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飛瀑遍佈

貴州安順。圖/視覺中國

-風物君語-

雄、奇、險、秀

地道風物最新MOOK

《地道風物·貴州》上市啦!!!

(文末有福利)

在以往的推送中,

風物菌曾多角度介紹過貴州的多彩風情。

這次讓我們從綿延的流水,

再次認識貴州。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要讀懂貴州,必須先讀懂貴州的水。

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塑造了貴州水景的壯闊與秀美。

黃果樹瀑布。攝影/石耀臣

貴州的水,美在“懸空千丈素流分”的黃果樹瀑布,美在“高山流水聽泉鳴”的荔波大小七孔、美在“船在畫中行,人在畫幅中”的烏江畫廊……

荔波大小七孔。攝影/王寰

貴州的水,雄、奇、險、秀,形態各異。

馬嶺河峽谷。攝影/王寰

因水而生、因水而居、因水而興、因水而醉,這就是貴州。

因水而生 | 水美貴州

有人稱貴州爲“水鄉”,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貴州被羣山環繞,幾乎山山有水。境內河網密佈,八大水系縱橫交錯。河流總長11270公里,其中長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就多達93條。

航拍貴州苗寨風光。圖/視覺中國

雲貴高原是珠江的源頭所在。南盤江和北盤江兩大支流深深地切穿雲貴高原,並在高原之下的低處匯合,流向兩廣。

北盤江。圖/視覺中國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在貴州高原上,屬於長江流域的土地面積更大。位於貴州中部的苗嶺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在貴州高原上的主要分水嶺

分水嶺以北,牛欄江、橫江、烏江、赤水河、綦江五條河流向北直接流向長江,錦江、?陽河、清水江則向東流入湖南,歸入洞庭湖。

畢節烏江。圖/圖蟲·創意

分水嶺以南,南北兩“盤江”匯合後變名爲紅水河,沿今天的黔桂邊界流向東南,此外還有一條都柳江從貴州東南隅獨自東流,在廣西匯入珠江水系的諸川。

起伏蜿蜒的羣山,是貴州大地的典型特徵。

依山而建的西江千戶苗寨。攝影/李平安

氣勢磅礴的烏蒙山、重崖疊峯的大婁山、雲霧繚繞的苗嶺以及曲迂逶迤的武陵山將貴州高原割碎,河流隨着羣山環繞,豐富的水流在貴州縱橫交錯形成了密集的河網。起伏的羣山之間落差較大,河流也隨之湍急奔瀉。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長。

貴州多瀑布。圖/視覺中國

位於南盤江支流的白水河,河水自北向南,到達黃果樹時,河牀形成裂點坍塌,一道水流急促的瀑布直切而下。瀑布高度可達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

黃果樹瀑布。攝影/石耀臣

徐霞客曾這樣描寫黃果樹瀑布:“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飛練掛遙峯’,俱不足以擬其壯也。”

在徐霞客的眼中,黃果樹瀑布高峻數倍者有之,而從無此闊而大者,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黃果樹瀑布逐漸成爲人們心中的全國第一瀑布

起伏的羣山被水流環繞,幾乎山山有水。圖/視覺中國

喀斯特地貌遍佈的貴州,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作爲直立的河流,一瀉千里的瀑布縱橫肆意,爲貴州增添了幾抹野性的味道。

因水而居 | 追逐水的腳步

“八山一水一分田”,貴州誕生於山水之間。

在山地的切割下,貴州高原內部雖然沒有生成大型的平原,但在河流沖積形成的“壩、衝、坪、坳、塘、坡”等相對平坦的土地,從來不缺少人類的身影。

靜靜的白水河畔,是雷山縣千戶苗寨。攝影/李平安

“漢族住壩頭,侗族住水頭,苗族住山頭”在水系縱橫的貴州高原,人們逐水而居,散落着50多個民族。

在同一片水系,苗族虔誠地祭拜鼓中神靈。

在同一片水系,仡佬族感恩地回饋鳥雀。

在同一片水系,侗族唱着大歌延續生命。

……

貴陽。圖/視覺中國

水爲貴州增添了壯美靈秀,爲人類提供生存的家園,同樣也成爲了動物的樂土

在貴州蜿蜒的水流之間,總共生活着上千種動物。適宜的溫度,加之豐富的物種,讓貴州天然就是一個生態博物館。

貴州安順:春來蒼鷺築巢忙。圖/視覺中國

草海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大型湖泊類溼地普遍都是溫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重要候鳥棲息地。草海地處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的延伸部位,海拔適中,因而成爲了高原候鳥的理想越冬地

