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衰敗是因為妲己,周朝的衰敗是因為褒姒,漢代背鍋的是趙飛燕,李唐衰敗怪楊玉環。說好了不許女人干政,甩鍋可是一甩一個成功。

在唐隆政變之時的李隆基還是一個積極進取,有思想、有熱血的好青年。滅太平公主之時是有勇有謀,殺伐果決。開元年間也是聽取諫言,專心國事,任人唯賢,賞罰分明,堪稱工作狂。人都有惰性,皇帝也不例外。隨著開元盛世的創立,李隆基自己滿足於自己的成就。在楊玉環之前,他就寵幸武惠妃(就是楊玉環以前的婆婆),受枕邊風的影響,他就殺了自己三個兒子。這個可不關楊玉環的事。

因為驕傲自滿,堅信自己的盛世,看不到危機。他對外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導致和周邊國家都關係緊張,國內也是勞民傷財。他寵幸楊玉環後,官員貴族們為了討好他,投皇帝所好,才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典故。安史之亂後,玄宗出逃,在馬嵬坡為了安撫隨行嘩變的將士,又縊死楊貴妃。說到底,是他自己有了一定成就後就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即便沒有楊玉環,也會有王玉環、張玉環、李玉環什麼的。他後宮那麼多人沒有所謂的「賢良淑德」的妃子嗎?肯定有的,但是這樣的妃子在那個時候會規勸他好好工作,是討不到好的。

對於持衰敗、亡國、就怪女人這種觀點的人,送一首後蜀花蕊夫人的詩給你們: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怎麼可能?歷史上的女人從來都是背鍋俠(非女政治家),比如妹喜、妲姬、褒姒、西施、張麗華、楊貴妃、陳圓圓、都是如此,一個女人對政治的影響微乎其微,

她們只是權力的附屬品,只要有權力,要多少有多少,失去了權力,什麼都沒有了,你說,皇帝會為了女人誤國?

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唐朝兵制的問題,

唐朝兵制一直都是外重內輕,這個當然也無可厚非,不是皇帝腦子不好使,而是唐王朝的只要威脅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吐蕃、東北的高句麗,所以,為了抵禦外部威脅,在邊境布置重兵,致使外重內輕,邊境兵力達到50萬,而長安兵力只有8萬。

邊境布置重兵本來沒事,但後來為了節度使能最大限度調動資源,給了他們財政權、地方政權、人事權、戶口土地等權力,這樣就跟諸侯王沒區別了,節度使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朝廷心腹大患。

《新唐書 》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安祿山後來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擁兵20萬,而且十四年在這三個邊鎮做節度使,這三鎮也就成了他的地盤,成了一方諸侯。

朝廷想控制他們,也只有相互制約,也就是東北集團軍(哥舒翰)跟西北集團軍(安祿山)相互制約,最後的安史之亂的戰爭也是這兩大集團軍的火併了。

這種制度下,加上承平日久,內部階級矛盾又多,土地兼并嚴重等等問題,不細說了。

楊貴妃只是一個妃子,那個皇帝還沒有十個八個妃子?那個皇帝不是沉浸在溫柔鄉?只是她不幸遇到了「安史之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