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和為人低調,睿智,不居功自傲,急流勇退。湯和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作為一名戰功卓著的武將,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明朝建立,國無戰事,他這把老弓也該藏起來了。

作為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的發小,以及追隨在朱元璋身邊大半輩子,也深知朱元璋的秉性,有些開國之君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從朱元璋大殺淮西勛貴就能看出。

從影視劇《朱元璋》也能看出湯和的睿智,低調。

鏡頭一、在一次朱元璋與將軍千戶們喝慶功酒時,徐達喝得醉醺醺地敬朱元璋酒時,朱元璋沒喝被徐達用酒澆了個落湯雞,可把湯和嚇壞了,連忙叫二弟徐達向朱元璋陪罪,但徐達喝得忘了自己是誰,湯和連忙代徐達向朱元璋陪罪,朱元璋說:「湯和,你緊張什麼?」停頓好久,整個氣場極奇壓抑,朱元璋強忍怒火,卻沒有發火,若無其事地說:「沒事,這杯酒是二弟徐達敬我的,我沒喝,被二弟澆了個落湯雞,」哈哈哈……整個氣場又活躍起來了。但在湯和心裡,更覺得朱元璋的可怕,又敬又畏。

鏡頭二、在朱元璋斬殺禍害平民,居功自傲的義子們時,徐達與湯和有一段對話——徐達說:「二哥,我覺得咱大哥越來越像咱們的上位了,有時候我覺得有點怕他。」湯和回道:「我們的大哥早已不是從前的重八了,他現在是我上位,我們是他的下屬,將來或許是他的臣子,所以你我以後對他要敬畏些,什麼該說什麼該做,都先想好了」。具體對話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意思是如此,從這也能看出,湯和從此在心裡就開始防備著朱元璋了,在朱元璋面收起發小的情誼,有的只是下屬與上屬的關係,以及君臣關係。

鏡頭三、朱元璋開國第一次分封功臣時,徐達被封為公爵,而湯和才封了個候爵,湯和心裡也不高興,不滿意啊,但他沒有鬧,顯示湯和的低調、隱忍。後來,湯和在日後的分封中被封了信國公。

鏡頭四、朱元璋、徐達、湯和三個發小在一起時,朱元璋感嘆說道:「看到你們,發現我們都老了,」徐達拄著拐杖,弓著腰,聲音低深無力嘆道:「上位,可不是,轉眼間,我們都老了,我這背上生了個瘤,不能吃腥的,不能吃最愛吃的鴨,這不能吃那不能吃,活著還有什麼勁頭,唉!」湯和像是剛從前線回來,精神挺好的,(之前跟徐達說過自己手下的軍隊大多都被調走,不久就快成光桿將軍了),朱元璋接著又說道:「過幾日,要去祭祀,問湯和徐達有沒興趣一起去?」徐達略帶惋惜地說:「我這個樣子,想去也去不成了。」湯和對朱元璋道:「大哥,你給我在老家蓋了那麼大的房子,我想回去看看、住住,一直空著有愧大哥這份情,祭祀就不去了,趁此機會向大哥辭行。」朱元璋說:「既然二弟執意辭行,想回老家,大哥就不攔你了。」湯和急流勇退,逃脫被清洗、被屠殺的命運,得以安享晚年!

碼字不易,您的點贊是我最好的慰籍,歡迎走過的朋友留下你的足跡,你的支持是我的動力!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建國後大肆誅殺功臣,李善長、胡惟庸、藍玉以及馮勝等人皆被誅殺。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斬殺。

但是,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依然有一個人安穩地活著,以自然死亡結束生命。

他就是信國公湯和,難道他是為無名小卒,沒有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非也,恰恰相反,他是可以和常遇春、徐達一般相提並論的人,他也是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一員大將。他又與朱元璋同鄉,甚至住在同一條街。

那麼,他是如何自保的呢?