草海的知名度與黑頸鶴不無關係,這個明星物種被當地人稱爲雁鶴,是全球15種鶴類中唯一生活在高原地帶的。

黑頸鶴的分佈範圍北起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脈北坡和橫斷山脈,西起喀喇崑崙山,冬至青藏高原東北緣的若爾蓋溼地,以及雲貴之間的烏蒙山區。

黑頸鶴。圖/視覺中國

由於棲息的環境與人類相聚遙遠,很長一段時間,黑頸鶴給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神祕”。

每逢冬季,黑頸鶴會遷徙到海拔和緯度較低的地方,草海是它們的重要選擇地之一。據觀測,常年“蒞臨”草海的黑頸鶴有1000多隻

現在的草海平均水深約2米,水面19.8平方公里,湖盆匯水區達120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並不驚人,不過烏蒙山區屬岩溶地帶,能在下滲作用嚴重的地面彙集這麼大一片水體,實屬難得。

草海。圖/視覺中國

草海中生存着49種水生高等維管束植物和200多種浮游植物,覆蓋了幾乎全部水體,草海的稱呼名副其實

或許正是湖底豐富的根莖,吸引了這羣“高山上的來客”。

草海不僅屬於黑頸鶴,它也是衆多鳥類,尤其是冬季候鳥的天堂。草海共有鳥類203種,其中水鳥有近80種,數量爲5萬到8萬隻。

漁民草海捕魚。圖/視覺中國

按活動區域算,草海有超過半數的鳥類是候鳥,它們並不會終生生活在這裏,而是按照週期一年一次從遙遠的地方飛來越冬,或者只是長距離遷徙的中途在此短暫停歇。

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客居”,來去匆匆的逐水候鳥,都喜歡草海這間“旅店”。

因水而興|水運帶來的文明

在工業革命之前,水運是人類最理想的長途運輸方式。在水運交通發達的地區,沿水而來的不僅有互通有無的物資、特產,還可以形成思想文化的觸碰、交融。

西江千戶苗寨夜景。圖/視覺中國

雖然貴州境內河流縱橫,但水流湍急,暗湧頗多,並不利於航運的發展。加之峯巒疊嶂、山石林立,陸路交通也相當閉塞。也無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貴州在史書記載上總是呈現“隱身”狀態。

貴州荔波樟江風景區。攝影/盧文

貴州地處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處,主要水系從中部向北、東、南三個方向發散向外,構成水運的骨架。

由於水路的外向特質,貴州單憑其自然地理形態很難建構出一個單一而完整的文化體系。貴州的很多城市或市鎮因地處分水嶺而成爲水陸轉運的樞紐,?陽河畔的鎮遠古城即因水運而興盛。

