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西南大後方成爲國家賴以同日寇對抗的後方基地,重慶也成爲戰時的臨時首都。隨着南京國民政府落址於重慶,一大批學校、機關、團體、工廠、文化機構都紛紛西遷至渝,人口數量也是急劇增加。

  而隨着其戰略地位的上升,日軍對於重慶愈來愈重視,爲了徹底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從1938年二月中旬起,一直到1943年8月末,在長達五年多的時間裏,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展開“航空進攻作戰”。除了常規的軍事目標之外,兇殘的日本侵略者將街道、平民都列爲其轟炸對象,以重慶爲中心,長江沿岸的城市都遭受到了野蠻的轟炸。

  在日本侵略者喪心病狂的狂轟亂炸之下,當時重慶的人民是如何躲避敵人的進攻,其生活的景象又是如何呢?

  跑警報

  影視劇中當敵機來襲,常常伴隨着一聲聲尖銳的警報聲,然後則是民衆慌亂逃竄躲避的畫面。而真正戰時這樣的預警顯得不是太過於遲鈍了嗎?爲了對付日軍的轟炸,國民政府建立了較爲完善的情報系統。因爲日軍進行轟炸的空軍基地主要建立在漢口,一旦敵機起飛,在漢口的情報人員立即向重慶方面發去信息報告動向,然後重慶方面立即着手組織防禦體系,並且在全市範圍發出警報。

  在大轟炸的初期,實行的是一次性警報,後來採取新的辦法,規劃警報的等級,“空襲警報”是三聲長音,一聲短音,這是敵機雖然抵達了四川境內,但是轟炸的目標不一定就是重慶。然後是“緊急警報”,一長一短的聲音讓人聽了毛骨悚然,因爲這預示着敵機即將到達重慶上空。此時整個城市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混亂,電廠關上總閘,所有無線電、機器等等全部停止,民衆似乎也屏住了呼吸,全城一片寂靜。而“”解除警報則是一聲沒有斷續的長音,此時整個城市也算是鬆了一口氣,走出防空洞,查看自己的房子有沒有被炸燬。

  防空洞裏的生活

  日軍長期大規模的轟炸對於生活在重慶的民主帶來了極大的苦難,當警報響起,人們紛紛拖家帶口,拿着裝有食物、水、萬金油等東西就到防空洞躲警報。

  抗戰時重慶官方和民間開闢了非常多的防空洞。在每一個政府機關附近都有一個近便的防空洞,工作人員可以憑藉入洞證帶領自己的親屬進入躲避轟炸。而一些有錢人則營造了私人的防空洞,環境較好。在重慶最大的一條防空洞是官方爲公衆開闢的一條公共防空洞,誰都可以進入,改洞由七段組成,穿過重慶多條街道,能容納五六萬人。據統計,戰時在重慶修建的防空洞總計可以容納近70萬人,是一項規模及其浩大的工程。也爲戰時重慶人民帶來一絲安全的保障。

  當警報響起,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湧入到防空洞中,洞裏立即變得悶熱,空氣渾濁不堪。敵機還沒來臨時,洞裏的情況還是比較嘈雜的,小孩哭爹喊娘,老人絮絮不休講話,也有休閒下棋看書的甚至。但是當敵機達到之後,混亂的洞裏立刻安靜下來,燈光也全部熄滅親朋好友認識的就依偎在一起。在炸彈即將投下時,人們會感受到一陣陣壓迫的疾風,這是炸彈在空中與空氣相擠壓形成的。緊接着狂風後的便是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聲音如同天崩地裂,末日即將到來。有時候一陣狂轟亂炸之後,又接着一批,讓人踹不得一口氣。除了炸彈的“嘣嘣”聲之外,還會有“嘭嘭……”的高射炮以及機關槍的掃射聲。有時候還會聽見那種劃破天際刺耳的尖叫聲,這是飛機被擊落是的聲音,每當此時,黑暗壓抑的防空洞中便會傳來陣陣的叫好的聲音。

  噹一聲不間斷的長鳴聲傳來後,人們知道警報解除了,洞中又恢復了嘈雜聲,檢查有沒有受傷,互相傳遞萬金油,水和食物等等。然後又是拖兒帶女走出洞口,尋找自己或許已經化作廢墟的家,尤其是看到街道上殘破的景象後,諸如“龜兒子”之類的重慶罵人話不絕於耳,是對侵略者行徑一種發泄。

  大轟炸之後的悲慘景象

  處於西南盆地的重慶從每年10月到次年5月處於一個漫長的霧季當中,長期見不到太陽,甚至還產生成語“蜀犬吠日”以形容少見多怪。平日人們嫌棄的大霧天氣,卻是戰時保護重慶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最好的屏障,極低的能見度使得敵人的飛機不敢輕易進犯。

  儘管有大霧天氣的掩護以及防空洞的保護,但是日本人的轟炸仍然造成了極大的傷亡。每一次大規模的轟炸之後,運往朝天門處理的屍體用“堆積如山”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在黑石子、白沙沱等地組織了專門擡運屍體的部隊,但是由於傷亡的人數是在太多,再加上6、7月份重慶炎熱的天氣,處理屍體的部隊根本來不及掩埋,於是動員普通的民衆組成“力行幫”,幫忙處理屍體,運一具屍體可以得到一吊錢。這些在轟炸當中死亡的人都被擡到“新棺山”進行集體掩埋,本來之前重慶進行喪葬埋人的地方被稱作老棺山,由於在戰火中死傷的人逐漸增多,便開闢了山下的土地,被稱作“新棺山”。

  從黑石子到白沙沱的長江段上,每天都集中着各式各樣的船隻,等着人來搬運屍體,時間一長,這裏的屍水深達一尺。一般情況身體完整地人便被搬到山上挖大坑集體掩埋,而一些身體已經在轟炸當中殘缺不全的便被順水沖走,或者在江邊掩埋。屍體之多,根本來不及搬運,很多的屍體後來就直接被掩埋在長江邊上。

  在轟炸的初期,死亡的人還用一般的棺材進行收斂,後來就直接用草蓆子收裹。收屍隊員也沒有專業的裝備,只帶着一個薄薄的口罩,踩着草鞋,踩着一尺多的屍水當中,周圍的綠頭蒼蠅根部無法趕走。

  隨着不斷地傷亡,新棺山一帶埋滿了屍體,時間長了,這裏井水發綠,腐臭逼人,人們只好到其他地方挑水飲用。後來據老人回憶,大轟炸的幾年後,曾經集中掩埋屍體的地方長滿了個頭巨大的紅薯,然而根本沒有人敢去喫。

  現在據大轟炸過去了六七十年了,一鋤頭挖下去仍然有一根根白骨。在夏天的晚上,還有綠瑩瑩的鬼火時時出現,從來沒有人在晚上到新棺山上去。

  撰稿/素白【讀史品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