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多人的記憶裏中國的音樂應該是那種好純粹的二胡,古箏琵琶嗩吶獨奏曲這類型才對;感覺現在網上手機電視裡面播放的音樂都跟以前聽到的不一樣了;難道我們的國粹民族音樂消失了嗎?

-----其實沒有消失,而且永遠都不會消失;只是傳統的民族音樂現代化了,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了,編排,配器上也與傳統民族音樂不盡相同了;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欣賞水平和聽覺要求也不斷提高,特別是年輕人追求的音樂也多元化時代化;現代音樂作品為了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也必須適應市場化;因此在音樂的編排上基本上都是中西結合了;在流行音樂中,民族樂器同樣沒有缺席;

在流行音樂編曲製作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讓民族樂器擔當主角來演奏前奏,間奏;而西洋樂器做配角,演奏和絃織體和節拍;並不是有爵士鼓節奏的音樂都是西樂演奏的聲音,其實裡面很多細節都是民族樂器演奏的,而且是西洋樂器無法替代的效果,就像琵琶的輪指,排蕭那種空靈的聲音,古箏那種高山流水的效果等等;現代電子琴裡面的民樂音色同樣是通過採樣民族樂器模擬而來的,

這幾年影視劇裡面一些古風歌曲,特別流行;其中裡面的音樂大部分都是現代民族音樂;放眼世界,民族音樂也應該走出去;融合世界各種聲音,讓中華文化能夠得到更好傳承和發揚;讓中國民族音樂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音樂之林。


民族音樂最美好的記憶都留在了小時候的記憶裏,那時候父母每天哼著信天游,黃土高坡,還有董文華,宋祖英等民歌歌手的金曲,也成了我們兒時最美的旋律,而現在呢?民族音樂已經不能再有一席之地,個人認為原因有兩點,其一,流行音樂對民族音樂的衝擊幾乎是致命的,彰顯個性的流行音樂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不用工整的作曲,不用押韻的填詞,可以更赤裸直接的撕心裂肺謳歌愛情,宣洩心情,快餐式的年代鑄就了快餐式的音樂。其二,這些年民族音樂創作人再難有膾炙人口的作品傳唱,民族音樂創作人年齡普遍偏大,因此所創作出來的那些咿咿呀呀的曲調,在年輕人聽來不再悅耳和潮流!民族音樂有著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這是一陣風一樣的流行音樂遠遠不能比擬的,當我們聽著「歌唱祖國」時熱淚盈眶,聽著「母親」時思鄉心切,聽著「越來越好」時喜上眉梢,我們才知道有些旋律是能真的深入靈魂的!願更多年輕一代的人,喜歡上民族音樂,用年輕的創造力給民族音樂以新的生命,再一次成為激勵我們成長的精神糧食!


這讓我想起一個學琵琶的朋友,她從6歲學起,學了12年,現在是十級優秀。

她02年參加的首屆全國藝術新人選拔大賽,是北京賽區的金獎和全國總決賽的金獎,然後去給聯合國祕書長和高層官員演出了。

她說周圍的人很多很多都對民樂不感興趣的,但凡有幾個也是喜歡「某樂坊」什麼的,一定要在很純的民樂中加上架子鼓什麼的才勉強接受,讓她很受不了。

我想,恐怕在年輕人中也只有那些學過或者懂得民樂的人才知道真正民樂的魅力。

她的老師說將來的音樂會必須穿插現代的樂曲和元素,她說聽到後很反感,也很傷心。

現在在網上找民樂時,很難找到不添加現代元素的純民樂曲,很難過。

她說將來會為民樂做一些事的,只要你愛它,相信你也會的。


民族音樂說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好聽。自然就沒有市場。音樂沒有國界,是指好聽的音樂。你看京劇還有那個聽。聽又難聽又聽不懂。這個老祖宗留下來很多東西沒有年輕人接受沒有市場就會丟失也是正常的。

社會在進步,沒有必要糾纏在那些不合時宜的落後的東西上。


所謂趕潮流的多了``真正懂音樂的少了```

他們都忙著聽情歌`誰聽民族音樂?誰還會聽古典音樂?

古箏幾根弦都不定有幾個人清楚``


市場小收入低,學它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學的人少了自然見的就不會多――幾千年文化傳承~精髓太深奧,多少都成非文化物質遺產了。再過些年耍猴的、吹糖人的、寫毛筆字、嗩吶、二胡、笙、地方戲……都沒了


這是一個信息時代,年輕人的時代,很多中國民族音樂其實一直有,但是大部分都被改編了,加有了現代的元素,而且堅持一直做民族音樂的歌手也少了許多,因此,越來越少聽到了,但是,仍然希望多加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時代在進步!人們在跟風


少數民族音樂最好的時代已經過了,也或還沒到來


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現在是快餐文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