爭產品遠不如你,你去企業推銷你的產品,那麼,你遇到的障礙是什麼?人家說,我們用微信和客戶溝通啊。你的對手是微信,雖然微信根本沒當你是對手。

第三,與認知常識的比較。

在商業決策中,人們對價格的判斷,往往基於一些認知常識,比如一個軟件應該是不值錢的,而硬件看上去就比較值錢。

信息安全產業經歷過這樣的歷史,一些安全防護系統原本就是一些軟件代碼,但一定要搞成硬件盒子才能賣個好價錢。

有個段子是這樣的,爲了讓這個硬件盒子價格貴一點,裏面焊個鐵塊,讓客戶感覺很沉很有份量,這樣就覺得錢花的很值。

你做了一個東西,它也許技術含量很高,價值很大,但用戶感知不到,你就賣不出價錢。所以,做產品一方面要有內功,一方面要有外在的感知,很多時候要教育市場,很多時候教育市場的過程是漫長而殘酷的,比如信息安全領域,很長時間就是用戶感知度低,大量血淚教訓和學費付出後,用戶終於明白,這東西投資是值得的。

第三個問題,執行障礙在哪裏?

第一,實施成本

實施成本很容易被低估,人性這東西很難挑戰,對於普通人而言,他們願意爲了遊戲,娛樂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遠大於爲了工作和學習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用白話說就是,你不能指望公司職員用玩遊戲的精神去研究你的產品。

大部分To B 產品都是爲了老闆服務的,而對員工來說,往往意味着更多負擔和約束。我知道有不少老闆抱怨,他們員工非常不喜歡用釘釘。

第二,信用風險

一個大企業的決策負責人,往往是企業高管或中層,職業經理人,在選擇To B產品的時候,並不只是從業績出發,還會考慮自己的風險。

用白話說,很早以前就聽到這樣的一種很常見的決策思路。

我選擇上市巨頭A公司的產品,如果出了問題,那是A公司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因爲人家是上市公司麼,行業領先者,老闆不會說我什麼。

但如果我選了創業企業B公司的產品,如果出了問題,那肯定是我的問題,老闆會覺得你怎麼選這麼一個不靠譜的產品,你是不是拿了人家好處什麼什麼的。

所以,當決策者評估這種信用風險的時候,很多時候,他們寧可選擇對他們而言,風險最低的產品和服務方案。

第三,惡性競爭

中國只要是充分競爭市場,惡性競爭都是少不了的。

還記得華爲當年的打港辦麼?我猜年輕人都沒聽說過,你報3000萬是成本價?我報1500萬,什麼,我賠一半?無所謂,說什麼也不能讓你拿單。

惡性競爭還包括各種背後小動作,詆譭,謠言,無不用其所及。

你不知道你的競爭對手會給你的產品怎樣的抹黑,以及怎樣在你的項目執行過程中偷偷給你帶來幹擾和破壞。其實幹擾和破壞成本很低的,收買幾個你客戶公司的使用者,然後抓住你產品的一些小漏洞,然後各種破壞性使用,讓你在客戶面前的口碑徹底崩潰。

第四,賬期風險

嗯,舊文有提過創業應考慮賬期風險,不再贅述。

第五,連帶責任

To B業務中,有時候你是集成商,有時候你的產品包含了第三方軟件,第三方框架,第三方字體等等。

一旦出現授權問題,或者第三方安全漏洞,你要承擔連帶責任。

還記得阿里前段時間開源框架的彩蛋麼,坑了多少To B的外包公司。

有些開源軟件授權協議發生變更,不再允許商業免費應用,最近好像也有這種事情,你的系統本身基於這樣的開源軟件,客戶可能原本是合法使用,一瞬間變成非授權使用,請問,你怎麼給客戶解釋?你怎麼填補這個授權費用問題?

