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替李鴻章老人家平個反!李鴻章李中堂不但不是「賣國賊」,而且對維護國家主權,提升我國近、現代工業化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

近代以來,教科書上對李鴻章的評價大多以負面為主,因此很多國人對其嗤之以鼻,印象很差這其實是天大的誤解!怎麼說呢,讓我們先看兩張圖吧:

上圖是國產055大型驅逐艦首航的照片,下圖很多網友都知道了,國產003航母官泄圖!這兩張圖片什麼意思?這兩艘船對我國今日的國防、科技發展的意義不用解釋了,本文想介紹的是,這兩艘船都是在同一個造船廠生產的——上海江南造船廠。可江南造船廠是誰創立的,第一任廠長是誰?

沒錯,就是李鴻章!

清洋務運動動以來,一批「睜眼望世界」的中國人開始從求購和製造「堅船利炮」中尋求新路,這些人頂著巨大的壓力,破釜沉舟、嘔心瀝血的建立了中國近代第一次基本完整的工業化和國防體系。李鴻章便是其中的一員。為了造出能和洋人抗衡的鐵甲船,一個近代化的綜合性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就在這樣的時代風雨中,走進了歷史舞台。而江南總局的創始人和第一任負責人(廠長)就是李鴻章。江南總局發展到今天,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造船廠,國產003航母的搖籃!

在國內歷史課本上的表述,甲午戰爭意味著洋務運動的失敗。這在字面上講沒錯,甲午的失敗終止了中國向現代化國家的過渡,同時割地賠款養肥了一個居心不良的鄰居,直接導致後來的中日全面戰爭。這是站在國家發展的全局角度看問題的結果,沒有錯!但是從科技、工業發展的角度上講,洋務運動沒有失敗一說!洋務運動建立了基本的工業體系、培養了一大批現代化人才,否則,八年抗戰中國產中正式步槍是怎麼生產出來的?抗戰前國人自己設計製造的長江大橋怎麼起來的?今天的江南造船廠哪來的?劉謙變的?

所以說,李鴻章以及同時期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對我國近、現代化工業、科技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或者說我國近代的科技化、工業化基礎是他們打下的。當然由於歷史原因,李鴻章去世後不久大清就亡了,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亂世時期,工業化進程幾近停滯。中國工業化的真正大發展是建國以後的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了。但是,這與李鴻章何干?他已經做到了他那個歷史時期所能做到的極限!

其次,李鴻章被人罵的最慘的應該是清朝亡之前幾乎所有的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簽署的!具體條約名稱本文就不一一列舉了。其實這個事情稍微有頭腦的讀者應該都能想清楚,不用朴刀說的太明白了吧?打仗打不過人家你去罵簽字的外交部長!如果這個邏輯成立今後誰還敢幹外交工作?看看前伊拉克、前利比亞等等的外交部長,莫不成國家被侵略了是他們的錯?

就拿八國聯軍舉個例子,大清一槍不放,一兵不派,就讓李鴻章帶著張嘴去北京,硬把洋人說走了。人類戰爭史有這樣的先例嗎?當然洋人撤兵要大清賠銀子、割地,然後一眾吃瓜群眾就罵簽字的李鴻章。朴刀只問一句:大清八旗軍在哪?袁世凱的新軍在哪?或者你行你UP!

對李鴻章來說,去北京和洋人談判之時就已經知道要成為眾矢之的,死了都得挨罵。但這位中堂大人還是義無反顧的去了,因為他知道只有他能把洋人「忽悠」走。而洋人一日不走,北京城裡的百姓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請問,這是叛國者還是愛國者?

以上為本人的觀點,關於同時代德國俾斯麥、日本伊藤博文等外國領袖對其評價很高就不用解釋了。

由於中國近代史的複雜性,對李鴻章等人的評價不好一言以概括。但絕不能簡單、偏頗的以一個「賣國賊」結論之。有興趣的網友可多讀一下晚晴的歷史,了解當時的真實狀況,少被網路和影視劇的一些情節誤導。相信每個人了解了歷史真相後都會有自己的結論。朴刀的意見僅做參考,謝謝!


