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中國作家》紀實版2019年第01期

  3

  打造“羅鉀航母”

  “羅鉀”項目獲准之後,如何用羅布泊特殊的鹽滷水生產鉀肥,又成了一道難關。

  到國外去考察,外方拒絕參觀工藝設備;請國內專家來“會診”,也都提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怎麼辦?

  李守江決定:招賢納士,組建自己的團隊,攻克技術難關。

  偏遠荒寂的羅布泊,誰願意來啊?

  那段時間裏,李守江走訪了很多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相關企業。他每個月都要出差十五天以上,磨破了嘴皮,跑細了雙腿。

  一次,李守江得知長沙有幾名鉀鹽開發專家,立刻星夜奔赴。

  李守江首先盯上了時任化工部長沙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浩。他拿出了 “三顧茅廬”和“月下追韓信”的誠心與執着,終於將李浩“挖”到了手。

  精誠所至,騏驥齊來。

  此後,化工部長沙設計研究院的唐中凡、尹新斌、雷光元來了,在青海鹽湖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李傳福來了,青海教授級高工譚昌晶來了,國營石油公司的老總郭興壽來了,剛剛從海外學成回國的高級教師張麟來了,朝氣蓬勃的大學畢業生姚莫白來了……

  李守江指着羅布泊戈壁灘對大家說:“在這裏,我們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鉀航母!”

  在羅布泊鹽鹼殼上搭起簡易板房,他們開始百折不撓地技術攻關。

  沒有操作檯,他們就用鐵板自己焊,然後在上面鋪上膠墊,權以使用。

  簡易板房裏,冬天像冰窖,夏天似蒸籠。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每天要做十幾個小時的實驗。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

  李守江團隊終於找到了解決羅布泊滷水鉀、硫比例嚴重失衡的方法,不僅回收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而且每噸硫酸鉀用水量僅爲國外的三分之一。

  歷經一千多個日夜奮戰,他們成功產出了兩萬噸優質硫酸鉀肥。

  “羅鉀”人僅用三年時間,就走完了美國大鹽湖十五年、國內同行三十年走過的建設歷程,創造了世界鉀鹽開發史上的奇蹟。

  李守江團隊並未止步。

  他們清楚,兩萬噸硫酸鉀還不到全國總需求量的百分之一,鉀肥的進口定價權仍然掌握在外國人手裏。要滿足我國農業需求,並打破外國的壟斷,必須盡最大努力擴大產量。

  不料,由於特殊原因,2004年“羅鉀”的資金瀕臨斷絕。

  “羅鉀”又面臨生死存亡關口。

  當務之急,就是融資。

  李守江把自己關在屋裏,挖空心思撰寫融資報告。他要求自己:必須讓每句話都有理有據,並且打動人心。

  困了,冷水洗臉;累了,濃茶提神。晝夜不停,幾易其稿。

  融資報告裝訂好了,他發動相關人員,天女散花般地把希望播撒出去。

  半年時間裏,李守江和他的團隊先後接觸了三十多家企業,但一無所獲。

  李守江堅信,“中國經濟在發展,企業家在成長,總會遇到‘知音’的。”

  “羅鉀”團隊下定決心,在困難的痛擊下,即使頭破血流,也絕不言棄。

  終於,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將戰略目光聚焦在了羅布泊,毅然注入兩千萬元資金,幫助“羅鉀”渡過了難關。

  談起此事,李守江至今感慨萬千:“說句實話,那時候兩千萬對公司來說比現在的兩個億、二十個億還重要。”

  隨後,“國投”注資三億四千萬元,成爲“羅鉀”第一大股東。公司名稱,也變更爲“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

  2006年4月,“羅鉀航母”——年產一百二十萬噸硫酸鉀項目正式開工建造。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鉀生產裝置。

  項目宏大,技術複雜,從工藝、設備到電力供應都有很大難度。

  施工期在酷暑季節,尤其是李守江負責的電廠,室溫高達五十度以上,成了誰都不願進的地方,甚至施工單位的工人直接就走人不幹了。

  但電力供應是整個項目的“心臟”,不能有絲毫閃失。

  爲了確保工期,李守江每天都經受着高溫的蒸煮。一年下來,他原本挺拔的腰身漸漸弓了,烏黑的頭髮漸漸花白,這年他才四十歲。

  他們自主研發了“鉀鹽鎂礬礦兩棲式採鹽機船”,與進口採鹽船比,費用節省一半以上,而採礦量卻增大了一倍。

  他們與國內廠家合作研製出了“上推下揚式結晶器”,徹底解決了物料混合反應容易分層的難題,產品純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七以上,鉀離子總回收率達到百分之五十,帶動國內廠家成了行業龍頭。

  2008年11月18日下午6點整,一百二十萬噸“羅鉀航母”正式試車!