《明史》評價湯和「沉敏多智數」,史實也證明了這並不是。

他先不動聲色的確定了朱元璋的領導地位,沒有一昧迎合也沒有諂媚巴結,他只是尊重朱元璋,遵從朱元璋的指示。

也許是因為湯和謹記漢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的教訓。

來看個故事吧:

在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時候,湯和正在鎮守常州,他聽說有很多舊臣故交被殺,湯和也是忐忑不安,於是便借酒避風頭。他常常愛在喝酒後判案,還常判錯枉殺無辜。

湯和是想藉此證明些什麼呢?其實就是想向朱元璋透露一個信息:我湯和只是一個酒鬼,糊塗的人,不會對江山抱有什麼企圖。而朱元璋確實也接受了,他以此為借口,貶低湯和。

(湯和的事迹讓我想起了蕭何)


帝王心術向來可怕,縱觀中國二十四史,歷代開國皇帝屠戮功臣之人不在少數。而這些人中出名的當數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通過自己的艱苦創業,從「和尚」起家最終締造了一個大明王朝。但是建立明朝以後,朱元璋便開始用劉邦對待開國功勛的辦法,來對付多年來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們。

朱元璋僅通過「胡惟庸」案與「藍玉」案,殺了將近五萬餘人,基本上將開國有功之臣消滅乾淨。但是,其中唯有大將湯和,卻躲過了朱元璋的屠殺。小編來總結一下原因∶

一,湯和與朱元璋的關係不一般。朱元璋與湯和同是鳳陽人,二人同鄉。按史書記載,兩人在同一條街上長大,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二人很有可能是「發小」。朱元璋肯定了解湯和的為人。

二,在朱元璋還沒發達之時,就開始對朱元璋畢恭畢敬,率先擁護朱元璋的領導地位。湯和這個人的很早便看出朱元璋非池中之物。朱元璋還在當和尚的時候,湯和就已經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據說,朱元璋能參加起義軍還是湯和推薦。朱元璋剛進入起義軍的時候,湯和與朱元璋走一塊的時候,從不走在朱元璋的前面。以至於湯和手下士兵分不清誰是將誰是兵。

後來,由於朱元璋的卓越表現,成為一名首領。後來幫助朱元璋打江山的將領,拿朱元璋當同級對待。但是,只有湯和對朱元璋畢恭畢敬,雖然他比朱元璋的資歷還老,但是非常願意聽朱元璋的指揮。湯和率先擁護朱元璋的領導地位,朱元璋從內心應該是感激的。

三,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資歷最深的湯和僅被封爵,沒有絲毫怨言不滿。雖說開國皇帝論功行賞,是一件大喜事。但是這件事也最容易引起爭議,自古以來因為爭功之事,造成君臣之間的隔閡,例子太多。朱元璋說湯和喜歡喝酒,喝完酒就喜歡殺人。雖然你資歷最老,軍功卓著,但是只能封爵位。湯和嚇得立馬謝罪,沒有絲毫怨言。雖然沒有被封侯,湯和無論對誰都沒有表現出不滿,沒發一點牢騷。

四,是個聰明人,給帝王辦事,懂得進退之道。雖然沒有被封侯,但是湯和在自己本職工作上還是盡心儘力,為朱元璋解決難題。湯和在明朝建立後,繼續西攻叛軍,北打蒙古,又奉命去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每次朱元璋交代的任務都圓滿完成。

由於朱元璋年齡大了,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不願那些軍功赫赫的開國功臣再帶兵。湯和馬上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意圖,於是告老還鄉,交出自己的兵權。朱元璋很高興。

五,回家養老不僅約束自己低調,遵紀守法,也約束自己的子孫奴僕。衣錦還鄉的湯和,遵紀守法,善待自己的鄉鄰。朝廷給他的賞賜,他也大多分給需要的的家鄉父老。值得一提的是,湯和有妾百餘人,在湯和生病以後,全部賞以金錢,全部打發走。

六,與帝王相交,湯和知道怎樣獨善其身。晚年在家的湯和,從不議論參與朝廷國家大事,也從不與地方官員結交。他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朱元璋監視,因此他每天過的像普通人一樣,喝酒睡覺,沒事抱抱孫子。朱元璋知道後也是很滿意。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古往今來,在君王之側實在是一件危險係數很高的事,尤其是為那些喜怒無常、善於嗜殺的暴君效力,可能昨天還是座上客,今天就是階下囚啦。大

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屠殺功臣宿將的事可以說是人盡皆知。「胡藍案」牽連被殺達3萬人,李善長、陸仲亨、費聚、唐勝宗等功臣被殺。「空印案」、「郭桓案」所牽連黨

羽亦有萬人,很多人蒙冤受死,家破人亡者不勝其數。


但有一開國功臣,卻逃過了朱元璋的屠殺,得到了善終,他就是湯和。這是為何呢?為何他能在朱元璋的大肆的屠殺下,保全自身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當時的元末,天下紛亂,各地的義軍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出來,湯和就是當時紅巾軍郭子興手下的一個千總,當他看到天下之勢大亂,便去信給當時還是一個小和尚的

