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不邀,根據變性條件可以將蛋白質變性分為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涉及到化學鍵的形成或破壞,物理變化不涉及到化學鍵的形成或破壞。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鍵順次連接起來的,

上圖就是氨基酸的通式,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都可以用這個式子來表示,圖片中的R根據不同的氨基酸而不同,也就是說R決定著氨基酸的種類。

這是兩個氨基酸形成二肽的過程,氨基酸通過肽鍵相連,這是蛋白形成過程中的基本形式。

通常蛋白質有三級結構,一級結構,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一級結構:就是單純的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列順序。二級結構:一條多肽鏈或者是多條多肽鏈通過α螺旋 β轉角 β摺疊 形成的。而三級結構:是在二級結構的基礎上更加的摺疊,形成複雜的空間結構。

在具有三級結構的成熟蛋白質形成過程中,氫鍵發揮著主要作用,在氫鍵的作用下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高溫處理蛋白質會造成蛋白質氫鍵的破壞,而使得蛋白質的結構發生變化,在變化過程中也沒有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沒有新物質生成,因為氫鍵不是化學鍵,只是像氧原子等類似的原子和其他原子之間的弱相互作用,所以高溫處理後蛋白質還是蛋白質。

而在生豆漿中,含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阻礙因子,還有可破壞具有溶血和凝血作用的血球凝集素。前者阻礙因子可抑制兩種酶的消化功能,後者能引起中毒。所以需要高溫處理,來使得這些因子失去活性,從而失去作用。

以上圖片均來自百度
食物進入體內後需要經過消化和吸收兩個步驟。消化是指將大塊食物分解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又分物理消化(牙齒的咀嚼,胃的蠕動等)和化學消化(各種蛋白酶,膽汁等)。蛋白質由多種氨基酸組成,變性是指蛋白質的高級結構遭到破壞,有序性被破壞。加熱蛋白質使其變性,分子結構鬆散,更易與消化酶反應,容易被人體吸收。變性會導致生物學活性喪失或者降低,而不會導致其內部的氨基酸喪失。蛋白質進入人體是以氨基酸的形式為人體吸收利用的。


豆子中的胰蛋白酶抑製劑能夠抑制人的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導致消化不良,脹氣。煮豆漿主要是為了使胰蛋白酶抑製劑失活


傳統製造豆漿需要蒸煮的原因主要是去除大豆中的抗營養因子, 抗營養因子定義為:植物代謝產生的並以不同機制對動物產生抗營養作用的物質。huisman等(1990)指出,抗營養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降低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動物的生長速度和動物的健康水平。總之,將飼料中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的物質以及影響畜禽健康和生產能力的物質,統稱為抗營養因子。

所以傳統豆漿必須通過長時間的高溫蒸煮處理抗營養因子,但在現代豆漿粉的加工工藝中,通過瞬間超高溫技術,可以保證在去除抗營養因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保留營養物質,有點類似於巴氏牛奶的感覺。


一個動物一個植物?
就是為了讓他變性啊。


肉還是煮熟了再喫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