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在《人工智能》裏說過:人工智能將在未來取代一半人的工作,人根本不是機器的對手,他們不喊累、不鬧情緒、犯錯率極低。


他提醒中國的父母,必須讓孩子慎重地選擇大學的專業,因爲弄不好,等他們畢業的時候,工作已經消失了。



但是能夠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專業,

必將使學生受益無窮的



35所高校獲批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3月29日,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於公佈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根據通知,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獲批高校名單如圖。


專業代碼080717T(T代表特設專業),學位授予門類工學。人工智能專業至此正式進入本科專業大家庭。


高校AI教育三步走:2030年成爲世界創新核心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本着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進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能力的精神,制定了從2020年到2025年再到2030年的“三步走”規劃。其中,


  • 到 2020 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佈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優勢進一步提升,並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


  • 到 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部分理論研究、創新技術與應用示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有效支撐我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智能社會建設。


  • 到 2030 年,高校成爲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爲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這次《行動計劃》的提出,或許就是更多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設立AI本科專業的動力之一。



十年間,每年新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數都爲個位數,基本上就在兩三所院校左右。但在2016和2017年兩年,一下子迎來了大幅增長。2017年,有19所高校新增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但在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96所。

 

人工智能到底教什麼?


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有自己的思考。


他表示,人工智能的特點是“至小有內,至大無外”,可由多個內核向外拓展。浙江大學也已經根據人工智能的這一特點,設計了研究生課程體系。


記者在浙江大學採訪時看到,必修課分爲數學與統計學、智能與認知科學、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四大類,方向必修類則有智能教育、智能法學、智能金融、智能農學、智能醫學和智能文學等,還特別設置了綜合必修類課程人工智能倫理學



“學生學什麼,內核一定要清楚。”吳飛認爲,新設立的人工智能學院或者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其目標是培養前沿性和複合型人才,否則沒有必要和計算機學院重複建設。


對高考生來說,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儼然成爲他們的新選項。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念“人工智能”?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試驗班項目主任孫宏濱教授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興趣、能力和潛力是選拔與評價的重點。


附錄:


 

35所高校名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