朱元璋,讓他一起投奔義軍,建功立業。在朱元璋投軍之後,在軍營中出現了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時是千總的湯和總是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後邊。並且,他異常尊敬朱元

璋。以此可以看出,湯和是十分有遠見的一個人。他知道朱元璋絕非池中之物。在後來朱元璋獨自起兵之時,湯和誓死追隨,四處征戰。也許,就是因為他對朱元璋的這份忠

心與尊重,才讓他在後來的血雨腥風中活了下來。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在天下大定之後,湯和與那些擔任朝廷重職的功臣宿將不同,他主動向朱元璋請求解下自己的軍權,並說自己已經身體不適,已經不適合在朝

中任職了,請求朱元璋讓他回鄉養老。朱元璋也樂見其成,立刻讓人給湯和在老家鳳陽建了房,讓他衣錦還鄉。湯和也就此逃離了那權力的漩渦。


此外,湯和為人謹慎,沉穩多智,並且從不以功臣自居,並且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不授人以柄。在回歸故里之後,他也從不與那些名門望族私交過甚,只醉心於田

園,過好自己的日子。因為他知道那位朱皇帝可不會這麼輕易的放過他。所以,他不能,也不敢再摻和世俗的權利鬥爭了。儘管他們是發小,但是,那些功臣宿將們的血還

沒冷呢!唯有收斂鋒芒,才能善終啊!


就這樣,湯和好好的活到了70歲,且被朱元璋追封為東甌王,謚襄武。在那場血雨腥風的屠殺中,湯和能獨善其身絕不是運氣,可以說他懂得知進退,明得失的道理,是一個大智之人。

喜歡明史的小夥伴們,也歡迎發表一些你們的看法。

點贊加關注什麼的,隨緣啦,看的開心就好。


吉米就試著用自己的思維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經常說要評價那個人,要從那個人的時代、出身、個人經歷來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出結論。我們要想知道作為明朝開國功臣,為何湯和躲過了朱元璋的清洗。1.首先要了解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這個人很有趣,試圖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個明朝。在中國歷代皇帝里也沒有誰像他那樣大膽,恐怕也是歷史上最大膽的皇帝,應該叫他朱大膽。為什麼叫他朱大膽呢?下面吉米把朱大膽做的最大膽事中的一件事給大家報告一下。朱大膽極端痛恨貪污,他經常提貪污二字,痛恨到了極點,還是覺得不解氣,後來就頒布了有史以來最為嚴苛的針對貪污的法令,貪污八十貫錢就立即絞死,還不解氣,接著推出對官員貪污實行剝皮實草的酷刑。什麼是剝皮實草啊!就是把貪官的人皮剝下來,塞上稻草做成人皮稻草人,給人參觀啊!反正那個朱大膽對貪官絕不手軟,有幾件大案牽扯上萬官員,朱大膽就一個字 殺 ,有人勸他留點情,不要把天下官員都殺光啦!到時沒官給他管理國家,朱元璋毫不在意,從來不擔心殺貪官殺的太多,回答說:官還怕沒人做么?到最後真的是殺的太多,關的太多,太多地方空缺出官員主事,朱大膽仍不妥協,下令把那些關押在監獄裡的官員們拉出來,到大堂上處理公事,一種奇怪的現象出現啦!一個帶著腳鐐手銬腳鐐刑具的官員在審問帶著腳鐐手銬刑具的百姓。要不怎麼叫他朱大膽呢!就這樣,還不解氣,朱大膽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嚴厲,最後朱大膽終於創造出一個以往歷代皇帝從來沒想過的方法,朱大膽下令,普通百姓要發現貪官污吏,可以把他們綁起來,直接送到京城治罪,誰敢阻攔,俺朱大膽就殺他全家。從朱元璋治貪官污吏可以看出,朱元璋是個極端恨貪仇富的人,這樣的人做皇帝,是絕不允許任何人做大的。

2.朱元璋的出身和經歷。朱元璋孩時的小貧農到少年時代流浪的歲月,乞丐的經歷,還有和尚生涯,應該是朱元璋對原有社會體制充滿敵意、痛恨的主要原因。所以,朱元璋成了中國歷史上最仇富,最歧視富裕人的皇帝。也希望自己的朝代千秋萬代,也就不難理解他清洗身邊這些特別有權有勢的人啦!最乾淨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殺光啦!

