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美都對印度縱容,第一在於印度的地緣位置;第二在其很少去南亞之外的地方興風作浪;第三在美俄在南亞的利益比較少,對這塊兒地區(除阿富汗之外)傳統興趣不大。

翻開世界地圖就可以發現,南亞這塊區域,南靠印度洋,左手阿拉伯海右手孟加拉灣,算是佔據著整個歐亞大陸海上航線的重要一環;北邊是喜馬拉雅山脈,東西兩側也各有山隘阻隔,易守難攻,整個南亞次大陸自成一體,又有周邊海洋、山脈護衛,算得上是比較優良的戰略位置了。而且跟任何一個大國都挨得不算近,與最近的中國之間也有喜馬拉雅山阻隔,地緣爭端比較少(跟中國的邊界爭端除外)。

印度建國得晚,從歷史上來看,從最早的雅利安人到後來的莫卧兒王朝,再到英國殖民者,這片大陸大多都是被外來者征伐統治,很少有跑出南亞圈,滿世界作妖的先例,因此也讓美俄比較放心。再加上美俄除了對阿富汗感興趣之外(阿富汗位於南亞與中亞之間),對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不丹這種地方也沒什麼地緣利益,因此對印度的霸道行徑也自然比較縱容。

筆者認為,現在印度最大的隱憂在於實力跟不上野心。外部來看,印度想要靠威懾/霸權將南亞小國籠在自己身邊,效果並不好,鄰國還有個巴基斯坦是不是得給印度上點眼藥;內部看,印度號稱「增長最快的經濟體」,「25年後成為全球第三」,但是最根本的是,社會上它高度分化,經濟上它並沒有遵循歐美和中日這些國家的發展路徑,整個國家以一種製造業瘸腿+發達的小規模非正規經濟的模式在往前跌跌撞撞得走著,能走到多遠不好說。

(表現印度宏大野心和真實現狀的漫畫,左邊是印度的標準精英階級,拿著的報紙頭條是「印度的火星計劃」,其實並不了解真實的印度)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的第一大國,經濟總量2016年底達到2.26萬億美元,人口總數13.58億,國土面積將近300萬平方公里,不論在南亞與哪個國家比較,都是高高在上,具有成就感。特別是目前印度近幾年的增長速度很快,印度自我膨脹的帝國夢想也如影隨形滋長,使印度變得不可理喻,甚至忘乎所以飛揚跋扈了。但是印度要持續不斷發展下去,就必須正視自己存在的短板(憂患)。補齊短板,才可能實現印度騰飛的夢想。我覺得最的憂患是:

第一,印度人口密度過大,人口基數大,目前的人口紅利也許會變成人口負擔。

12.58億人口,文盲對於過於龐大。平均受教育年限達不到4年,而且脫盲標準太低。只要在印度貨幣上所印刷的25種文字,能夠看懂其中一種,並且能夠用其中的一中文字簽上自己的名字,就算不是文盲。所以印度教育的普及,人口數量和素質問題,也許是印度持續發展的障礙。

第二,印度的種姓制度並沒有完全消失,所以印度各個地區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兩極分化日益嚴重。也為國內各地區發展的分離傾向埋下伏筆。

第三,印度是一個推行不結盟的國家。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印度先與俄羅斯保持密切聯繫,又為了圍堵北方鄰居,所以又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構建菱形戰略,響應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號召,大搞印太戰略。也許成為冷戰思維的犧牲品。


印度歷史上只是一個地區,統一的太容易了,靠英國人輕鬆統一了,沒有經歷相互融合時的慘痛經歷,沒有形成一個核心的文化,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字,語言,現在的印度政府其實跟英國的殖民政府本質上區別不大,這個政府只能是一個相互妥協式的政府,難以形成一個統一高效的政府。

印度教也不會消失,印度獨立太容易了,沒有經過流血犧牲,等級制度也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了,雖然印度現在改革,妄圖消滅等級制度,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獲利階級永遠不會把自己改下台的,西方貴族滅亡是因為經歷了幾百年的大革命,中國貴族滅亡是因為經歷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

印度人口紅利或許會是一個歷史上最大的笑話,中國能成功,不代表印度能成功,中國沒有趕上工業革命,但幸運的趕上了工業自動化,而現在智能化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世界上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人工作了,如果在未來,沒有能夠創造出新的需求,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會爆發出來,用來消滅掉多餘的人口。印度現在面臨的困境是,追趕工業自動化,這必然帶來大量人員失業,人口紅利變成人口災難,又或者選擇增加低效工作,增加工作崗位,這必然使得印度更加落後,污染更加嚴重,人口壽命降低,或許這可能會使得印度達到一種人口平衡。