字體的坑我就不說了,很多創業者都懂的,以前舊文也提過,不贅述。

當然,以上有些問題,To C業務也會遇到,但To B的情況更復雜一些,因爲To C,你只要服務好信任你,支持你的用戶就夠了,而To B不一樣,每個客戶不是一個個體,是很多不同訴求,不同目標的個體組成的,有的人信任你,支持你,基於他們的信任和支持你拿到了訂單,但有些人不信任你,不支持你,即便你拿到了訂單,他們被迫使用你的產品,所以依然會阻礙你,會不配合你,這是To C業務中基本不存在的。

而To C業務的個體訴求簡單直接,To B你面對的不同個體訴求不一致,決策影響程度不一致,你需要充分理解不同個體不同訴求並達到對你最有利的條件,這可以說,全是我不擅長的領域。

那麼,說解決方案,我不擅長,也在這個領域沒什麼建樹,但說幾個建議吧。

第一,中小型民營企業,購買決策往往簡單單純。

老闆直接研究,一言而定,你爲了企業利益出發,只要他理解了,就能推進到位,不配合的老闆會去收拾,你不用操心。

所以,如果你想靠產品和技術取勝,選擇你的客戶羣體,選擇那些決策簡單的客戶羣體拓展你的業務。

第二,在充分市場競爭的行業領域內,跟隨效應還是很有意義的。

同一個行業領域內,服務好頭部客戶,後面很多客戶會產生跟隨效應,所以前期不要急於說鋪開市場,或者說大量接觸客戶,把頭部客戶服務到位,做出標杆效應,然後適當傳播一下。他們同行都會來找你的。

非市場競爭領域,這招沒用,人家不在乎。

第三,理解人性,怎麼說都不過份。

多跟企業不同角色,不同背景的溝通,多聽人家的反饋和意見,多理解他們真實訴求。

很多時候一線使用你產品的小人物會有一些你想不到的顧慮和訴求,你其實完全可以解決他們的苦惱,讓他們影響決策,從而形成獨特競爭優勢。

第四,尊重使用者習慣。

不要把自己用戶當作互聯網極客,那些互聯網靠一陣風傳播帶動極客跟進的模式不適合To B領域,傳統企業的使用者,很多IT技能有限,認知保守。

儘可能貼合他們已有的使用習慣,儘可能降低他們的理解成本。

如果你的產品使用者是傳統企業非IT人士,切莫用自以爲炫酷的交互方式,這樣只會增加他們的困惑和牴觸。平白,直接,簡潔,強容錯。

第五,架構靈活。

To B 訴求差異太大了,那麼爲每個大客戶定製開發,這個成本受不了,但一個產品打天下,可能客戶會覺得不滿意。

靈活性是什麼,又是那句低耦合,高複用。跟積木盒子一樣,我這裏一堆模塊,你提需求,我能給你組裝一個高達出來,你看合適不合適。

前幾天看到知識星球一個訴求很好玩,有客戶想要做微商城,問選誰合適,我說有贊就很好啊,他們說目標訴求沒那麼複雜,很簡單的,有贊功能太多了,他們覺得這錢花的不值。

但我們回過頭來說,這種客戶的錢要不要賺呢?如果要賺?那有贊能不能把架構做的更靈活呢?我有幾個整合套餐價沒錯啦,但你說你不要這些,你自己選模塊,選你要用的模塊,只爲這些模塊付費好啦,這不就是架構靈活帶來的業務靈活麼。當然,整合價格肯定比模塊價格總和便宜很多,定價策略就不贅述了。

好了,就這些吧,本來想對行業的問題吐槽幾句的,但是想想算了,第一是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爭執和討論,第二是大家喜歡看吐槽和參與吐槽,那麼文章重心就偏了,有意義的內容就沒人看了。

開始還想在標題搞個諧音梗,談談2B業務的難點,後來想想也算了,就這樣吧。

文章是文章,底欄我經常會插播廣告,但是經常有人看到我底欄插播廣告,就說我文章是軟文。

軟文我會承認的,我不爽的是,明明我收的是底欄廣告的價格,卻被扣上軟文的帽子,價格差好多知道麼。

其實很多時候,底欄廣告主原本要買我的軟文,我不賣的,爲啥不賣,我現在一個月頭條廣告是控的很少的,還是以自己輸出爲主。連池老師找我要發廣告我都經常說,這個月滿了,下個月吧,其實你看我很多天都不發文章的,哪裏會滿,就是不想讓讀者覺得這裏文章都是廣告。

插個底欄,和文章沒關係的,內容都不關聯的,還有人說寫軟文,這種讀者煩請早點取關,我伺候不來。

然而今天底欄都沒有廣告,傷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