3.開國皇帝都很厲害,最起碼具備兩個要素,識人和用人,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深知識人用人之精髓。如果他不深知識人用人之道也不可能成功!從種種分析來看,不能說是湯和逃過了朱元璋的清洗屠殺,也不可能是朱元璋念及舊情放過湯和,為什麼不放過別人,偏偏放過他呢?只有一種解釋,只有朱元璋識湯和為人,肯定湯和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有意放過湯和,外加湯和為人處事低調謙虛,最後也沒引起朱元璋的注意!湯和僥倖的活到死,至於湯和死後追封,也正是朱元璋厲害之處。朱大膽,真的是大膽。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早在春秋時期,范蠡就為大家道明了這個道理。然而在悠悠歷史長河之中,人們總是選擇性的遺忘這句告誡,能夠真正理解這個警句的人寥寥無幾,因此遇到某些控制慾望極強的君主,能夠活下來的開國功臣少之又少,漢之張良、蕭何,明之湯和,期中還是能在明初存活下來最為不易,那麼湯和是怎麼躲過屠殺的呢?


因果

我們先說一下湯和早年與朱元璋的關係。湯和早年在郭子興的紅巾軍中從事造反工作,由於業績突出、踏實肯干,很快就升職為千戶,可以說算個小中層領導了。而當時的朱元璋在幹嘛呢?還在外面化緣要飯謀生,那個年代要飯可沒咱們現在容易,要來的錢勉強可以果腹。於是當湯和給朱元璋寫信叫他入伙的時候(我一直很納悶兒,那時候兵荒馬亂的,而且多年不見了,他也不怕朱元璋換了地址,竟然還能把信送到),朱元璋幾經掙扎,最終還是同意了。所以說,湯和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拉他走上了造反這項前途很光明、道路很曲折的事業。

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說明湯和與他人的不同,畢竟你拉我入伙,也可能是單純的缺人手,而我正好要討口飯吃,大家各取所需,以後說起來誰也不欠誰。但是湯和偏偏又很有眼力見兒,據說作為一個千戶,經常跟在剛來的小弟朱元璋後面,對他尊敬有加,我想朱元璋能夠迅速在紅巾軍崛起,湯和一定功不可沒。每每此時,我覺得湯和要麼就是有極高的眼界,預判到朱元璋能成大器,所以從一開始就開始政治投資;要麼湯和就是個穿越的人,知道誰才是真正的老大(其實我傾向於後者)。

不僅僅如此,朱元璋在壯大勢力的過程中,其實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他有一個天生的劣勢,年齡太小。有人覺得這怎麼算劣勢呢?在一般情況下不算,但是在造反這一行,就算。所謂隔行如隔山,各位看官可能不理解,那我就簡單給大家解釋一下:干著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買賣,誰會把性命託付給一個毛還沒長全的菜鳥呢?說白了,就是太年輕,沒資歷,不足以服眾。這個時候又體現出湯和超強的眼(穿)屆(越)了,任其他人如何質疑,湯和偏偏堅決服從朱元璋指揮,力挺他做老大。試問這樣的小弟,哪個老大不喜歡。
功績

光從精神上挺老大其實也沒用,這不是在和平年代,拍馬屁就能上位。得有真本事才行。湯和恰恰就不缺真本事,他最大貢獻就是守住常州,一直牽制張士誠,讓朱元璋有精力向外擴張。你別以為常州好守,張士誠是當時最大的軍閥,明槍暗箭,威逼利誘,糖衣炮彈,不斷向湯和攻擊,然而無一奏效。可見湯和的能力和忠誠,偏偏湯和又不貪功,讓幹啥幹啥從不抱怨,這樣的大將,哪個領導不喜歡。


智慧

後期的戰功我們就不細說了,平福建、西征北伐,真可謂戰功赫赫。天下平定之後,論功行賞,按他的功勞,起碼可以滅上八族九族的,以示領導對他的重視。可是,這個時候,湯和展現出了高超的智慧,因為他開始消極怠工,不問朝政,不拉幫結派,毫無作為,這樣就可以功過相抵,讓領導不再想賞識他。其他人就沒這麼聰明了,比如劉伯溫和李善長,還在爭做先進個人,那朱同志肯定的狠狠「獎勵」他們了,比如胡惟庸和藍玉,還在搞隊內團結和豐功偉績,那自然也要「嘉獎」。因為也就只有老朱同志有能力「獎勵」他們,子孫後代可沒這兩把刷子,到時候這幫積極又優秀的員工,萬一上進心過了頭,把不努力的老闆辭了,也是說不定的。所以老朱會把這些太優秀的員工全部帶走,一起做地下工作者,在地下繼續跟隨我吧。


