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有「天下黃河富銀川」和「天下黃河富河套」之說,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呢?

銀川在寧夏平原中部,黃河中貫整個寧夏平原,黃河進入寧夏平原前,流經黃土高原,由於河水的沖刷,黃河河牀及河面都低於兩岸的地面,即使是在大的河谷川地,也會沖刷出不同高度的臺地,這樣,黃河流過兩岸絕大多數地區是沒有辦法利用黃河水澆灌土地。比如黃河流經蘭州,蘭州南北兩山所夾持很寬的低谷中,有不同的臺地,最低的河谷也會高出河面三五米,河水根本就無法灌溉這些土地。歷史上蘭州就有了提水的水車,水車直徑多達八米至十米,經水車提灌,蘭州大多數河谷川地才能引灌黃河水。

而黃河進入寧夏平原後,地勢平緩,沖刷不嚴重,並且有大量的黃土淤積,河面高處地面不多,地勢平緩有利於挖渠灌溉,渠頭在黃河上游,渠尾在黃河下游的自流渠遍佈於寧夏平原。自從秦朝開始,寧夏平原就有了灌溉渠,被稱為秦渠,以後還有漢渠、唐渠,形成了歷史悠久、灌溉面積眾多的北方著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寧夏平原也被稱作「塞北江南」,銀川大米也是北方中的優良品質稻米。

黃河流出寧夏平原後,很快流入了河套平原,同樣平原上地勢平緩,溝渠縱橫,形成了著名的河套灌溉區,生產品質優良的小麥,也是北方著名的糧食產區。

不管是「天下黃河富銀川」還是「天下黃河富河套」的原因都是因為黃河流經寧夏、河套平原後形成了黃河水的灌溉區,西北日照好,土地多,只要有水就會有很好的農業收成。

這些「富」,一是體現在農業的富足,二是主要說的是在西北局部。「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種說法是針對黃河中下游,黃河上遊河面河牀低陷,即不能引水灌溉,也無河水泛濫成害。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所謂"一套"是指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得益於母親河一一黃河的滋養。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黃河明珠的美譽。

"天下黃河貴德清"。貴德縣位於青海省東部距離省會114公里處,人口10·87萬,2012年實現(GOP)總產值29·06億元。素有"高原小江南"、梨都之鄉、和省會西寧市的"後花園"之美譽


《西北天堂一一中衛》:@民諺:天下黃河富寧夏,這裡指的是寧夏平原,也就是八百里寧夏川。2008年,秦大河等幾十個地理科學家評選寧夏平原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一套就"是寧夏自治區的中衛市。中衛位於黃河前套之首。這是川、陝、甘、青人民對青銅峽以南的中衛平原的褒稱。作為首富中衛,是黃河流域第一個自流灌溉面積較大的地級市。在西北人眼中,中衛就像是[天堂]一樣。@塞上江南,黃河明珠,魚米之鄉,枸杞之鄉,硒砂瓜之鄉,西部矽谷,雲基地,雲端


《西北天堂---中衛》之二:@宜居養老的天堂。中衛歷史文化悠久,自漢武帝元鼎三年設置旬卷縣,開挖蜘蛛古渠,引黃灌溉以來,已有2200年歷史。如今的古城就是從那時候置縣的基礎上延續而來。北魏置鳴沙鎮,西魏設立鳴沙縣,都是因為縣城西邊20多公里有個舉世聞名的沙坡頭,南北朝時期叫《萬斛堆》。如今的中衛古城的鼓樓和高廟發古之悠悠,廣場上每天下午有幾千老年人,或唱或跳,吹拉彈唱,撲克牛九,聊天歇涼,豈不快哉!@城市還是天然氧吧,黃河中流,從城市南邊緊緊擦過。黃河濕地和騰格里湖濕地以及城中心的十里景觀長河共同造就了《天然氧吧》。@君不見,每天晨練的人們向香山湖邊,向黃河宮走去。


寧夏黃河沖積窪地平原是,沿黃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其次是內蒙段的河套平原。沿黃地區最貧困的是甘肅段。


山東,在濟南往東到東營入海口之間。山東是經濟大省,此處位於山東省北部環渤海經濟區,屬於山東省經濟較發達地區。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北面靠近京津地區,東面靠近青島和富庶的膠東半島。更有京滬鐵路帶來的便利。 此處不僅農業發達,而且工業基礎很好。資源豐富,著名的勝利油田就在東營。而且漁業和鹽業發達。

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就是在這裡,憑藉這裡的漁鹽豐富,人口稠密。得以稱霸幾百年。齊國面積遠不如晉國,楚國和後來的秦國。其能成為大國,可見這裡的富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