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國家烏幹達前總統阿明1971年1月政變上臺,對內實行暴政,對外挑起戰事。1979年中被反政府武裝推翻,他客走沙特,2003年8月在吉達醫院病逝,終年77歲。

烏幹達面積24.1萬平方公里,人口4148萬(2016),同年實現GDP255億美元,最不發達國家。地理:土壤肥沃的高原內陸國家,以水域佔總面積18.2%被稱為「高原水鄉」,與坦桑和肯亞共同擁有全球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42.8%在烏境內)。

經濟:境內肥沃的紅土成為農業發展的基礎,有除小麥以外的幾乎全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咖啡、棉花、茶葉、煙草聞名,咖啡質優且單產高,它與棉花曾長期名列該國出口創匯的前兩名。烏旅遊資源靚麗,年接待遊客超過110萬,創匯已超咖啡。

烏幹達經濟建立在農業之上。全國2/3以上的勞力以務農(農林漁牧)為生,工業落後,服務業發展較快。三次產業對GDP貢獻率大致為23%、30%和47%。

該國最大的壓力是人口,育齡婦女平均生育7個孩子,人口膨脹帶來爭奪耕地、砍伐林木、過度放牧等問題,環境破壞更致水土流失,災害增多,嚴重影響農業。聯合國預計2050年該國人口將達1.3億。

烏幹達族裔呈多樣化,1995年憲法確認主要有26個族羣。按照語系劃分有班圖、西尼羅特、東尼羅特(尼羅—含米特)和蘇丹4大羣體。班圖語系族羣人數最多,佔總人口60%以上。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斯瓦西里語。公民有信教自由,天主教和新教信仰者最多,佔70%以上,再有原始拜物教和伊斯蘭教。

烏幹達曾是英國殖民地,它以「保護國」的身份度過68年後於1962年獨立。新烏幹達面臨兩大繞不開的問題,族羣關係和王國地位。殖民統治下烏幹達的統一是鬆散的,維持4個王國和各族羣架構。在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下,從未實現政治統一的各族羣矛盾凸顯,特別是奧伯特(西尼羅特語系蘭吉人)和阿明(蘇丹語系人、信伊斯蘭教)兩位來自北方的總統厚待本族,疏遠、觸犯了班圖人利益。4個擁有自治權的封建王國與中央政權利益相衝突,1966年,奧伯特廢除4王國並罷黜國王。1993年,穆塞韋尼恢復4個王國,但其君主已不握行政、立法和司法權,只具有文化和象徵意義。

開國總理奧伯特打破了精心構建的聯邦框架和族羣平衡(直到1965年底該國有一段最好的時光),他實行一黨制並急劇「左轉」,不料被自己提拔、出身軍隊「伙伕」的阿明政變推翻。阿明1971年1月上臺後,實行專制暴政,迫害基督徒,屠殺班圖人和西尼羅特人達30多萬,驅逐掌握當地商業的亞裔(主要是印度裔),把國家帶入破產邊緣,並伴有食人肉的惡劣傳聞。1979年中,阿明被得到坦桑軍隊支持的武裝力量推翻......調查確認,阿明、奧伯特當政期間,全國有80萬人遇害,烏幹達淪為世界最貧窮國家。

被推翻後,阿明攜同四個妻子、數名情婦、以及二十多名子女流亡到利比亞開始其流亡生活,後短暫至伊拉克,最終定居沙烏地阿拉伯。他於2003年7月因高血壓送至沙特吉達市的費薩爾國王專家醫院,最終因多重器官衰竭,於8月16日在該醫院去世。據稱阿明一生中共有妻子13名,育有子女54名,他們多居於美國和歐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