結局

這可以說是湯和的智慧,但是我覺得光有這些還不夠,因為以老朱的智慧,完全可以看破這些套路的,然而他選擇了相信湯和。因為湯和真的和其他人不一樣,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也超越了君臣,他願意相信湯和是真的沒有野心,而不是拋光養晦。

也許這個結局從湯和拉老朱入伙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湯和是站在上帝視角的人,他窺破了權力的天機,他的一生成就一番大業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所以他可以安然放棄權力,或者說從來沒有覬覦過權力。權力是把無柄之劍,掌握不了方法的人觸之即死,湯和很了解自己,掌握不了這種方法,所以選擇敬而遠之。於是他活,其他人如飛蛾撲火一般壯烈離去。


眾所周知,朱元璋上台後,許多功臣都被殺害,而在這麼多功臣里,獨獨沒有湯和。在我看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他引導朱元璋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湯和一早就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在郭子興的麾下,他甚至以及得到了一官半職。此時的朱元璋還在皇覺寺中,是湯和邀請他一同投奔郭子興,共創大業。而後才有了朱元璋從一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首領等一系列的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了湯和的引導,可能就沒有了後來的朱元璋。

他懂得獨善其身,對功名淡薄

從慘遭朱元璋殺害的功臣來看,他們大多都是有著赫赫功名,又鋒芒畢露,但當時的太子朱標,以及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都是仁心宅厚,性格較為軟弱。朱元璋生怕他們在他死後被大臣所為難,所以直接就除去了舊臣。

而湯和不同,湯和一早便選擇了辭官回家養老,並且在往後的日子裡對自己處處約束,對國政大事也不亂加議論,自然深得朱元璋喜愛。

綜上,一個人的能力,不僅體現在他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在為人處世方面要有所感悟。明朝眾多的開國功臣里,湯和作為為數不多可以把握好做人分寸的大臣,可以說在這方面是很有講究了。


(感謝邀請)湯和,明朝開國名將,此人,足智多謀,善於觀察形勢,他和朱元璋是發小,兩人自小在一條街長大。元至正十二年,湯和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授封千戶。

其後追隨朱元璋,鞍前馬後,對朱元璋有擁戴之功。洪武十一年授封信國公,告老還鄉後,於1395年病逝,追封東甌王,溢號襄武。他是明朝,少數能夠壽終正寢的開國功臣。

那麼,為何湯和能夠躲過朱元璋的屠殺?

旦丁:分析有以下幾點:

一、湯和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人,而且在朱元璋還沒有脫穎而出之際,湯和卻以千戶的身份,自願屈服居朱元璋之下,以朱元璋馬首是瞻。此為擁戴之功,朱元璋是銘記於心的。以此也可以看出,湯和慧眼識人。

二、處世謹慎,低調做人,善於觀察形勢,不爭、不怨、不迷戀權利,功成之後,能急流勇退,此為有功不居。

三、湯和對朱元璋有引薦之恩,當年朱元璋,還在皇覺寺艱難度日的時候,是湯和寫信,邀請朱元璋來參加的義軍,之後朱元璋才開始發跡的。此為引薦之功。

(再加上他和朱元璋是發小,我想也有一定的感情成份在裡面,也許很少,但一定會有的。)

結語:所謂:良臣擇主而侍,打天下的時候,誰都幻想著將來,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榮華富貴享之不盡,然而隨著天下形勢的變化,人心也在變化,能同苦,未必能同甘,再加上明朝建立之初,江山初定,人心不穩,功臣悍將個個功高震主,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兵奪權,是必然的政治手段。有明辨是非者,急流勇退,能獨善其身,然而,古往今來,湯和,范蠡之流,又能有幾人!