德國的卑斯麥,日本的伊藤博文,清朝的李鴻章,這三個人都是同時期的人物。當然這三個人裡面最悲情的莫過於李鴻章了,畢竟卑斯麥,伊藤博文這兩個人都是處在了自己國家比較強盛的時代。

但是李鴻章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中國處於最弱的時代,被各個國家欺負,可以看到中國近代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李鴻章代表清王朝去簽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所以後世的人基本上對於李鴻章是沒有一點好感的,認為李鴻章就是賣國賊,李鴻章這個人真的不好評論啊。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

只能說李鴻章生不逢時,如果李鴻章生在盛世,那麼肯定能夠流芳百世,李鴻章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軍事方面,帶領淮軍打敗太平天國,也是洋務運動的領頭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李鴻章認識到了清王朝和西方的差距,所以在整個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做的實業是最多的。

而且李鴻章是大清第一個站出來提出防日的人,而且也認識到海上主權的重要性,曾經提出護我藍色疆土。

李鴻章一生中最大的恥辱可能就是簽訂《馬光條約》了,其實這個也不能就說是李鴻章的錯誤,這個時候不是一個李鴻章能夠左右的,清廷腐敗不堪,軟弱可欺,也不敢和列強正面交鋒,而且李鴻章僅僅只是一個臣子,慈禧讓他去簽,難道她敢不去嗎?即使李鴻章不去,還有王鴻章,趙鴻章去。所以也不能就說是李鴻章的錯。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最後來一個小插曲:1896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二年,法國萬國運動會在巴黎開幕,當時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的國旗升了,但是只有中國一面龍旗,而且也沒有國歌,當時各個國家都在嘲諷中國竟然國歌也沒有,李鴻章當時已經是年逾古稀,白髮蒼蒼,李鴻章看見此狀,走到龍旗之下,傲然挺立,大聲的唱起了民間小調《茉莉花》,一位東方老人以這種奇特的方式捍衛自己國家的尊嚴,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李鴻章大人是大清國的裱糊匠,也是滿清歷史罪責的背鍋人;

李鴻章到底是不是民族罪人,歷史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是可以客觀地說,李鴻章在晚清歷史上有一定的貢獻,但是不能掩蓋他賣國求榮的本質。

現在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路和媒體試圖為秦檜、李鴻章、袁世凱、汪精衛、吳佩孚這樣的歷史反面人物洗白,過分強調這些人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反向思潮的出現,這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李鴻章生逢亂世,卻善於投機經營。早年便拜於曾國藩名下,領導洋務運動,位高權重。中年以後耗盡心血創建北洋水師,不能不說於國家民族有功。但是李鴻章這個人是個機會主義者,過於保守。曾在收復新疆問題上以財力緊張竭力阻撓左宗棠發兵,左宗棠在慈禧太后的首肯下,不顧年老體衰,經多方借貸才湊足軍費,親自帶兵收復新疆。李鴻章阻撓左宗棠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如果收復新疆經費必然要從朝廷的稅收中解決,這勢必要侵犯到李鴻章等滿清官員控股企業的經濟利益。

李鴻章是洋務派領袖,也是大清國最主要的外交人物。無論是外事出訪,還是簽訂不平等條約,或是戰後和談等等一應事務,都少不了這位大清國的裱糊匠。在長期的外交生涯中,李鴻章是以是以一個大國代表的形象出現的。儘管大清國羸弱不堪,飽受欺凌,在列強眼中早已顏面盡失。但是仍然是一個有足夠影響力的大國,西方國家要謀取在中國的利益,必然是要和李鴻章打交道。外交辭令向來是最不可以相信的東西,兩個國家即使在戰場上打得你死我活,在私下的外交接觸中也仍然要表現出溫文爾雅之風,對人讚美更是要不吝溢美之詞。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當真。

李鴻章一生簽訂了三十多個不平等條約,與曾國藩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組建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也只有在日本下關進行馬關條約談判時挨的那一槍才能算是李鴻章對大清朝做的一點貢獻。

李鴻章在1901年死去的時候,家產超過四千萬兩白銀,還有很多的不動產沒有計算在內。而同樣是清末重臣的左宗棠死去的時候,全部家產卻只有兩萬五千兩白銀。

誰為朝廷廉吏,誰為國家蠹蟲,歷史自有公論。

頭條作者徒步說是期待您的關注;


不請自來,佔位。

對於李鴻章的「賣國賊」之名站在今天的角度本人的態度只能呵呵,所謂歷史就是不能片面的的去解讀一個人的所做所為,「賣國賊」這樣的惡名個人感覺更多的是一些當時社會憤慨之言!

