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拼多多的活躍用戶數達到4.185億,而京東的年度活躍用戶數爲3.053億,在這項指標上成功超越後者讓業界驚呼拼多多已超越京東成爲第二大電商,然而如果仔細分析雙方的數據會發現兩者的差距極大,前者要真正超越後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要超越後者似乎恰恰是如何變成後者。

拼多多與京東的差距

兩者的營收差距相當大。2018年四季度拼多多的營收創下新的紀錄,達到57億元人民幣,但是該項指標上它與京東的差距甚大,同期京東的營收爲1348億,前者不到後者的二十分之一。

導致如此差距在於拼多多的人均消費遠低於京東。2018年拼多多的人均消費大約爲1127元,而京東的人均消費高達5568元,這顯示出京東的用戶更捨得在其平臺上花錢,而拼多多的用戶則較爲低端。

拼多多的市場營銷成本高於收入,2018年拼多多的營銷成本達到134.42億元,超過了它的131.2億元的營收,可見它爲了獲得用戶增長不得不持續投入鉅額的成本。相比之下,京東2018年的營收爲4620億元,而營銷費用爲192.38億元,顯示出京東的發展要更爲穩健。這不免讓人擔憂,拼多多如此花費巨資進行營銷的動作能否持續?

相比起京東,拼多多還有一大弱點是它缺乏自己的物流系統,而京東已建成最高效的物流系統。憑藉高效的物流系統京東可以在多個城市實現當天送達,這也是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而且隨着阿里逐漸收編三通一達,快遞企業與電商之間的盟友關係日漸牢固,這對於拼多多來說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拼多多能否超越京東關鍵在如何變成後者

拼多多的迅猛發展其實與當年的淘寶頗爲類似,即是以款式繁多的廉價商品滿足大部分低端消費者,圈來大量用戶,成功發展壯大,但是隨着平臺的發展壯大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爭取利潤這條道路上來。

如今的拼多多已成功上市,它同樣面臨着這樣的煩惱,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向京東學習就成爲必然。當年淘寶的模式被成爲C2C模式,而京東的模式被成爲B2C模式,由於京東平臺上提供了大量優質正品商品,京東被成爲正品電商而獲得了良好的品牌口碑,阿里方面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推出淘寶商城後來改名爲天貓,同樣主打品牌正品,如今天貓纔是阿里的主要電商平臺。

對於拼多多來說,顯然它也要走上阿里的道路,在用戶規模迅速發展壯大後吸引品牌電商入駐成爲必然,而如何處理好其現有的賣家與品牌企業的關係將是它的一大考驗,處理得好將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阿里正是如此,如今的天貓平臺與淘寶平臺已形成良性發展關係,天貓平臺爲阿里帶來了鉅額的利潤,但是由於淘寶帶來的巨大流量讓阿里並不會輕易放棄。

拼多多的業績顯示,其獲客成本日漸上升,總有一天其新增用戶也將如其他其他電商平臺一樣遭遇天花板,它需要從量的發展向質轉變,提升用戶的人均消費水平,如此才能取得營收的更快增長,進而在未來實現盈利,學習京東的品牌電商模式將是必然的道路。

拼多多在用戶數量上趕超京東讓人驚訝,這確實讓它有了趕超京東的機會,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它與京東的巨大差距,僅以此指標就說它超過後者顯然過於樂觀了,它要真正實行超越京東的目標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