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

燕國在齊國的北面,趙國的東面。燕太子丹讓荊軻殺秦始皇的時候,秦國已經滅了趙國,趙國只有一個王子向東逃,建立代國,苟延殘喘。秦將繼續向東出擊,進入燕境,打敗燕國軍隊,就地紮營。

很顯然秦國要滅燕國,而南方戰場上,秦國另一支部隊已經滅了楚國。

此時,趙國滅了,魏國滅了,韓國滅了,楚國滅了。留下燕國和齊國。

措施

太子丹知道大事已去,假意獻出燕國疆域為借口,叫荊軻拿地圖見秦王,「圖窮匕見「企圖用刺殺秦王的辦法來拖延時間。

太子丹為挽救國家的命運而不得已為之,失敗的代價也是悲慘的,秦王大怒,滅燕國。而太子丹自己也被燕王殺死以求秦國的原諒。

文/牛在看你


據《史記》原文: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歡。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對於燕太子丹和嬴政的關係,司馬遷僅給了一個「歡」字。 「歡」在文言文中有三個意思,一是快樂、二是喜愛、三是活躍。

但是,根據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燕王喜派太子丹前往秦國作人質,而嬴政卻對其「不善」,可見二人幼時的關係絕對不是相互快樂,也不是相互喜愛,最多僅是相互活躍,也就是二人經常會在一起玩而已。

因為,準確來說,嬴政並非真正的質子,而是其父親嬴楚,也就是異人,才是趙國的真正質子。而嬴政僅是在邯鄲出生,就在其三歲那年,秦國大軍包圍邯鄲城池,趙國本打算以其父親嬴楚為質,迫使秦國退軍。

誰知,就在兵士準備捉拿嬴楚前往城頭之時,卻被時刻關注事態發展的呂不韋發現端倪,立即動用600金賄賂城門守將,遂帶著嬴楚逃離了趙國,回到了秦國,過上了錦衣玉食的好日子。

然而,當時若非魏國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並因此打敗了秦國大軍,留在趙國的嬴政孤兒寡母,怕是已被趙國拉上城頭砍掉了腦袋。

從此,秦趙兩國一直相惡,而嬴政母子自然也不被趙國所待見,就連生活用度也是常常不足所需,生命時常還要受到威脅,從小能不被周圍的小孩欺負已是萬幸,又那來的什麼好朋友。

但是,此時的燕國,已同趙國結為盟友,關係非常友好。所以,燕太子丹在趙國的日子絕對是貴賓級的待遇,嬴政根本無法同其相比。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生活條件、身份地位如此懸殊的情況,兩人又怎麼可能成為好友,而且嬴政母子還是被趙國所嫌棄之人。就算燕太子丹想和嬴政交往,怕是身邊之人也會阻止吧。

之所以,燕太子丹非常恨嬴政,可能只有一種情況。當時,也許孩子天性使然,或是出於孩子的同情心,可能燕太丹看嬴政可憐,曾接濟過嬴政,而非真心相交,所以就認為自己曾經對嬴政有恩,也想當然地認為嬴政應該報恩才對。

同時,由於嬴政在趙國的九年中,是人生最低谷、最黑暗、最擔驚怕、最受委屈的九年。如此困難的情況,眾人皆避之不及,如果燕太子丹真正伸出的是友誼之手的話,無疑將是「雪中送炭」般的溫暖舉動,又怎麼可能不在嬴政童年的心中留下美好的留念呢。

由此可知,燕太丹當初在趙國為質子期間,相對於嬴政來說,有極大的優越感,怕是沒少對同為質子的嬴政指手畫腳、呼來喝去吧。這些,在燕太子丹看來甚是相「歡」,但是在嬴政的心中卻是留下了相「恨」的記憶。

但是,之後當燕太子丹成為秦王政的質子時,曾經燕太子丹的優越感,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其依然想以當初的那點相「歡」,就想取得和嬴政同等的對話條件,這又怎麼可能呢。

