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彭禎伶╱新聞分析】

3年多前宣誓的3O打造境外金融中心的政策,到今年只剩下銀行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還在金管會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中,要用OBU建構國際理財平臺,但證券的OSU及保險的OIU則轉為「低調」,金管會表示,已開放給業者的業務,由各公司自行決定發展方式。

壽險業者也表示,OIU已是前朝的政策,現在似乎並不在鼓勵範圍內,辛苦一整年,有些公司排5∼6位專職人員要跟業務員講解OIU的特性、保單內容,如何找到境外客戶,但全年保費才10∼20多億元,有些公司的OIU傳出被行政院洗防辦盯上,要求再重新檢視客戶身份,業者說:「OIU現在真的算是在賺賣白菜的錢,擔賣白粉的風險,不划算。」

壽險業者也坦言,會到臺灣OIU投保的境外客戶,只有極少部分是看重保單利率,有些曾在臺灣工作的日本客戶,在離開臺灣前(OIU的客戶不得在臺有固定住所)可能投保利變年金,因為可能比日本保單利率高一點,但大部分的客戶都是有一些避稅的規畫。

甚至有些客戶表明是某些公司董事,投保保費是由公司支出,有些架構的安排會讓OIU的核保風險加大,再加上今年以來金管會緊盯防制洗錢,確認客戶身份及投保目的等,承保一張境外大額保單,要做很多工作,還免不掉後續的風險,所以壽險公司有些卻步。

金管會方面則表示,OIU就是已開放、可經營的業務,各公司自行決定業務策略。OIU並非目前金管會鼓勵、推動的政策,壽險業者在承作風險較高、政策又不鼓勵下,多表示「消極推動」,但當初已取得OIU執照,且擔心政策又會轉變,所以不會輕言放棄,只是防洗錢評鑑之前,有些公司今年以來都沒有再推出新保單,有些不再提供相關鼓勵行銷的活動,暫時作為聊備一格的商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