伊藤博文和俾麥斯、李鴻章這樣的人用如今的話人家是一個圈裡的人,伊藤博文、俾麥斯一個把日本帶入世界列強的行列人,一個是德國的鐵血宰相,他們知道把一個積弱不堪的國家帶入富強是多麼的困難。

至於李鴻章賣國無外乎是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縱觀當時中國除了中堂李鴻章竟無一人入得了列強之眼,四萬萬同胞何等的悲哀。弱國無外交不是沒有道理的,就是沒有李鴻章也會有張鴻章、王鴻章等人簽約,可笑一直講愛國的文人清流當時竟無一人出來替國家分憂。

新中國自建國以來,國家技術落後是怎麼改善的?當時滿清面對世界技術封鎖怎麼辦?還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貪婪之人,高薪挖人挖技術,中國人要學就要開辦工廠,招商引資,別人出技術,咱們拿錢出人偷學技術。國家沒錢只能從民間合資,而中國商人的嘴臉是什麼樣子難道大家不知道嘛?

開辦工廠、銀行給李家帶來財富,李鴻章同樣用這些錢建設國家,滿清自太平天國後財政基本是入不敷出,學會開源節流的洋務派做事自然有底氣。

至於清朝的海防還是陸防說白了只是政治意見不統一,哪怕到如今西北西南問題依然沒有完美的解決,每年國家財政投入多少,這樣的投入對當時的清朝就是累贅。

做為一個政客最基本的常識:中國的發展史好聽的是兼容,難聽點也是一部擴張史,國家強盛之時,疆土自然廣大,就像如今網路叫囂要收復滿清割讓的土地一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說白就是有底氣,國富民強而已。

簡而言之:夏蟲不可語冰,伊藤博文、俾麥斯如此誇讚李鴻章蓋因為做為一個改革家那種惺惺相惜的心境,同時用這樣的語言表達出了他們的幸運,憐惜李鴻章的不幸……

一元復始看歷史,學歷史,尊重歷史……


李鴻章之所以「賣國賊」之名,是因為晚清絕大多數的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簽的,中國最慘烈最失敗的海戰是他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困境也可以說是他直接帶來的。但同時他也對自己所屬的政治體盡職盡忠,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驍勇善戰,在洋務運動期間也為中國工業化作出相當巨大的貢獻,在中國近代工業化方面曾國藩可謂中國第一人,但其學生李鴻章卻比曾國藩走得更遠更深入:在曾國藩們主張引進西方軍事體制的基礎上,李鴻章已經深化出了「練兵以制器為先」的具體有效性方案。到了後期,李鴻章更是又有了「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以及「師法不必盡用其人」的方針。至時,中國才真正擁有了自己的軍事工業化。李鴻章一生的傑作——中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北洋水師,其實力可謂東亞第一,在當時世界舞台上也是可以排進前十的艦隊。即使是在已經完全戰敗之時,李鴻章也以70歲高齡奮鬥在為國家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談判桌上。大多數國人只知道李鴻章一次又一次地在條約上簽字賣國,少有人想過其是用怎樣強大內心,才能以一個不失威嚴的形態,為一個腐朽國家擋住唇槍舌,然後簽上他自己也知道註定千夫所指的名字。無論是他出使德國時認識的俾斯麥,還是在談判桌之上認識的伊藤博文,都對這位中國封建知識分子里的佼佼者十分尊敬,佩服其學識和胸襟。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李鴻章嘆息著:「這應該是老夫此生最後一次,為此種條約談判簽字了吧。」懷著這滄桑的悲涼,在自己用最後一絲生命拼來的,沒有割讓一寸土地的「傑作」,《辛丑條約》末簽上「李鴻章」三字,背負著大清帝國的全部罪孽、背負著自己那早已和北洋水師一起沉沒黃海波濤中的富強之夢,79歲的李鴻章與世長辭。

