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一爭,就一定是一個君子一個小人嗎?

田文鏡就是塊廢柴,啥也不會,就會瞎嚷嚷。那個「只報了名字,還沒有說話」的舉人他要給罷了功名,就是一例。後來寶親王巡視河南,劉墨林給搞回的數據,說他治理如何如何好,我聽了挺詫異的。

說他是個「酷吏」也不過分。當然我也不否認他為國為民,忠於職守,但他無能力無心胸,是造成河南困難局面的原因。

「士紳一體當差」不等於要把讀書人趕去修堤壩。干那個十個書生都不一定頂得上一個農民,他們貢獻的那點勞動力連逼著他們上堤壩的土兵都抵不了。這個政策的目的是要取消士紳階級的固有特權,讓他們為國家建設出力。

我覺得田文鏡完全可以讓他們交錢抵差,或者去承擔一些其它的責任。比如監控水情,疏散群眾,發放賑糧,組織社會募捐等。

在寶親王視察的時候,那個舉人說的有理:「我們不是不願意當差,是受不了田文鏡對讀書人的作賤。」

社會平等不等於大家都干相同的事情,得各取所長,才能共同進步。

田文鏡還沒有容人之量,不能團結朋友,也不能容忍反對者,比李衛差多了。他身邊一個幫他的能人也沒有,這個不是偶然的。

李紱反對田文鏡有理,反對新政不對。他如果真的胸中有丘壑,他應該幫助田文鏡,如何實現和落實新政。當然他也是個昏庸的笨蛋,科場舞弊案就可以看出來了。

所以說,李紱田文鏡二人,看起來對立兩端,衝突尖銳,其實都是一種人。同有一顆報國之心,又都無報國的才能。瞎子摸象,一對笨蛋。

中國知識分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蒸鴨子嘴硬,把很多完全可以調和,可以共存的東西搞成勢不兩立。《康熙王朝》里明珠說的那個「漢人就這毛病,窩裡斗。」我覺得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中國人要死要活的,往往就為了不認輸。

這種人挺難用的,我覺得他倆就適合當御史,不適合主政一方。實在要說誰是君子,我覺得他倆都是。只不過呢,

有時候君子對國家的危害,要比小人大的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