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紅城市的網紅書店

說到世界網紅城市大重慶

首先浮現在腦海的就是

這令導航無語、老司機落淚的

魔幻3D都市奇觀

今年春節前夕

一家新的魔幻書店

在這座魔幻城市落戶

瞬間刷爆雙微一抖

成爲近來最有存在感的書店——

重慶鍾書閣

同款3D畫風

把山城階梯的概念引入設計

加上鏡面天花板的倒影效果

1300㎡的空間

活生生變出3100㎡的既視感

集《千與千尋》的奇幻感

和《盜夢空間》的科幻感於一身!

一個個燈罩書架

有如書海中屹立的一座座燈塔

一排排拱門形書架

有如無涯無盡的書海隧道

充滿童趣的兒童閱讀區

則自成一個小宇宙

此書店一開張,立馬躥紅全國

因爲前來打卡的人太多

書店不得不臨時限流

火成這樣也是猝不及防啊

春節期間重慶鍾書閣外的排隊長龍

而就在這家鍾書閣開張前不久

距離重慶700多公里的西安

也有一家網紅書店剛剛落成

由蔦屋書店設計師池貝知子操刀設計的

言幾又西安旗艦店

4500㎡的書籍宮殿

據說設計靈感來自大明宮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

這高達10米的通天書牆

書頁造型的吊燈

也頗別出心裁

寬敞舒適的休閒閱讀區

巨幅環形浮世繪壁畫

全部手繪完成

看到這裏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去打卡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以鍾書閣和言幾又爲代表的網紅書店

變成了像旅遊景點一樣

備受青睞的文化地標了?

02

實體書店,從寒冬到春天

猶記得2011年

北京光合作用書房宣佈倒閉時

一片哀嘆惋惜之聲

那時,網上書店的衝擊

讓許多實體書店的經營舉步維艱

一半書店都死於這片“寒冬潮”

一時間,實體書店被唱衰

一派日薄西山的景象

曾經的光合作用書房,是許多北京學子的回憶

慶幸,寒冬之後不是死亡

而是萬物生長的春天

最近幾年,一大波實體書店

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出來

不僅在文化氛圍濃鬱的北上廣深

也迅速席捲了二三線城市

其中表現最搶眼的選手

莫過於鍾書閣、言幾又這一批

有着“最美書店”之稱的文化品牌

幾乎每每新店開業

必成網紅地標

蘇州鍾書閣的“螢火蟲洞”閱讀區

鍾書閣的前身“鍾書書店”

曾經歷過傳統書店的倒閉潮

2012年,21家店僅剩下13家

2013年,創始人金浩

抱着理想主義的情懷

在上海泰晤士小鎮開了第一家“鍾書閣”

不計代價地打造心中的最美書店

終於一炮走紅

如今穩紮穩打

從上海向其他城市進軍

已經打造了15家爆款書店

成都鍾書閣的梯田演講廳

2014年起步於北京中關村的言幾又

更是在短短四五年時間裏

就打造了59家分店

還有發源於貴州遵義的

西西弗書店

第一家店只有20㎡

如今已覆蓋全國60多個城市

擁有160多家分店

除了這些民營獨立書店

進軍實體書店的品牌還有很多

佔據圖書電商銷售半壁江山的噹噹網

已經開了100多家線下實體店

“線上線下同價”的優勢

成功發展了不少線下會員

有出版業背景的

中信書店

也佔領了機場和各大商場重地

2018年底,擁有千萬級用戶的

自媒體大號“十點讀書”

也在廈門成功試水第一家實體書店

與公衆號一脈相承的溫暖治癒風格

贏得了許多粉絲的歡呼

實體書店復興的背後

一方面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許多商圈爲了吸引客流量

也會主動降低租金

吸引“高逼格”書店入駐

但促使我們走進書店更深層的原因

或許是在這個越來越淺薄的世界

淪爲慾望囚徒的我們

心底的冥冥深處

依然在渴望着靈魂的桃源

紙質閱讀,無疑是治癒的靈藥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

它都擁有着——

碎片閱讀無法企及的深度

電子閱讀無法觸及的溫度

和網絡購買無法媲美的美好體驗

青島方所書店內正在閱讀的讀者們

03

不賣咖啡店書店不是好網紅

當年,光合作用等實體書店

倒閉的最主要原因

就是單純的圖書銷售無法實現盈利

所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就成了實體書店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畢竟,活下去纔是一切的前提

