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詹姆斯·卡梅隆,你的第一反應,是那個惹哭了全世界姑娘的悽美愛情故事《泰坦尼克號》嗎?

還是那個耗資5億美元製作,開啓了全球3D觀影時代的《阿凡達》?

詹姆斯·卡梅隆,世界電影史上的傳奇人物。

1997年,泰坦尼克號以18.4億美元的票房刷新全球影史票房紀錄。

2009年,阿凡達全球票房紀錄超過27億美元,卡梅隆再次刷爆票房。

他被英國雜誌《Empire》(英國銷量最高、最權威的老牌電影雜誌)評爲“世界最偉大的20位導演之一”。

他是奧斯卡最佳導演,電影拿奧斯卡提名拿到手軟。

可是12年間卡梅隆只拍了2部電影,就算阿凡達拍了四年半,人們還是感到疑惑。

一向號稱“好萊塢頭號工作狂”的卡梅隆,在1998年到2005年這7年裏究竟做了什麼。

在海灘上曬太陽香檳美女?找個世外桃源過起了有機生活?

不!名利雙收後就放寬腰帶盡情享樂,從來不是卡梅隆的劇本。

不論是曾經的那個卡車司機卡梅隆,還是97年一時風頭無兩的卡神。

他從來沒有忘記那個小時候的夢想——到海底去。

五十年前,卡梅倫還是那個在校車上全神貫注讀着科幻小說的高中少年,一心沉浸在自己發現的神奇的世界裏。

他總是一個人待在樹林裏,收集他的標本:青蛙、蛇、蟲子、池水……

這些他都要在顯微鏡下一一研究,別人眼裏的“科學怪人”,就是靠着這種方式嘗試瞭解自己生活的星球。

他從電視裏看到人類登上了月球,去了深海,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暗暗立志“總有一天,我要自己去探索”

少年的夢想是星辰和大海。

然而人生標配卻總是殘酷的現實,15歲的卡梅隆立志做一個潛水員。

他生活的地方卻是加拿大的一個小村莊,離最近的海也要6英里。

但是他沒有因此心灰意冷,他跟老爸死纏爛打。

終於在美加邊界的對岸城市Buffalo市刺骨的深冬,在一個基督教青年會的泳池裏,拿到了潛水證書。

即使在之後的兩年裏,他也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的大海。

沒有大海沒關係,少年對夢想的執着織起了堅韌的信念和偉大的創造力。

他可以等待,可以一步步努力,終於他們全家搬去了加利福尼亞。

他看到了那個夢中的世界,第一次發現海洋中孕育着那麼多令人驚奇的生命,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象。

在之後的40年裏,他在水下待了大概3000個小時。

1998年,《泰坦尼克號》後聲名大噪的卡梅隆做了一個令所有人驚訝的決定。

“我在好萊塢的工作至此告一段落,從現在開始,我要做一個全職的探險家。”

七年時間,卡梅隆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身家準備一部沒什麼人看的紀錄片——《Deepsea challenge》(深海挑戰)。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詹姆斯·卡梅隆孤身一人下潛至海洋最深處(10898米)的全過程。

卡梅隆是世界上第三個到達馬裏亞納海溝的人,全世界有12人上過月球,500多人去過太空,然而至今只有3人到過馬裏亞納海溝。

馬裏亞納海溝

這裏深度約爲10898米,是海洋最深處、地表最深點,壓力是海平面壓力的1100倍。

在這個深度,海水能夠輕易擠裂可以承受50多兆(1兆=100萬)帕壓力的HY-80特種鋼艇體,而人體會在2微秒之內被擠爆。

蔚藍的海洋看起來是如此的壯美和溫柔,而深海的嚴苛環境比起太空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你潛到海底深處時,會有上百種可怕的死法。

