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惠莹
摄影/黄裕伦、林惠莹

    「我负责抵抗,谢旺霖负责流浪。」这是来自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须文蔚教授的开场白,3月28日慈大附中图书馆举办作家巡回讲座,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联合副刊共同邀请著有《转山》、《走河》的流浪作家谢旺霖与须文蔚教授,向近一百位高中部的学生分享属于两人生命中与诗、与文学交迸的火花,以及流浪所带来的悸动。李玲惠校长表示今天的讲座是慈中博思讲堂首场作家进驻,借由此次机会,同学们能与作家面对面,而十六、七岁的学生最适合读诗与写诗,希望透过这两位充满生命故事的讲者,让学生学会运用更精准的语汇传达自己所思所想。

    谢旺霖先生从《转山》这本书的旅程说起,谈起骑到四千多公尺的拉萨,因躲避狼群追赶,差点跌落悬崖的惊险,与藏獒拚搏的机智,到自行车破损必须半路拦车求援,每一段生命经历都让现场的学生惊呼不已,觉得他怎么有勇气一个人踽踽独行,谢旺霖先生说:「这是我想选择的路,总是扪心自问:有没有尽到全力?」

    再来,分享新作《走河》的另一段故事,从印度恒河下游走向上游的冰山口,在河的两岸,短短两公里路,却无不揭示养生送死的人生百态,人们用恒河的水浇灌著自己的生命,开出一朵朵最灿艳的花,在这里,生与死没有距离。无论是路上褴褛的乞丐、裸身肃坐的苦行僧、脸上结满疮痂的小女孩,每一个再细微的风景,都没逃过作家易感的心灵。当然旅途中,也会感到孤独,这是自小而来的,他没选择回避,反而正面迎击,告诉学生:挫折是要锻炼自己,让心志更坚强。这趟路一千六百公里,它教会我,背太多行囊在身上是走不远的,必须要试著丢弃一些东西,是自己的身体能负荷的,其实你会发现除了更认识自己,原来我们需要的并不多。

    谢旺霖先生以述说流浪为起点,须文蔚老师则以「反抗」来接续诗的本质,如何将看到的不公义转化为寓言式的诗作,当中的意象是诗人指涉的标的,他从自身阅读杨牧、郑愁予的诗作中,看到如何用轻柔的语调去控诉严肃的议题与社会事件,这股沉静却又巨大的反抗,启发他对社会的关怀与行动。

    须文蔚老师提到在写作上可以给同学几点建议,首先,要大量阅读,无论是古典文学或翻译文学,都足以积累丰厚的养分。其次,准备阅读笔记,写下觉得优美的语句,进而试著夺胎换骨。最后,他提到年轻人写作虽然尚欠技巧,却富有最饱满的情感,因此要大胆尝试去创作,为自己留下足迹。谢旺霖先生则建议不只是阅读书本,更要阅读世界,如果同学要成为作家,就不能和读者站在同一个位置,要随时移动视角,甚至要搬动脚下那一个石块,看到别人所没看见的真相。

    慈中国文科许淑玲老师分享,今晚的博思学堂让人悸动,谢旺霖老师以舒缓的语调,叙述几段成长记忆和转山走河现场,充满魅力。生命的孤独起源,或许正是文学启蒙的开始;流浪的冒险不难,难的是每天生活的扣问;透过成长我们可以解开心结,与过往和解释然。老师建议同学创作时,先做客观的叙述者,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再找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显然老师便是最佳的实践者。高二知足吴念恩同学认为谢旺霖先生有著精彩的流浪生活,并能坚毅地迈向目标,最后将旅途换成文字,带给我们绚丽的人生风景。高二善解江妍谊同学觉得这场演讲灌输自己新的思维,转移视角,了解到「反抗」其实就是与内在的自我反思性批判。

    这场名家讲座充满对生命的深刻思索,两位讲者以自身的创作历程为例,揭橥流浪与反抗是文学的本质,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图书馆思寰主任期盼同学在面对生命的抉择时,亦能以坚持、专注的态度去完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