爲了活下去

近年捲土重來的實體書店

幾乎不約而同走上了跨界之路

這無異於一場文化消費升級

濟南清和集·BC美食書店,美食與閱讀跨界

2011年底,實體書店一片寒冬籠罩時

有一個男人,把一家書店

開到了廣州最高端的商圈太古匯

緊鄰的就是LV、愛馬仕

1800㎡的超大空間

他只把500㎡留給了書店

剩下的1300㎡則留給了服飾、咖啡、

美學生活產品和公共空間

這個男人的名字叫毛繼鴻

這家書店的名字叫方所

廣州方所書店,和例外服飾共生

這樣高端路線的跨界

在當時無疑是個冒險的嘗試

卻毫無懸念地引爆了

近年來的網紅書店

大多是這樣的跨界風格

高顏值的空間設計

咖啡區+文創區+沙龍區

幾乎成了標配

西西弗書店的矢量咖啡,已經成了知名咖啡品牌

這股強大的跨界潮流

甚至倒逼得傳統書店巨頭新華書店

也走上了改革創新之路

2016年,新華書店在保定

開了一家“新鮮空氣”主題的書店

一舉拿下德國紅點設計獎

跟印象中的新華書店相比

這家書店的確夠顛覆、夠驚豔

有清新通透的原木風設計

有沙龍路演的空間

有了咖啡吧檯

甚至還隱藏着一間古樸茶室

一切都在向網紅書店靠攏

保定“新鮮空氣”新華書店

坐在新華書店地板上

蹭書看一整天的舊時光

一去不復返了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而進化是不變的法則

曾幾何時

文藝青年都有一個書店夢

每天享受被書山書海包圍的幸福感

和五湖四海的書友暢談文學、理想和愛情

如今,單一的模式和單純的情懷

已經很難經營好一家書店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益美君羨慕且敬佩高曉鬆、麥家這樣

既有情懷又有能力的人

開一家不以賺錢爲目的的公益書店

是多麼美好且奢侈的事情啊

高曉鬆在北京的“曉島”

04

到書店拍照纔是正經事?

隨着越來越多的網紅書店誕生

質疑和反思也隨之而來

“拍照的比看書的多”

“喝咖啡花的錢比買書花的錢多”

“不像書店,更像商場”

“不像讀者,更像消費者”

就連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

都因爲重慶鍾書閣的限流事件

在官微發表了社評

所以,最美書店變成網紅拍照聖地

究竟是好事,還是諷刺?

其實,社交網絡時代

每個人都有分享欲

拍照打卡發朋友圈都無可厚非

如今的實體書店

承擔着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

來這裏,感受先鋒的設計和舒適的環境

爲精美的文創產品買單

參加大神和KOL的講座沙龍

點一杯咖啡,翻一本閒書

偷得浮生半日閒

不但無可厚非

而且都是賞心樂事

言幾又西安旗艦店的生活美學產品

不過話說回來

如此豐富的圖書資源

如此美好的閱讀氛圍

理應讓我們更加愛上閱讀纔對呀!

畢竟,我們更期待的是:

遍地開花的最美書店

能夠直接拉動國民閱讀指數!

2018年4月發表的

第15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

2017年,我國只有10.2%的成年國民

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

這個數據意味着

只要你堅持每個月看一本書

就能成爲閱讀鏈頂端那10%的人

聽起來好像並不難

卻不知多少人能堅持做到?

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的時代

堅持紙質閱讀,除了能獲取知識

還具有另一層次的意義

強制自己把視線從手機電視轉移到書本上

本身就需要高度的自律和自控

長時間深度閱讀

更是一種專注力的訓練

所以,不要小看一個堅持閱讀的人

一個保持終生閱讀習慣爲自己充電的人

幹什麼事情應該都不會太差!

最後,歡迎移步留言區:

說說你生活在哪個城市,

分享給我們你最愛逛的書店吧!

- End -

本文由益美君原創

部分圖片來自微信公衆號:

鍾書閣、言幾又文化、西西弗書店、

噹噹實體書店、中信書店、十點讀書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分享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