也由此可見,燕太子丹是個睚眥必報之人,曾經的那點相「歡」就想要回報,回報無效後,便心下生恨,又想報復。

因此,可以說當初二人同在趙國時,並不存在真正的友誼,也更無什麼好友之說,只是燕太丹個人心胸狹隘的一種舉動罷了。

圖片來源網路


燕太子丹刺殺秦王嬴政,既有私人的因素,也有國家的因素,我大概說一下。

其一,燕太子丹與嬴政是童年時代的好友

說起太子丹與秦王嬴政,兩人的關係非同尋常。燕太子丹,又稱為燕丹,姬姓,是燕王喜的兒子。燕國曾經與趙國爆發曠日持久的戰爭,但幾乎每次都吃敗仗,不得已之下,燕王被迫與趙國和解,並把太子丹作為人質押於趙國首都邯鄲。當時除太子丹之外,秦國公子子楚也在趙國當人質,子楚娶了趙姬後,生下了嬴政。太子丹與嬴政年齡都很小,兩人經常在一起玩耍,成為兒時最要好的夥伴。此時的太子丹與嬴政都有一顆孩童純潔的心靈,誰也不曾想過,若干年後,兩人會從好朋友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但歷史有時就是這樣無情。

其二,嬴政當上秦王后,對燕太子丹十分冷淡

轉眼十數年過去了,嬴政成為秦國的君主,太子丹仍然還是太子的身份。作為一個弱國,為了巴結秦國,燕王喜把太子丹送到秦國當人質。按理說,兩個好夥伴這麼多年沒有見面,重逢時應該激動萬分。可是此時的秦王嬴政不再是當年那個純真無瑕的小孩子了,在經歷了呂不韋擅權、嫪毐之亂後,秦王嬴政錘鍊出鐵石心腸,忘了人情味究竟是何物了。

其實也不奇怪,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後,秦王嬴政對昔日的時光有恍然隔世的感覺。在他眼中,天下之大,只有自己才是真實的存在,其他人對他而言,只不過是實現目標的工具或障礙。他不僅沒有熱情迎接昔日的好友,反倒冷漠得出奇,甚至充滿敵意。當吞併六國成為他熊熊燃燒的慾望時,燕太子丹便成為敵人了,而對待敵人,他一向是冷血的。

其三,贏政拒絕太子丹回國的請求

公元前232年,即秦王嬴政十五年,太子丹提出請求,想返回燕國。這個請求是合理的,作為一個大國的太子,總不能長期呆在國外吧。可是秦王嬴政卻故意百般刁難,他說:「烏頭白,馬生角,乃可。」除非烏鴉白了頭,馬兒長出角,才允許太子丹回國。太子丹勃然大怒,他對秦王的冷漠早已銜恨在心了,聽到這樣答覆後,恨不得一刀殺了秦王嬴政。這件事,也為日後太子丹謀刺秦王埋下了伏筆。

據古書《燕丹子》所記,「丹仰天嘆,烏即白頭,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陷丹。丹過之,橋為不發。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眾雞皆鳴,遂得逃歸。」當然,這種說法荒誕不稽,而且「雞鳴」之事,很明顯是把孟嘗君的故事移植到了太子丹身上。事實上,燕太子丹是不辭而別的,他隻身潛逃,歷經千辛萬苦,逃出秦國。從那時起,他就立下誓言,一定要雪恥,殺了秦王嬴政。

其四,太子丹刺秦王,也是弱國抵抗強國的一種手段

秦王嬴政上台時,秦國對東方六國已經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作為燕國太子,太子丹日後是要繼承王位的。燕國雖然列為戰國七雄,卻一直是七雄中實力較弱的國家,別說跟秦國較量,就是在長平之戰慘敗後的趙國,對付燕國也是綽綽有餘。

當時趙國在秦軍的兇猛打擊下,已是獨木難支。燕太子丹曾經對荊軻分析說:「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俘虜韓王,盡占其地。秦將王翦率數十萬大軍抵達漳水、鄴城一線,李信從太原、雲中出兵,倘若趙國不能抵擋住攻勢,勢必為秦國所吞併。一旦趙國淪陷,戰火就要燒到燕國了。」

一旦趙國滅亡,秦軍就可勢如破竹滅掉燕國。作為國家儲君的太子丹,豈能不憂心忡忡?保存國家的惟一手段,就是刺殺秦王嬴政。倘若嬴政之內引發秦國內部的政變或內戰,那麼燕國才有生存的一線之機。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上,燕太子丹和嬴政兩人,為我們生動地演繹了什麼叫做「相愛相殺」。