  試車之前,李浩、李守江、尹新斌、唐中凡、劉傳福、雷光元、譚昌晶、郭興壽等“指戰員”齊聚羅布泊,興奮而又緊張地期待着。

  李守江擡腕看看手錶,離試車時間還有十分鐘。

  這十分鐘,比十天都長,比十天都揪心。

  李守江給妻子打了一個電話,一是爲了轉移一下緊張心情,二是要把這個重要時刻分享給她。

  聽筒裏,徐佳興奮地說:“祝你們試車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18點整,操作工人用微微抖動的手,按下了按鈕!

  “咣!”設備跳閘了!

  心臟在劇烈跳動,空氣緊張得快要爆炸!

  一連四次,仍然跳閘!

  由於所有的大型設備都是“世界首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都是“羅鉀”邊研發邊設計,然後外委承製的。現在“突發故障”,只有馬上組織技術人員查找原因。

  經過一番緊急“會診”,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機器轉速太高,負荷太重,導致跳閘。

  緊急加裝上兩臺變頻機之後,再一次按下按鈕!

  設備順利啓動,優質大顆粒硫酸鉀產品歡快地噴涌而出……

  李守江和同事們緊緊相擁,喜極而泣!

  “羅鉀航母”盛大起航,創造了新的“羅鉀速度”和“羅鉀質量”,標誌着我國已邁入世界硫酸鉀生產大國行列,徹底改變了世界硫酸鉀生產格局。

  從此,國內鉀肥的市場價格從每噸六千多元降至兩千多元,不僅讓中國農民用上了世界最便宜的鉀肥,而且“羅鉀”產品還佔據了歐美、東南亞主要市場。

  4

  輝煌遠航

  2014年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當李浩代表羅鉀公司創新團隊登臺領獎,高高舉起獎盃和證書時,臺下兩位滿頭白髮的老院士輕聲耳語:“又是‘羅鉀’公司!”另一位老院士欽佩地點了點頭,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

  這是“羅鉀”繼2004 年獲獎之後,再一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6年7月15日,“時代楷模”發佈會在中央電視臺舉行。

  主持人宣讀對“時代楷模李守江”的表彰詞:“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守江同志,十六年守望在茫茫戈壁,帶領國投羅鉀人,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硫酸鉀肥生產基地,創造了‘羅鉀速度’和‘羅鉀質量’,在‘死亡之海’譜寫了輝煌篇章。”

  2018年11月18日,隨着一批硫酸鉀成品袋從車間順利下線,“羅鉀航母”已駛過十年征程。

  十年來,“羅鉀”形成了年產一百六十萬噸硫酸鉀產能,累計生產硫酸鉀一千三百六十萬噸,硫酸鉀國內市場佔有率達百分之四十五,助推中國鉀肥自給率從十年前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了百分之六十,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李守江雖已榮譽滿身,但他仍像三十年前初到邊疆的那個大學畢業生,青蔥純情,志存高遠,對嶄新的未來滿懷憧憬。

  他雖已兩鬢染霜,但仍像十八年前第一次奔向“死亡之海”的那個拓荒者,一身朝氣,奮力前行,開拓追求的步履依然堅定鏗鏘。

  他雖已位高權重,但仍像十年前日夜堅守在五十度高溫工房的那個創業者,克勤克儉,親力親爲,猶如剛剛上足發條的鬧鐘一樣蓄滿了前進的力量。

  在辦公室,你很少能找見李守江。

  但在鹽田現場、在硫酸鉀廠車間、在車站貨場、在戈壁灘輸滷渠邊、在採滷泵站裏,你準能看到他的身影……

  那一天,在虯枝金葉的胡楊樹下,李守江對我談到了“羅鉀”的未來。

  他說:“未來,在滿足國內需要的同時,我們的產品和品牌要走出國門;我們國際一流的開發技術,也要走向世界。我們要把‘羅鉀’打造成世界級的硫酸鉀航母!讓中國鉀,成爲世界鉀!”

  是的,我也堅信,將來在世界某一個遙遠的地方,當你看到一座宏大的硫酸鉀工廠時,你會聽到那裏的人們在說:“這些鉀是中國的,這些人是從中國來的……”

  - 節選完-

  作家簡介

  李春雷,文學創作一級,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系中宣部確定的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歲》,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等19部,中短篇報告文學《木棉花開》《夜宿棚花村》和《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等百餘篇。曾獲魯迅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徐遲報告文學獎、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孫犁文學獎等。

  責任編輯 / 張冰

  視覺設計 / 李羿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