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個片子,從片名就沒打算看,因為感覺這你名字很一般。不過今天媳婦非要讓我們一家人到影院去看電影。挑來挑去,《熊大熊二》系列肯定是孩子的,《瘋狂的外星人》看過了,寧浩很有創意。這個《流浪地球》看看吧,於是我一人去看了《流浪》。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個片子真的讓吳京再一次賺到了,且這部片子絕對夠中國電影的里程碑。吳京的形象瞬間高大了起來,感覺就像印度的阿米爾汗一樣。

為什麼?因為中國的科幻片之前和國外的無法比較,無論從劇本以及特效,都總感覺中國製片與導演缺乏自信,幾乎過去的科幻片不是客串他國電影,就是幾個穿白大褂的出來當專家講兩句。而這部電影無論從劇本還是特效都可以與國外大片相比。真的算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了。吳孟達與吳京死的時候,我看到周圍幾個大老爺們在偷偷擦眼淚,當然我也流了。這片子厲害在於,沒有美劇的英雄主義,更無國產劇的愛國主義情懷。有的則是世界大同,同住地球村的精神,無國際無地域無種族,一切都為了活下來。這部電影真的是部難得的一部佳作,從這部電影真的能看出中國電影人的自信與野心,名為賀歲檔,實際這部影片已經超出了賀歲檔影片的範圍,他與以往的賀歲影片不同,他定能在海外掀起中國科幻風潮。


科幻是科幻,科學是科學。科幻或許會運用我們已知的科學知識?但他成不了科學。

就拿《流浪地球》來說,有人真較真說這不科學,那不科學,那隻能說這人真的是看進去了。入戲太深。《流浪地球》計劃。第一步就胎死腹中了。幾百年後的人類能建立起那麼龐大的行星發動機嗎?能把月球推離原來的軌道嗎?

不能吧。幾百年後我們人類能登陸月球並建立月球地基就改偷著笑了吧。

科幻電影有時也為我們普及許多科學知識。之前本人一直以為木星是實體的。那就是個超大號的泥球,後來才知道。人家是超大號的"氣球"更不要說什麼"洛希極限"了,聞所未聞。

所以嘛科幻電影除了它的商業價值外,還有它的科學價值存在。


說到底《流浪地球》的火其實是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

那些對其進行真實性驗證的人,

除了一部分真心為大眾科普的熱心派外,

還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想憑此蹭熱度,以謀取自我利益。

對內行來說,電影市場只有這麼大,《流浪地球》口碑越好,票房越高的可能性就越大,那分到其他影片的票房就越少。所以,有些投機者利用群眾的某些心理,讓群眾以更嚴苛的態度對待此片,從而使其票房分成變少。

對外行來說,影片這麼火,跟著蹭熱點,對提高自己文章的曝光量,也算是一種不錯營銷的手段。

當然這都是我個人拙見,也不能全以陰謀論來看待,畢竟,作為第一部中國電影史上真正意義的科幻片,它票房高,那也是喜聞樂見,祝影片大賣

Ps:喜歡答案的可以關注一下,希姐將帶您深扒娛樂圈,持續吃瓜


1.顯示自己高明的。2.惡意挑刺的。3.拿錢辦事的。


可能有這麼幾種心態:

1、藉機火。希望借著這個熱議話題,參與討論,分得一杯流量羹,賺得一些粉絲。

2、抹黑派。就是有點眼紅,別人有點成績,就來挑挑刺,自己最牛,別人弄出來的東西,總存在我能看出的破綻。

3、熱心人。希望以後的科幻片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吸取經驗和教訓,做好中國自己的科幻片,免得為了吸引眼球走偏了。


1.如果認真嚴肅的來討論這個問題,並上綱上線,屬於吃飽了撐的!2.如果從娛樂和科學角度去猜測則十分歡迎,畢竟科學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幻可以看做是大膽的假設,而科學就是小心求證,現在的不可能,不代表未來的不可能!1000年前的人,能想像現在的智能手機視頻通話么?


第一,希望中國硬科幻電影更加完美的目的;第二,徹徹底底的批評;第三,徹徹底底的抹黑(競爭對手或者有不良目的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