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勾踐滅吳的故事,可以說是史上一個超級勵志,超級翻盤的故事。

的確,勾踐的一生從王者到囚徒,再從囚徒到王者,極富傳奇色彩。這其間的跌宕起伏,千迴百轉,落差極大,吸引了千百年無數歷史看客的眼球。

其實他的實力並不是一開始就弱。

而且,他繼位時他的從政經驗和他的年齡一樣青澀。

越國依山傍海,魚鹽之利流布天下,這為這位年輕的君王興霸之業提供了較好的平台和基礎。加之血氣方剛,剽銳輕死,時常出兵四方,這就打破了區域間的政治和軍事平衡,引發了局部衝突。

首當其衝的是吳國。

吳,越疆界毗臨,國情實力相當,而且他們兩國有個很大的共同點,都是長江流域新興的諸候國,都從中原先進儲候國間汲取了先進的治國強軍理念,都在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社會形態和政治結構大步邁進,雙方的實力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相互擠壓搶佔地方政治生態空間,摩擦和紛爭勢不可免!

公元前509年,吳王闔閭在伍員(子胥),孫武佐下一舉攻滅中原強國楚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時越國的君主是勾踐的父親允常,也是位不安分的主。

他趁吳國傾國伐楚,闔閭之弟夫概擁兵自立,吳國空虛內亂之際,引兵入侵想趁火打劫,渾水摸魚。孰料闔閭聞報星夜回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剿叛平亂,允常見勢不妙,收兵回國。

允常此舉令闔閭大為光火。從此兩國的矛盾白熱化了。

闔閭滅楚興霸,志在經略中原,但越國在旁,如疾在腹。攘外先安內,勢在必舉。

闔閭對此,制定了"南服越人,北威齊晉"的國策。

雙管齊下,兵分則寡。

闔閭此策脫離了實際,超出了其實力的範圍,在戰略上就出現了偏差。

驕師必折,忿兵必敗。

越國一次次對闔閭北進的遲滯和騷擾讓其怒不可遏,欲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剪滅越國,永除後患。

這在戰略心理上就犯了急躁的大忌!

我前面講過,吳越實力相當,雖吳攻破了楚國,但實力消耗頗巨,而且由於利益分配不均,在吳國的統治階層存積下了諸多歷史和現實的隱患和矛盾,急待澄清,梳理,協調和緩和,這也從相當程度上消耗了吳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戰鬥力。

以上種種因素,拉近並分開了兩國的實力。

公元前495年,吳闔閭十九年,越王允常死,勾踐繼位。

闔閭認為天降良機,機不可失,大舉興兵伐越。

闔閭利令智昏,政治上犯了個致命的錯誤。自古仁義之國,兵不伐喪。趁喪伐國,小人之行。雖仇深如海,恨大如天也不屑為之。

春秋戰國雖人心不古,禮崩樂壞,但基本的道義尚在人心,時不時被一些政治家所利用做為攻擊對手的利器。

江湖有江湖的規矩,天下有天下的章程。闔閭此舉被崇尚正統的主流價值視為下三濫,上不得檯面的蠻夷之行。

闔閭的政治形象在天下人面前大打折扣。吃象太難看!

看似主動出擊,其實他在政治上已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政治上站不著腳,軍事上就會漏洞百出,對手就會藉此大做文章,趁虛而入,反敗為勝。這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我們分析完了雙方的政治態勢,再來分析一下雙方的軍事態勢。

闔閭這次伐越,在軍事上至少有三處致命的短板。

首先,遠道而來,師窮力竭,強弩之末,魯縞難穿。而勾踐以佚待勞,以飽待機,勝算在握。

其次,師直壯,師曲老(有理就有氣勢,虧理就心虛),闔閭之軍乃不義之師,在氣勢上就先輸一籌。

其三,哀兵必勝!勾踐利用闔閭的暴行充分調動軍隊同仇敵愾的氣氛,保家衛國禦侮!越軍戰鬥力暴棚。

最後,勾踐巧妙靈活的利用本國的地形使用展開自已的軍力配備和部署,吳國兵車戰陣在中原勢如破竹,而在越國的澤國水鄉如泥牛入海,被分割,束縛,戰鬥力大打折扣。

勾踐在此基礎上身先士卒,上下一心,兵不厭詐,分合聚散,幻化如神,不斷積小勝為大勝。

闔閭的吳軍完全陷入了越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處處被動,處處受制,處處挨打。

雋李(今浙江嘉興西南)一役,闔閭主力覆滅,身負重傷,兵敗歸國,勾踐霸威定傾,一戰成名!


我也來發表一下我的看法!勾踐父親允長在位時候就經常跟吳王發生摩擦,征戰不斷。允長死後,吳王覺得這是個機會,君主暴斃,肯定舉國上下忙著弔喪,我們打他個措手不及!沒想到的是,勾踐得到了這個消息,給他來了一招將計就計,派出越國最英勇的戰士,面對面站在吳國軍隊面前,拔劍自刎,吳軍當時立馬懵了,被越軍殺了個措手不及,這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吳王大敗,一口氣沒上來氣死了。臨終前交代自己兒子夫差一定要像越國復仇!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有疑問或者有喜歡歷史的朋友動動你的小手點個關注,我們可以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期待著與你進行思想的碰撞。謝謝!


勾踐的實力並不弱,只是吳王闔閭任用吳起孫武變法後讓吳國的實力超過了越國,但就是這樣,闔閭在最頂峰的時期還是被越國大夫給打傷後不治身亡。在夫差打敗越國後,一方面吳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爭霸中原特別是和楚國的長年戰爭中,而這20多年的時間裡勾踐一直在越國休養生息積蓄實力,此消彼長之下,越國趁著吳國主力在中原爭霸的時候偷襲吳國都城得手也就沒什麼奇怪了。

夫差最致命的地方在於小看了勾踐復仇的決心,在打敗越國後沒有持續不斷的採取措施來削弱越國而是放任越國積蓄實力。

歷史上同樣的例子譬如商紂王一直派大軍征伐東夷而導致西邊的周國聯合其他被壓迫的諸侯國反商,最後牧野一戰而被攻破都城。


一,忍辱負重,只為復國雪恨?目標明確。勾踐討好吳差,可以當馬凳子,爬在地上讓夫差踩著上馬車。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踐去探望,主動提出為他嘗大便以判斷病情,勾踐嘗說大王不出一個月就龍體康復,後來果真如此,夫差感動不已,就把勾踐放回國。

二,勾踐回國後,選賢任能,政治清明,於民休養生息,減少賦稅徭役,恢復生產力,自己以身作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只為增加國力。

三,弱吳國,選美女西施給吳王,使之沉迷女色不務朝政。重金買吳王心腹之人,離間君臣關係,使之親小人,遠賢臣。伍子胥也被逼自殺。

四,勾踐招募新兵。陰養死士,日夜操練,使之以一敵百。經濟上,收購吳國糧食囤積,再高價賣給吳國,使之經濟崩潰,人民怨聲載道, 使之民心向背。


勾踐讓死囚走到陣前,揮劍自刎,吳國將士被這意想不到的舉動驚住了,放鬆了警惕,於是越軍趁機發起進攻,打敗了吳軍,重傷了闔閭


1.選賢任能,重用人才范蠡,文種等人,強盛了國家。2.卧薪嘗膽,示敵人以弱,讓敵人放心。3.送美女財貨給敵人,瓦解敵人的鬥志。4.歸國後以身作則,重鑄國家人民的信心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