貴州荔黎芝峽谷。圖/視覺中國

明代以前,貴州並沒有系統和規模的長距離水運航道。明代時,流經鎮遠的?陽河,因着平緩寬闊的河道,成爲湖廣糧食進入貴州的重要通道。

?陽河源於武陵山區雲頂山南麓的大巖腳下,穿梭於崇山峻嶺中,流經甕安、黃平,過了諸葛洞便進入鎮遠,繼而下沅江,入洞庭,通長江

依?陽河而生的鎮遠全景。圖/視覺中國

近代以前,?陽河經歷過三次開鑿。真正開始大規模整治是在清朝,特別是乾隆年間的整治和開鑿河道,使得貴州黃平舊州至湖南黔陽得以通航。

鎮遠龍舟競賽。圖/視覺中國

?陽河寬七八十米,深三四米,水流靜緩,是明清時期出黔的重要通道之一。

?陽河維持通航直至近代,貴州境內航程約180公里。水運繁忙、賓客往來。

?陽河。攝影/李平安

沿着?陽河,一艘艘木船帶着紗、布、淮鹽等物產鳴櫓來到鎮遠,離開的時候,船上有載滿了鎮遠當地的桐油、五倍子、菸葉、豬鬃和石膏等。

因着?陽河道,鎮遠“因水而立、因教而安”,航運將各地商人帶到鎮遠,並隨之帶來了中原文化。

?陽河中的小船。攝影/李平安

密集的貨物交易讓鎮遠逐漸成爲五方雜處、文化相間的商業要津。當年,五湖四海的外地商客在鎮遠結成許多同鄉會,江西會館、福建會館、兩湖會館、兩廣會館、秦晉會館等各地商會,在鎮遠遍地開花。

凱裏市鎮遠古鎮,依山傍水。攝影/王寰

鎮遠,不僅實現了貴州與其他省份的互通有無,一度還成爲了中國與國際交往的中轉站。

凱裏市鎮遠古鎮祝聖橋。攝影/李平安

橫跨?陽河上的祝聖橋,是一座七孔石橋。直至清朝末年,這座橋仍然是緬甸使節入華的必經之路,因此有“緬人騎象過橋來”的說法。緬甸使節進入雲南,沿着驛道一路來到貴州鎮遠,在這裏換乘船隻,順着?陽河,進入到湖南。

因水而醉|赤水河畔的味道

若論中國河流,應該沒有哪條河的酒精濃度高過赤水河。赤水河的酒香,或許就是貴州的味道。

赤水河發源自雲南,自貴州蜿蜒而過,穿四川匯入長江。每年的端午節至重陽節之間,雨季降水增多,河水呈赤紅色,赤水河由此得名。

離了茅臺鎮,再無茅臺酒。攝影/李貴雲

一條赤水河全長500餘公里,不出百里必有好酒,是爲“美酒河”

赤水河與長江交錯,形成一個三角區域,西有宜賓、瀘州、二郎,東有遵義、仁懷、習水。有接近一半的中國白酒名酒分佈在該區域內,除了聲名遠揚的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董酒,還有地域性名酒赤水河酒、習水大麴、珍酒、鴨溪窖酒、尖莊大麴等,不一而足。

百草入曲釀酒工藝是國家保密配方和工藝。攝影/李貴雲

好酒確乎天成。祕密之一便是自然環境。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赤水河之爲“美酒河”,道理很平白。

酒的釀造,水至爲關鍵。

赤水河流經雲貴川三省,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河水清澈透底,兩岸陡峭、多險灘急流。水質良好,無色透明,入口微甜,酸鹼適度,既無溶解雜質,鈣鎂離子含量、硬度也都符合優質飲用水標準。

茅臺酒的釀造工藝被稱爲“中國白酒工藝活化石”。攝影/陸宇堃

氣候是輔佐。赤水河谷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溼潤而冬暖夏涼少雨水,有其十分特殊的小氣候,利於釀酒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羣落生長、富集。

糧食、河水、山谷、氣候,赤水河的一切,融會在一起,就是一杯醇香剔透的白酒。

赤水河作爲一條美酒河,最大的榮耀無疑是茅臺。而茅臺的發軔,還要從川鹽入黔說起。

赤水燕子巖。攝影/陸宇堃

貴州素不產鹽,因水道交通之便利,產地最近的川鹽沿着赤水河源源不斷地輸入貴州各地。

茅臺鎮地處仁懷,本屬偏僻,卻因鹽務,於乾隆初年成爲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地“仁岸”。“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一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賈齊聚茅臺鎮。

赤水河。圖/圖蟲·創意

對於四海爲家的商人而言,飲一杯酒,便足以慰風塵。醬香茅臺的口碑,隨着商人的往來,聲名遠播,“酒冠黔人國”。

貴州的味道,也順着赤水河,飄散出悠久的醇香。

- END -

文丨鶯時

圖編 | 袁千禧

封圖 | 視覺中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地道風物·貴州》

參考資料

範亞昆主編《地道風物·貴州》

陳政《穿越歷史的赤水河文化》

黃理中《夜郎文化研究與思考》

《地道風物·貴州》

讓你重新領略這片山高水長的地方。

貴州,既壯闊,又秀美,又醇香。

複製下文購買:

一個福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