說起燕太子丹和嬴政在孩提時是好友,那還是在趙國的時候。當時,燕太子丹是去趙國做人質的,而嬴政是出生在趙國,他的父親嬴異人是在趙國做人質,也就是說嬴政是人質的小孩。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嬴政的地位遠不如燕丹。

但是同為天涯淪落人,兩人的關係比較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燕丹有些低就嬴政了。

時間一晃,過去了二十多年,燕太子丹又被派到了秦國做人質。而這時的嬴政,已經是秦王政了。此時的秦國,國力蒸蒸日上,滅掉六國一統天下的事業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之中。

燕太子丹再次見到昔日的玩伴,肯定是想借著那層關係和嬴政套近乎,為燕國謀得一些保障。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嬴政早已不屑這個過了二十多年,還在做人質的燕太子丹,心裡肯定在想怎麼會有這種朋友。

對於政治而言,國力是最好的使者。弱小的燕國,自然是不被秦國放在眼裡,嬴政看到燕丹,自然也是充滿不屑和冷漠。對於心高氣傲的燕丹而言,呆在秦國的每一天都是屈辱。

最後燕丹厚著臉皮,希望嬴政看在昔日好友的份上,放他回燕國,但是嬴政拒絕了。

據說當時秦王政說:「等烏鴉變白,馬匹生出犄角,就准許你回國。」

最後,無奈之下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國。

歷史上對於燕太子丹在秦國的生活著墨甚少,但從燕丹一回到燕國,就急不可待地要殺掉嬴政,除了當時的秦國兵峰已經到達易水邊,對燕國產生威脅外,恐怕主要還是個人感情因素在作祟。

在史書上,我找到兩處,隱約的提到了燕太子丹在秦國所受的屈辱,或者說是燕國所受的屈辱。

史書上稱為「見陵之恥」或「見陵之怨」。

《戰國策·燕策三》

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涇、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餚之險,民眾而士厲,兵革有餘。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柰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從第一處,荊軻的話中看出,刺秦的主要目的就是殺掉秦王政,給樊於期報仇,給燕國雪見陵之恥。

而在第二處,太史公的敘述中,可以看到鞠武對燕太子丹的想法並不支持,「柰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怎麼可以因為見陵之怨,而去挑戰強秦呢?

要注意,鞠武說的是「怨」而不是「恥」,在一定程度上,可見所謂的見陵之事多半是羞辱一類的事,在鞠武看來,這種事忍忍就過去了。而在荊軻這類俠客看來,士可殺不可辱,必須要給以回應。

最後,燕丹一意孤行,可惜計淺而怨深,田光、荊軻、樊於期、高漸離等人都白白賠上了性命。

至於燕太子丹自己,被燕王喜用酒灌醉,縊殺,然後斷其首。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命運的不公,秦王嬴政對他非人的折磨,太子丹個人英雄主義情節的凸顯都令姬丹產生了刺殺秦王嬴政的想法。1.命運的不公:姬丹和嬴政童年之時一同在趙國為質,兩個孩子之間沒有君臣角色的身份毫無顧忌沒有利益紛爭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是兩小無猜的至交好友,長大之後一個受到上天的眷顧成為當時唯一強大諸侯國秦國的王,另一個則是弱小燕國的太子國力強弱,身份不同已經不可與童年時相比更不用說燕太子還要到秦國為質。本來燕太子丹還幻想秦王嬴政能夠念及往日舊情不會讓他吃苦受罪,卻不曾想到這都是一廂情願,秦王嬴政對他冷嘲熱諷太子丹敢怒不敢言,自己身後的國家弱小讓他說話都底氣不足。