慈禧聽到李鴻章的死訊後,也是掩面流淚:「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在外國政客眼中,李鴻章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外交家之一。


說老實話,作為歷史老師,看到網上怎麼多洗白李鴻章的,真是覺得悲哀。

第一,李鴻章官居高位,能力當然強啊,當然有本事,這一點居然能作為洗白的主因,我只能呵呵。

第二,對比鄰國日本明治維新,下層武士的覺醒,手工業者要求改革,一步步使日本走向強大。而中國,雖然我們也逐漸認識到東方落後西方,進行維新變法,洋務運動,但其目的還是維護封建統治的,不是從民族利益出發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孫中山才提出了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然後才能趕跑帝國主義的侵略。

第三,洋務派是有機會成功的,因為當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練新軍,辦實業。如果洋務派趁著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打出反清的旗幟,何愁大業不建。但是李鴻章沒有這樣的格局,他自詡為大清的糊裱匠,清廷衷心的走狗。從義和團運動中很明顯可以看出,農民都知道清廷必須推翻,到聰明的李中堂卻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他屬於地主階級,在他眼裡維護清廷,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

第四,曾國藩自籌軍費,帶領湘軍收復新疆,這等才是知曉民族大義的民族英雄。而李鴻章黃海大戰,北洋水師避而不戰,威海衛海戰,雙方軍艦相差無幾,士兵視死如歸,但奈何武器太差,炮彈要麼啞火,要麼對敵軍造成不了威脅,致遠艦隻能加速撞向日艦,被日艦擊沉。想我中華兒女,從不曾缺過壯志之士,奈何權臣誤國。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領袖,軍備資金被清廷拿去修頤和園,而他自己也是富可敵國,李鴻章被抄家時,幾千萬兩白銀,如果有十分之一購置軍備,也不會白白送給幾億白銀給日本,讓日本有了二戰的本錢。

第五,幫李鴻章洗白的這些人,去看看李鴻章日常的吃穿用度,奢華至極,一個敲民髓的竊國賊,一個從來沒有站在人民一邊的人,現在在網上被怎麼多人洗白,民智依然如此愚昧,我只能呵呵。

第六,為李鴻章洗白的人,想想譚嗣同,林覺民這樣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他們有享受過什麼嗎?為了民族大義,拋頭顱,灑熱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李鴻章無非想的是怎樣位極人臣,保住他的大清而已。近代以來,無數先烈為了民族,這片讓我飽含淚水的土地而捐軀,請問他李鴻章比的上哪一個?


李鴻章之所以被成為「賣國賊」,是因為我們通常說得清末和列強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都是李中堂簽名的。

李鴻章一生,總共簽署條約三十餘例,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中日《馬關條約》和八國聯軍侵華的《辛丑條約》了,在加上李鴻章一生心血耗費在上面,最大的政治資本,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一戰全軍覆沒,就如李鴻章自嘲說得,他這一生,不管是洋務還是練兵還是艦隊,都是裱糊匠罷了,可是大清朝裡面都已經爛啦,光裱糊是沒用的。而且評價一個過去被低估的歷史人物不能就矯枉過正徹底洗白,李鴻章本人確實也有很多缺陷,這都是客觀存在的。

至於李鴻章為何在同時期列強政治家口中口碑還算不錯,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晚清做為老大帝國,底子還是很紮實的,不管是人口還是領土面積,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而且北洋練兵期間,實力也一度非常雄厚,還是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

其次就是李鴻章個人身材很好,個子很高,超過了180的身高首先就讓人肅然起敬,要知道這個身高和德國的俾斯麥是差不多的,所以說個人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

另一個原因就是李鴻章長期負責對外事物,和外國人多有接觸,多少算是開明一些的官僚,不管出於外交禮儀還是什麼原因,都不會惡語相向,尤其是題主提過的俾斯麥、伊藤博文這種級別的高官,不可能對另一個國家的代表評價很低,這也太不禮貌。

另外,1896年借俄國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登基典禮的機會,李鴻章曾經環遊歐美各國,做為一位東方帝國的高級官僚,在歐美各地都收到了隆重接待,可謂盛況空前,留下了不少好的評價。廣為流傳的和俾斯麥的合影,也是出自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俾斯麥也因為和德皇威廉二世相處不甚愉快賦閑在家,兩位老臣估計也是頗多感慨吧,互相稱讚是難免的。當然不能忽視的原因是,晚清北洋艦隊的主力戰艦大都訂購於德國,這金主來了,不能說難聽的對吧。

