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傢俱的製作至明代中期已有極高的水平。這一時期傢俱製作的顯要特點是採用貴重的優質木材爲原料,各個部件間的相互連接、固定不用鉚釘,全靠榫卯結合、框架結構、膠水閉合縫隙互相配合製成傢俱。

  明式傢俱種類繁多,就其用途可大體可分爲牀榻、椅凳、桌案、箱櫃、屏風、臺架等六個門類。

  牀 榻

  明清之際人們的居室活動仍保持以牀榻爲中心的習慣。牀榻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屬於兩種器物。牀是臥具、榻是坐具。前者用於睡眠,後者爲待客之用。明代的牀主要有架子牀、拔步牀、羅漢牀。架子牀爲古人使用最多的牀,所謂架子牀顧名思義即帶頂架的牀。江南地區夏季潮溼炎熱,爲阻隔小蟲蚊蠅侵擾需懸掛帳子。做法通常是在牀的四角安立柱,牀頂置頂板防塵,名爲“承塵”,牀的三面裝有圍欄,多用小料拼插成各種吉祥紋飾。依據不同功能需求也會在前後牀梃加設兩根或四根立柱,故有四柱式、六柱式、八柱式之分。黃花黎直腿六柱架子牀(圖1)爲典型明式六柱架子牀形制,牀座四角攢邊框裝軟屜,支腿內翻馬蹄足,四腿間裝有素面長條牙板,立柱上承頂架、掛檐,下有牀圍子,均透雕香爐壽字龍鳳紋裝飾,裝飾圖案在傳世明式架子牀中並不常見。此牀整體基本保存完好,構件少有後配,實屬珍罕。

  圖1 明晚期 黃花黎透雕香爐壽字

  龍鳳紋直腿六柱架子牀

  羅漢牀是在榻的三面加上圍子,有避風與裝飾的作用。這類牀的形制有大有小,通常大的稱爲牀,小的稱榻;又因羅漢牀坐臥兩用,故置於寢室爲牀,放於廳堂爲榻。黃花黎嵌雲石五屏式直腿羅漢牀(圖2)爲三面圍板五屏風式,背屏三塊,兩側各一塊,中間最高向兩側次序降低。五塊背板均攢邊裝框,邊框內隨形以嵌雲石,石材剖面生成山水自然之景,通觀五屏雲石紋宛如一幅山水連綿的完整水墨畫卷,極具意趣,賞心悅目。座面攢邊框加軟屜,這種上藤下棕的做法在明式傢俱坐具中普遍採用,藤篾柔韌舒適,棕櫚富有彈性,這種細藤工藝作爲傢俱構件形式集美觀、透氣、舒適、平滑等衆多優點,缺點是耗費工本,不能經久耐用,少則十餘年,多則幾十年,藤屜破損後須得重新編穿新屜。藤面的柔軟與硬木的堅實相互對比形成反差,並且藤面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老化後,與木材包漿後的色澤相襯更凸顯明式傢俱古樸自然、文雅柔和之美。

  圖2 明晚期 黃花黎嵌雲石

  五屏式支腿羅漢牀

  椅 凳

  椅,坐具,後有倚。凳,狹長型的坐具。明時椅子種類有寶座、交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等等。凳子有正方、長方、長條、圓形等幾種形式。交椅在中國傢俱中屬於較爲獨特的品種,其前身系交杌演化而來,即漢末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的胡牀。交椅發端於晚唐,興盛於兩宋,精到於朱明直至清朝中道漸落。從目前流傳的交椅來看,形制結構基本特點是四足前後兩腿相交,可以摺合。以交接點爲軸,上橫樑穿繩爲坐,座面后角上安裝“栲栳圈”半合圍成搭腦,靠背以獨板挖成或攢框鑲板,呈現出的曲線形與人體脊背自然曲線相合,並與坐面保持105度傾角,人坐在上面可以向後倚靠,藤心坐面承受壓力時自然下陷3到5度的座深,形成令人舒適的休息姿勢。交椅的設計從坐寬、座傾角、靠背弧度、扶手長度、腳踏高度等方面都符合人體工程學,在室內陳設中有較高等級,亦可外出巡遊、狩獵時攜帶。這對黃花黎交椅(圖3)後背爲圓弧形三接圈,扶手爲“雲頭”形,彎頭見方亦稱“鱔魚頭”形。靠背攢邊裝板分三段,上爲透雕壽字如意花紋,中間爲素板,下爲亮角。前後腿相交處以銅軸連接,腳踏上包鏨花銅活。這對交椅體形較大,通體包漿粲然,因明代硬木交椅傳世珍稀,此對交椅又以原貌保存,可以說世所罕見。