爲了抵達海洋最深處,卡梅隆邀請了來自頂尖大學的科學家組成團隊,卡梅隆將獨自駕駛下潛器深入海洋。

他們花了3年時間製作一個焊接完美、承壓能力強悍的球型駕駛艙。

深海挑戰者號

駕駛艙漫長的修改和製造期,使得下潛器的整體組合工程面臨異常緊迫的時間。

到了預定時間,海上科考船已經在澳大利亞的海面上就位,下潛器的整體組合卻尚未開始。

科考船每一天都要花費3萬5千美元的昂貴成本,如果不在規定時間之內完成,資金耗光的項目只能以失敗結尾。

整整6年的苦心鑽研將功虧一簣,沒有人會在意失敗的人究竟是完成了1%還是99%。

時間一分一秒地逼近,科學家每天幾乎工作16個小時,卡梅隆自己更甚。

他不但要負責整個團隊的進程,更要具備駕駛員對海底和下潛器功能的把握:壓艙物系統、滅火處理、二氧化碳清除檢測。

任何一項功能故障都能在孤立無援的深海中奪走卡梅隆的生命。

模擬二氧化碳清除監測後的救援

容不得一絲閃失。一次又一次的試驗和秒針轉動的聲音交織在一起,迴應着所有工作人員緊張加速的心跳。

卡梅隆是整個團隊的靈魂支柱,也是鞭策整體前進的無情暴君,他拖拽着所有人在絕望的倒計時中用盡所有希望和力量狂奔。

他把自己的性命放在這個來自幼時的偉大夢想,他把性命交付給和他一起工作的所有夥伴。

“我們不會妥協,我們不能妥協,尤其是在那些性命攸關的事情上。”

他逼迫着深海挑戰者號在尚未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第一次試潛。

終於,深海挑戰者號終於走向了它真正的戰場和舞臺——海洋深處。

在下潛馬裏亞納深淵前,深海挑戰者號試潛9次,它以幾乎完美的戰績鼓舞着所有工作人員的士氣。

然而這9次試潛成功,依然無法保證“深海挑戰者”號能夠在地球上海洋最深處的馬裏亞納海溝鎮定自若,安全迴歸。

那是一個可以在底部放一座珠穆朗瑪峯,再疊上4棟帝國大廈依然不會凸出海面的巨大深淵。

所有人的心都提着,每一步探索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沒有人在之前抵達過此地,沒有經驗可以依憑,卡梅倫站在人類經驗認知的邊緣。

正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拭目以待時,命運再次開起了玩笑。

正式下潛前,海面上忽然颳起了狂暴的信風,整個海洋幾近被掀翻。

天氣的惡劣狀況在挑戰着能夠出發的極限,巨大的風浪甚至使得下潛器無法穩定進入海面。

如果海浪不停息的話,卡梅倫將無法下潛,7年臥薪嚐膽,很可能必須面臨最後一秒的放棄。

科考船上一片死寂的沉默,所有人等待着那個瘋狂的科學怪人,等待着那個暴君的指令。

那個15歲時獨自在陌生城市的酷寒冬天裏完成潛水訓練的少年,那個放下了好萊塢榮耀與名利要完成一個幼時“到海底去”夢想的大導演,那個晝夜不休瘋狂工作,賭上自己性命潛入漆黑深海的科學瘋子……

“必須下潛”,他的聲音沒有情感色彩,這一次,是真正以性命來探險。海面上的變化可以在轉瞬間翻天覆地。

凌晨四點,卡梅倫決定下潛,本來計劃不在晚間下潛,可是此時卻不得不如此。

這是真正的探險,孤身一人,深入10898米的大海漆黑深處。

10898米深,比世上任何潛艇潛得更深,沒有任何救援的希望。

艙外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一切變得很平靜,很孤寂。

離那個原來出發的世界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在所有的驚險之後,深海挑戰號終於抵達馬裏亞納海溝底部。

卡梅倫檢查了所有的指標數據,確認安全。向科考船上的同伴們報告,“一切功能正常,深海挑戰者號抵達馬裏亞納海溝底部。”

“原本我以爲我會在這一刻說的話,結果都沒說。”

深海挑戰者在馬裏亞納海溝底部

這一切太艱辛,太不容易,太冒險,讓最後一刻的語言失去了效力。

那個童年時的夢想和一步步走到現在的艱辛和努力,都悄悄地藏在海洋最深處,和這裏的一切一樣,深邃、安靜。

童年的夢想在抵達的那一刻終於落地。

“我大費周章來此地,就是爲了要親眼見證。親眼見證很重要,見證那些人類未曾發現的事物。”

深海挑戰號 抵達

後來面對諸多的不解,卡梅隆做過這樣一段解釋:

只有很少的觀衆看過

沒有名利,沒有榮譽,沒有錢,你在做什麼呢?

我做這一切是爲了這個經歷本身的價值

爲了挑戰

而大海本身就是最具挑戰的環境

我做這一切也是爲了探索和發現的驚奇感

不要侷限你自己,別人會爲你設限,但是你不能爲你自己設限,不要賭你自己會輸,要敢於冒險。

每一個需要創新的重要奮鬥,都面臨着風險,你必須願意承擔這些風險。

無論你做什麼,

失敗都是其中一個選項,

但畏懼不是。

內容爲【SME】公衆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