至於日本,李鴻章在去日本下關春帆樓簽署馬關條約時曾被日本激進分子刺殺,伊藤博文肯定也有些愧疚吧。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也是一代能臣,之所以有諸多罵名,是因為滿清政府諸多不平等條約是他簽訂的,眾多喪權辱國條約中以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為巨。

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堂堂大清帝國竟然敗於小小的日本,這是幾千年未遇的奇恥大辱。而貪婪的日本挾勝利之威獅子大開口,除了巨額賠償,還要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付出巨額贖遼費才得以保住)。最終,還是李鴻章在日本下關被行刺後,才勉強把賠償款降低到3億兩白銀,這對於中國是奇恥大辱,對李鴻章何嘗不是奇恥大辱呢?

然而,代表中國簽字的是他,輿論和政敵便把一切矛頭指向他,於是替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背鍋,成為人人唾棄的賣國賊。

至於,辛丑條約,更是慈禧等滿清當權者作死的惡果,當時的李鴻章在兩廣與張之洞,劉坤一等人達成東南互保條約,反對開戰。但當八國聯軍劫掠北京城後,出來收拾爛攤子的,不是倉皇出逃的慈禧太后或者光緒皇帝,而李鴻章再次被叫出來與列國簽字,簽完字後,不久就死去。

縱觀李鴻章一生,前半生致力于洋務運動,有經邦濟世之才,卻在甲午戰爭中輸得乾乾淨淨。這何嘗不是很多仁人志士理想的破滅。

因為被推到歷史風口浪尖而成為所謂賣國賊,吾惜李鴻章之才,更痛惜李鴻章之遇。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不論是伊藤博文還是俾斯麥都是其所屬國家的改革者,改革,自然要革新除舊,原有利益集團和舊思想自然成為其執政阻力。但相比較中國,德國和日本的難度要小很多,所以同樣處於國家改革者的角度,他們深知李中堂所面臨的,是一個多麼艱巨難以完成的任務,其實說實在的,用「不可能完成額任務」來形容也一點不為過。

清末的多重矛盾

一方面是自滿清入關後就存在的滿漢矛盾,一直就沒消停過,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此外還有舊官僚體制和大地主等既得利益團體與改革派的矛盾,嗯,漢人自己也不是鐵板一塊,有時候斗得比和滿人還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舊有士大夫代表翁同龢在甲午戰爭時起寧可為黨派利益而罔顧國家民族得失。其實這種現象不是第一次了,明末士大夫的代表東林黨就搞死的崇禎帝,如今不過是舊戲重演而已。

另一方面,清末是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工業革命後,大海已經無法束縛住國家,列強來了,所以從前元末紅巾軍起義那套玩不轉了,因為那樣只會讓洋人撿便宜,甚至亡國,所以既要改革,還要和洋人虛與委蛇,同時提防舊有實力掣肘搞破壞,改革之路難,難,難!

【中堂大人,換誰來做都不一定比你做的更好】


作為北洋水師的靈魂人物,同時也是清朝的四大忠臣,李鴻章以其獨特的政治手段在晚清時期,帶領著國內的水軍,郵政,煤炭,紡織和教育飛速發展,而對於李鴻章的簽約不平等條約的影響力,在當時的老百姓中普遍對他有了很深的誤解,這就促使李鴻章淪陷於賣國賊的輿論漩渦中,其實,不然,因為李鴻章雖然貴為輔國大臣之一,但是,真正的權利還在於慈禧的手中,李鴻章在八國列強與慈禧的權利中周旋,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大臣,因為一要彈劾,並且盡量減少清朝的支出,以做到無愧於慈禧,二要盡量的站在中國的利益角度,怎麼讓列強減少對於中國的搜刮,在其獨特的環境下,如何做到各自顧霞,就是一種藝術了,所以,在這一場場特殊的較量中,李鴻章依舊能一起獨特的政治手段順暢的處理各種關係,就是一種很值得外國人去尊重的事情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