2.秦王嬴政對他非人的折磨:一個是高高在上蠻橫無理的秦王一個是謹小慎微生怕惹怒秦王的燕太子,回想起當初同甘共苦的經歷如今卻要受盡屈辱任誰都無法釋懷。最可氣的是在燕太子丹的苦苦哀求之下秦王依然不肯放過太子丹,提出了幾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條件:天上不下雨而是下小米,烏鴉的頭變為白色,駿馬頭上長出雙角,木象長一雙肉腳;才肯放過他。在經歷了九死一生之後,冒著生命危險才逃離了秦國,這時候秦國一統天下的局勢已不可扭轉,再加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屈辱,國讎家恨都讓太子丹有了派遣刺客刺殺秦王的念頭,更何況萬一成功了還能名揚天下緩解六國滅亡的危險。能夠策劃刺殺秦王這樣大膽超前的計劃荊軻刺秦王差一點就成功了可見太子丹有一定的膽識和謀略的。3.太子丹個人英雄主義情節:燕太子丹刺殺秦王有幾分是為國家大義幾分是為解自己的心頭之恨只有太子丹心裡清楚,不管太子丹的品行如何,結局如何,能夠在六國都無力反抗秦國的局勢下做出刺殺秦王這樣完美無缺的計劃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英雄。燕太子丹開創了刺殺秦王的先河,代表了六國發出了反抗秦國攻伐的聲音,雖然大一統是你是必然的趨勢但能夠垂死掙扎一下也是應該的病貓也需要叫兩聲。

1.好友之間也是有矛盾的;

2.兩人高貴的出身導致,二人只能是孩提好友;

3.孩提時,嬴政經常欺辱作為質子的丹,同等的高貴,一個高高在上,一個卻要低三下四。丹的心情可想而知。場子總是要找機會找回來的;

4.成年後,嬴政稱王,丹還是太子,導致丹比嬴政小一輩兒,形成巨大的身份、權利落差;

5.嬴政要一統天下必要滅掉六國,丹是燕國太子,二人成了敵人;

因此丹殺嬴政:有兩個主要原因:1殺掉嬴政,就沒人知道他少年的受過的欺辱,其他人對於丹的身份來講,分分鐘秒殺(類似分手後,你要扔掉前任的東西和刪掉照片,一個道理);2殺掉嬴政,可以退緩燕國被打的速度,爭取時間以便自保甚至反攻。


國際關係有一句話: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縱使童年時是好友但是嬴政當秦王之後要滅掉自己的祖國,在這種事情上換做是誰都會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吧,畢竟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況且丹還是燕國的太子,未來燕國的接班人。

但是以燕國的實力無法與秦國抗衡,只有派遣荊軻秦舞陽以投降的名義刺殺。


當年燕太子丹和贏政在孩提時代是好友,可是若干年後一個是秦國君主;一個是燕國太子。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發起統一六國的戰爭。《戰國策·趙策三》的《荊軻刺秦王》開篇寫到:「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唇亡齒寒,燕國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孩提好友,今天成了侵略燕國強悍而又兇殘的敵人。國之將亡,燕太子丹絕不能束手待斃。必須採取應對措施。但面對強大的秦軍,軍事對抗幾無勝算。於是他便採取非常手段,派荊軻去刺殺秦王。這個時候,燕太子丹還想嬴政是孩提時代朋友,那他的腦袋不是被驢踢了,就是進水了。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不變的利益。

刺殺嬴政,一個是從國家利益出發。

太子丹肯定不想燕國滅亡,作為一國儲君,不管從哪個角度講,都不能眼睜睜看著燕國滅亡,刺殺了嬴政說不定秦國就亂了,燕國就能趁機喘息,甚至逃離滅亡厄運。

另一個是形勢所迫。

當時的燕國已經不是樂毅在時的燕國,實力大不如前,而且燕王喜也不是智勇雙全的君主,再加上太子丹為人質已久,跟燕王喜並不怎麼親近。打又打不過,逃又逃不了,已經要走投無路了,只能劍走偏鋒出奇招了。

在利益面前,在國別面前,情誼不是第一位的。

就像蘇秦和張儀,兩人是至交好友,但是也是各為其主。


關係取決於雙方之間的立場和地位。

孩童時期,兩人都是質子,屬於同一階級,同一立場,自然關係較好,因為沒有利益衝突,反而利益一致,抱團對外也讓外人更重視。

等到後來,一個是秦國的皇帝,一個是燕國的太子,雙方立場無可調和,徹底對立,秦要統一,燕國必滅,而太子丹也不會坐以待斃,讓自己的國家等死,採用一切手段,都是合情合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