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讀書時挖掘出深度,是一件複雜而簡單的事情。——渭水徐公

(一)好書才能讀出深度

想觸及更深的層次,就一定要選一本好書。

現在的我,對市面上的「乾貨書」「工具書」越來越反感了。每當一本「乾貨書」在我的朋友圈刷屏時,我都會仔細查閱它的風評,並辨認是水軍出動,還是真心被圈粉。

因為現在的讀者太過功利,於是寫書的人投其所好,刻意生產了許多「乾貨書」。但實際上,注水的書越來越多,有用的書越來越少。大多數書,裡面有用的東西不超過一頁紙。

因此,我們在購買「乾貨書」時,要反覆比較,仔細辨認,找到真有用的那些書。

比起目的性明確的乾貨書,我更中意經典名著,和長期口碑較好的社科類書籍。這些書之所以被稱為「好書」,是有道理的。

畢竟,經歷過歲月磨洗的書,能淘汰大多數競爭對手活了下來,證明其質量勝過了同類書籍。這是無數前人在踩了坑之後,為我們篩選出的精品。

見證更大的信息量,纔有希望在書中,接觸到更深層次的思想。

(二)快速高效閱讀是個偽命題

我曾經在我的專欄中,講解過「如何快速、高效閱讀書籍」。我對它們的描述是,既要快速閱讀,又要獲取有用的信息。

但細心聽了課的小夥伴,一定發現了我這兩節閱讀課的另一面。將這兩節課拼在一起,你就會發現,快速高效閱讀就是個偽命題。

一節課對應「乾貨書」,實際上,乾貨書是最容易注水的東西。市面上90%以上的「乾貨書」,它們的內容往往能用三頁紙講完,卻非得寫成一本厚書。

想要快速高效閱讀這樣的書,只要區分出「水」和真正的乾貨,就能輕鬆達到這個目標。

另一節課對應「小說類名著」,只要集中精神,就能很快將書裏的情節看完。可更龐大的信息量,俱在書籍之外。想快速讀完眼前的這本書,其實並不難。但想要在原書的基礎上,看到更多內容,無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想看到書外的風景,要有龐大知識體系的支撐。這絕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

在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前,一切兼顧「高效」和「快速」的方法論,都是空中樓閣。

(三)增加信息儲備

我在往返於信陽的旅途中,曾計劃用坐高鐵的10個小時,讀完一本《天朝的崩潰》。可如此爭分奪秒,都沒能讀完這本書——它的信息量太過龐大了。至於觀點本身,與歷史課本出入並不大。但信息的豐富程度,要遠遠超過了歷史課本。

我們用眼睛看字的效率,在經過訓練之後,可以變得越來越迅捷。但我們頭腦處理信息的效率,卻要經過更長時間的持續努力,才能獲得質的飛躍。

在各式各樣的記憶課程中,許多講師都會提到一種方法,叫做「聯想記憶法」。說白了,就是將不那麼熟悉的東西,聯想成更熟悉的事物,這樣印象更深刻。

譬如國學大師劉文典,就將寫作的要訣歸納為五個字:觀世音菩薩

觀:多多觀察生活

世:明白社會上的人情世故

音:文章要講究音韻

菩薩:要有救苦救難,為人民服務的菩薩心腸。

如果只想要記住冒號後的內容,難免會丟失部分信息。但「觀世音菩薩」這句話,更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們就能輕鬆將其記住。

就這樣,留在我們腦海里的信息越來越多,熟悉的信息也日益增加。當我們翻開下一本書時,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更多的信息。

這便是閱讀帶來的複利效應。當積累到達了一定程度時,它的威力才會漸漸凸顯出來。

(四)洞穿世事的人最為強大

現在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如何在讀書時,挖掘出深層次的思想?

當信息掌握量到達一定程度時,我們再去回溯名著中的故事,或者看看身邊的怪事,就會在一瞬間豁然開朗起來。

譬如我在閱讀那本《天朝的崩潰》時,便翻到了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當英國入侵中國時,清朝一位名將認為,英軍之所以勢如破竹,必有妖魔相助。於是,他採辦了許多糞便、狗血之類的事物,藉此來破解英國軍隊的「妖術」。

最後的結果不出意料——仍然敗得很慘烈,毫無轉圜餘地。他的迷信,沒給他帶來任何幫助。

當然,這拖垮了大清的迷信,迄今仍然活在我們的世界裡。直到如今,在現代化的大城市裡,當一對新人結合時,許多昔日的婚俗仍然沿襲了下來。比如將紅棗和栗子作為吉祥物,只為取其「早立子」的諧音。

在漫長的歲月中,「迷信」漸漸轉化為「民俗」,最終融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與其以「好壞」來評價,倒不如將其歸結於,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時的敬畏與重視。

看透人性,便意味著能洞穿世事,自然而然就能在書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容。它為你帶來的收益,總會在某一時刻兌現。

換句話說,在書中讀出更多的畫外音,不過是能力的一部分而已。在這背後,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養。

根基穩固,自然能枝繁葉茂,綻放出閃耀的花朵,僅此而已。

(完)

微信搜索「喫書達禮」,回複數字「0」和「投稿」,可獲得全部知識變現資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