如需了解更多,【請百度搜索,伊斯旦丁,關注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977165714】


湯和,明朝開國功臣之一,著名軍事將領, 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人。湯和與朱元璋是同村人,倆人自幼一起光屁股玩尿泥、割草放牛長大,算得上發小、摯友。家中赤貧的湯和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52年)加入郭子興義軍,後積功升至千戶。後來,經他介紹,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的「托缽僧」 朱元璋也加入了紅巾軍。

郭子興病死後,朱元璋繼承了他的人馬。湯和隨朱元璋渡過長江,率紅巾軍攻佔集慶(今南京)、奪取鎮江,在一場場激烈戰鬥中,湯和衝鋒陷陣,血染征袍,屢屢擊破元軍,戰功赫赫的他,被朱重八提升為統軍元帥。

史載,湯和機敏睿智,為人謹慎,行事低調,平時沉默寡言,不喜爭功擺好,漠視功名利祿。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湯和受命鎮守常州,並數次擊敗洶洶來犯的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他官拜征南將軍,領大軍在浙東擊潰方國珍部。隨後他率軍由海路進入福建福州討伐陳友諒,延平(今南平)一役,他生擒陳友諒的弟弟陳友定。平定福建後,他隨徐達大軍討平了陝西、甘肅、寧夏等地,明軍兵鋒一度直指北元的心臟——漠北王廷哈拉和林。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湯和居功至偉,封信國公。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湯和以老邁多病為由辭官返回鳳陽老家。

「明史」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湯和因病去世,壽七十。湯和是明初開國功臣中為數極少的得以善終者,堪稱奇蹟。他死後被追封東甌王,謚號襄武。

朱元璋做皇帝後,辣手為子孫「削棘」,將跟隨自己東征西討多年的有功之臣幾乎屠戮殆盡,目的是削弱或剝奪功臣勛戚們手中的權力。他通過胡惟庸、藍玉案順藤摸瓜、借題發揮,先後將4.5萬餘人送進「錄鬼簿」 中。就連位居「勛臣第一」,早已因年邁退休在家的李善長也被禍及,他一家70多口老幼被滅族。殺胡惟庸是為了廢相權,殺藍玉是為了奪兵權,朱元璋煞費苦心地將這些追隨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們斬盡殺絕,除這些人本身因功自傲、腐化墮落、功高震主外,主要是為了大明江山長治久安、朱氏子孫千秋萬代。

歷代開國帝王,除李世民、趙匡胤等少數人能善待功臣外,大多會在體制變革中集中皇權,毫不留情地剷除「功狗」,也即剷除功臣尾大不掉的隱患、 弊亂。這其中,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殺戮功臣最多,手段最狠。

朱元璋處心積慮地剷除胡惟庸、藍玉以及其黨後 ,朝堂上所剩無幾的功臣也被他以各種原因誅殺,即便是和他沾親帶故者也無法倖免。徐達是滅元立明的首功之臣,因此,胡、藍案暫時並未牽涉到他。後來,他生背疽,此病最忌吃鵝肉,因鵝肉是發物。朱元璋卻偏偏在他病重時賜一缽蒸鵝肉給他吃。徐達心知朱皇帝猜忌自己,他是想要自己的命,只好當著使臣的面含淚吃下。不幾天,功高蓋天的元帥徐達辛酸、凄涼的離開了人世。另外幾位立下大功的名將如傅有德、馮勝、朱亮祖、廖永忠等也先後失寵並遭處死。

這樣反覆折騰,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宿將們能夠善終的就所剩無幾了 。湯和是碩果僅存的倖存者中名氣最大的一個。湯和和朱元璋一起放牛、一起長大,彼此知根知底,他深知朱元璋外寬內忌、刻薄寡恩、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受的戾狠性格,他更清楚如今一言九鼎的老夥計對功臣宿將極度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他主動交還兵權,放棄享樂,告老回鄉,並絕口不談國事,這才僥倖得以善終。當年同朱元璋一起在淮西加入紅巾軍的眾多同鄉夥伴中,活得最長的只有這位一貫謹慎內斂、功成身退、 深諳交權自保術的湯和。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剽竊必究

插圖源自網路


無官方是一身輕,伴君伴虎自古雲。

歸家便是三生幸,鳥盡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

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功誰及徐將軍?神機妙算劉伯溫,

算不到:

大明天子坐龍廷,文武功臣命歸陰。

因此上,

急回頭死裡逃生;

因此上,

急回頭死裡逃生。

君王下旨拿功臣,劍擁兵圍,繩纏索綁,肉顫心驚。

恨不能,

得便處投河跳井;

悔不及,

起初時詐死埋名。

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