  圖3 明晚期 黃花黎圓後背

  三接雕花交椅(一對)

  桌 案

  明代時期桌案傳世較多,其中不乏獨具匠心者。這是一件黃花黎棋桌(圖4),此桌僅從外觀看與一般方桌並無不同,桌面邊抹冰盤線腳即“冰盤沿”,四面束腰中間各裝一屜,內翻馬蹄足,腿間裝羅鍋棖,此棖的“出門就爬坡”造型爲典型明代特徵。此桌亮點在於活桌面,桌面掀開可見內嵌雙面棋盤(圖5),再下方有一中心方井,藏有雙陸棋盤(圖6),兩側各有小室用於存放雙陸棋子。桌面如還原位置可做麻將桌之用,可謂一舉多得,極盡巧思。

  圖4 明晚期 黃花黎有束腰

  羅鍋棖棋桌

  圖5明晚期 黃花黎有束腰

  羅鍋棖棋桌

  圖6 明晚期 黃花黎有束腰

  羅鍋棖棋桌

  案與桌雖同爲一個面四條腿,但是案的造型有別於桌子,最明顯的區別是案的四腿不在桌子四角而在案頭裏側一些的位置。案足做法有二,其一爲案足不直接落地,而是下落托泥,兩腿共用一個木方子;其二是不用託泥,腿足直接接地。這件黃花黎翹頭案(圖7)案面爲獨板,兩米有餘,俗稱“一塊玉”,兩端翹頭。牙板與牙頭一木連做,前後牙板裝有穿帶以承託案面。案足直腿方材,腿間裝有靈芝紋擋板,下落托泥。此案最大特點是九個部件以活榫結構組合,拆裝靈活。獨板的運用體現了明式傢俱製作因材施藝的工藝準則。製作桌案取大塊木材整料爲案面,不僅合理利用了珍貴原材料,又能將木色紋理最好最美的部分完整表現。

  圖7明晚期 黃花黎活榫獨板

  面心靈芝紋擋板翹頭案

  傳世的明式傢俱中以黃花黎材質居多這在業內已成共識,但是以鐵力木爲材料製作的明式傢俱亦有相當數量。此木爲藤黃科常綠大喬木,新採伐的木心呈紅褐色,後變爲黑褐色,色澤紋理較雞翅木並無明顯差異,較難區分。鐵力木在硬木樹種裏最爲高大,故料材壯碩又易得,可用於製作大件傢俱,風格多質樸厚重,如羅漢牀、平頭案等。

  鐵力木材質堅韌,所制傢俱經久耐用。業內根據鐵力木材質上的差異分爲“細絲”與“粗絲”,“細絲鐵力”色偏紅褐,光滑似玉,觸感極好,多用於製作大案。鐵力木雙龍擋板平頭大案(圖8)用材碩大,案面長近三米。案面攢邊框內側打槽裝獨闆闆心,邊抹冰盤沿線腳上舒下斂。牙板與腿子由夾頭榫聯結,雲紋牙頭加固。側面兩腿間裝海棠式擋板,內透雕雙龍交尾紋,底部裝落地管腳棖。傳世平頭案以素牙子裝耳形牙頭最爲常見,雲紋及鳳紋依次之,此案即以雲紋裝飾,造型美觀,體型碩大,尤爲難得。

  圖8 明晚期 鐵力木雙龍

  擋板平頭大案

  北方冬季寒冷,用磚壘成通風臺座,下面燒火取暖,稱爲炕。在牀榻或炕上使用的矮形傢俱稱爲炕桌、炕幾和炕案,屬於同一範疇的傢俱,功能爲倚靠、放置器物等。其結構特點與大型桌案無異,但造型和結構上卻精巧且富於變化。黃花黎包銅活摺疊桌(圖9)的最大亮點在於桌腿活動可摺疊。翻看桌底部活腿摺疊結構(圖10)可知,肩內製作的轉軸與腿連接使腿可以向內側旋轉,腿間兩根橫棖,下棖與腿的連接處可以旋轉。桌底三根穿帶都裝有旋轉木條,中間的木條用於固定收起的桌腿,兩側的則在桌腿展開時用來抵住外框保證穩定,整體設計講究,開合順滑到位。

  圖9 明晚期 黃花黎

  包銅活摺疊桌

  圖10 明晚期 黃花黎包銅活摺疊桌

  桌底活腿摺疊結構

  原文作者:董胤

  原文來源:《藝術品》2018年5月刊《斫木成器 工匠精神——明式傢俱的材美與工巧》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藝術品鑑》雜誌:雍正的汝瓷到底仿的怎麼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