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99%的人都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所以當年買下海南、買下北海道,也不是什麼出乎意料的事兒了。

如今,有一個縣城,也進入了炒房客的視野,這就是崇禮,一個藉助滑雪和奧運讓當地房價兩年翻了三番的地方。

貧困縣的房子如何脫了貧?

這一切都源於滑雪產業。

崇禮區的滑雪產業起步於1996年,如今成爲了冬奧會的舉辦地。也因此,崇禮成了中國頂級滑雪度假勝地,從而讓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就此脫貧。

曾經“當地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的劣勢”,通過因地制宜的產業經營轉變成優勢,這本身很值得讚揚;背後的經歷的艱辛與困難,優勢與劣勢的博弈,如何發掘自身的優勢,複寫崇禮創富神話,纔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思考的。

大概是覺得那樣太燒腦吧,於是所有的目光就集中到房價上。

2015年確定冬奧會舉辦地之前,房價也就在每平米5000-7000元,冬奧會舉辦地一錘定音之後,房價直線飆升至13000元。

儘管當地在2017年再次升級限購:非本區家庭只可購買1套住房,首付不低於40%;本區家庭已有本區2套以上住房的,不允許購買第三套房。但是房價依舊跟着冰雪運動與奧運的風頭上漲着。目前崇禮新房均價15000元,最貴的社會可以達到每平米30000元的均價。(下圖爲崇禮新房房價走勢圖,圖片來源安居客)

冰雪和奧運,真的能帶來房價持續上漲嗎?

公認的房價基礎,一是人口,二是貨幣。從沒有房地產投資理論認爲,房價是靠風景上漲的。

風景可以吸引人口,構成人口前景,合理開發、條件成熟之後,可能成爲好的棲居之地,從而帶動房價上漲。

但如果簡單把風景等同於房價上漲,那就容易造成誤判。

就拿崇禮來說,滑雪和奧運,無疑是它當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但滑雪在國內,還僅僅是一個小衆運動,大部分滑雪者也就去一兩次,80%是初學者。隨便滑滑圖個新鮮,重要的是拍照發朋友圈,再玩玩周邊的娛樂項目,旅途結束。

沒有常駐的愛好者和專業滑雪者,周邊的配套設施也就不會發展起來,總體來說當地是按照旅遊進行規劃的;基礎設施不會太完善,更少有學校醫院大型商超等等。

至於說奧運概念,對於房產更是沒有太大關係,相反,還可能會帶來泡沫。比如巴塞羅那,奧運舉辦前,房價漲了3倍,之後連續四年下跌,最高跌幅達50%;雅典在奧運結束後也遭遇了房價的下跌。

而且,昔日熱鬧繁華的奧運村多數因爲後期維護費用過高而棄之,雅典、亞特蘭大、柏林,甚至包括北京,昔日輝煌的奧運場館,如今也已蒙灰。

靠風景和旅遊,難以支撐房價持久上漲

因此,想靠着滑雪和奧運的風頭,買房賺一筆的人,還是得細細考量一番。

首先,總體看,海景房、度假房供大於求局面未從根本上緩解。開發商的開發速度遠遠高於了當地居民的承接能力,70%的海景房被外地投資客購買。沒有了真實的自住需求,也就沒有了真實的市場價格承接能力;房子僅僅買來用於度假,一年入住僅一個月左右,這樣,社區周邊的服務業就很難發展起來,居住體驗難以提升,這樣的房子誰會接盤呢?

就拿崇禮來說,儘管新房均價到了15000元,但二手房不溫不火,甚至還有下探趨勢。(下圖爲崇禮二手房房價走勢圖,圖片來源安居客)

其次,從成熟房地產投資經驗看,旅遊地產、養老地產早就已經是“歷史垃圾堆”的銷售名詞了。作爲度假房,難以有持續穩定的租金收入保證,而且還是在一個空置率高、供大於求的市場中,那麼這種物業根本算不上房產投資範疇;因爲買入這樣的房產,未來只能靠買賣差價來賺取收益。當投資的浪潮退卻時,沒有購買力支撐的、不管景色多美、空氣多好,都難逃價格下跌的厄運。

具體到崇禮,同爲滑雪勝地,跟日本北海道相比,還是欠了點火候。除去滑雪,北海道有上百年的文化支撐,即便拿掉北海道的滑雪產業,它還有其他產業支撐下去;反觀崇禮,十幾年的發展速度雖驚人,但畢竟底子薄。崇禮的住宅小區,晚上基本一片漆黑,出行基本依靠自駕,沒有滴滴沒有外賣,也就難以聚集起人氣,形成居住的氛圍了。

綜上而言,旅遊地產有點像販售的保健品,各種包裝、各種療效,售前十分精彩,售後特別冷漠。或許有人會認爲,一線城市沒有旅遊小鎮的好風光,這就是旅遊小鎮的“王炸”;而旅遊小鎮沒有一線城市的經濟基礎,這就決定了再美的小鎮,只能淪爲一線城市富豪的“備胎”——這就會導致小鎮的房價對接的是富人的錢包,高到喪失了80%的中產客戶;而這80%的中產客戶,纔是房價持續上漲的基礎。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福布斯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鍊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