印度政府,宗教,人口三者都是隱患,是一個死局,改革是解決不了的,革命或許可能。


對於印度這個南亞國家,至於其隱憂無非從國內國外兩方面來解讀。雖然印度在南亞地區,與一些南亞國家相比而言,其實力確實處於優勢,並且有能力主導這一地區的秩序發展,但迄今為止,除軍事影響力以外,很難再發揮其它積極的作用,至於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現在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首先,從印度國內而言:

一是人口環境問題,雖然人口已經超越中國實現了世界第一規模的人口數量,但依然有很多文盲,文盲率很高,這對於正在崛起發展的印度無疑是一個巨大障礙。又因為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國內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富人區與貧民窟在印度一二線城市共存的局面會進一步加重。這對於印度的治安秩序與穩定發展必然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至於環境問題,印度的環境問題一直是印度政府以及國際社會所有目共睹的,就恆河周邊而言,已經成為垃圾的天堂,作為印度的母親河,兩岸的居民實在是苦不堪言。

二是印度國內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不同層次的人不得通過,有很嚴重的人種歧視現象,雖然隨著印度的發展這種現象將會有所改變,但如今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印度國內在某些方面的不平等問題。不同等級的人所接受的教育,政府的福利,以及提供的醫療也不同,嚴重抑制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

其次,從印度周邊狀況而言。

其一,周邊的不安全因素。雖然印度軍事實力在南亞地區居於第一位,無人能敵,但是在其北部的巴基斯坦,對於印度的崛起將是不利因素。眾所周知,印巴關係的矛盾,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問題那麼簡單,隨時有可能爆發的邊境衝突對於印度而言,雖然影響不大,但有時也是致命的。

其二,地緣政治的博弈犧牲品。對於印度洋的管控,隨著印度實力的增強,曾經一度野心將印度洋作為自己的內海。但近年來,美國加大對印度洋的管控,企圖擴大自身在印度洋以及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這無疑對於印度而言,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美國俄羅斯都企圖擴大自身在東盟國家以及南亞國家之間的影響力,所以拉攏其加入自己的陣營,但是印度作為一個不結盟國家,有時在美俄中間左右徘徊,十分為難。

所以,對於印度強大的外表之下,是否外強中乾,能否真正對國際社會發揮積極作用,依然有待考證。但雖然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期,但其國內國際問題的嚴重性,依然不容忽視。但似乎印度政府相關人員,對於自身持有很強大的自信心,這實在是印度人民的悲哀。至於最終結局如何,依然要看莫迪政府的正確決策,能不能將印度人民帶離沼澤的深淵。


南亞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形勢相當獨特,地理上,所有南亞其他國家都和印度接壤,而彼此卻互不接壤。這使得印度天然處於南亞地緣結構的中心位置。這種情形的出現是因為印度次大陸原本就是一個文明範疇。南亞所有其他國家都是印度文明圈的成員,只是印度次大陸政治發育不良,始終沒有出現一個長期統一的強大國家,邊緣地帶雖然接受印度文化的強大影響力,政治上卻無法整合。從這個角度說,印度在南亞的中心位置實際上是因為印度民族國家的治理沒有達到自己文明邊界的緣故。試想,印度北方鄰國中國在疆域上涵蓋了多個地形和多種文化。中原文明的治理能力遠遠超越了自己的文化區域,這是印度根本無法相比的。印度的中心位置只能證明印度的相對強大。這恰恰是印度的重要隱憂之一。

雖然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印度遠遠超過其他南亞國家,文化傳統上,印度也一直以南亞核心自居,但印度的能力一直與其雄心不匹配。在國際環境對印度整體有利的時候,印度能夠以較小的投入實現較大的戰略收益,而中國的外部環境要惡劣得多,同樣的事情,印度做,西方可能會容忍,而中國做,就會召開許多非議。環境是印度的優勢,但同時也是致命的弱點。如果印度周邊有大國就是要和印度較真,印度乘勢所顯示出的強大姿態是無法掩飾自身能力的不足的,那個時候印度就會變得很難看。畢竟,強大不能靠吹捧。對誰都是一個道理。


隱憂,意即深深的憂慮。對於印度來說,最主要的擔憂是國家可能分裂,南亞地區老大地位不保這兩個。世界大國地位不保不是印度的擔憂,因為他還不是世界級大國,既然不是,何來擔心。

印度內部有很多問題,比如貧困,種姓,基礎設施這些,但是這些都可以慢慢來,不是大的憂慮,唯有國家分崩離析才是印度最主要的擔憂。歷史上,印度自有文明以來,大部分時間處於列國狀態,統一的時間不能說沒有,但是很短,諸邦林立才是印度的傳統。只是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後,才逐步的統一了印度,並被現代印度繼承其主體部分。但是即是這種統一也是不完全的,就整個古印度地區來說,現代的印度還是分裂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都屬於古印度地區,但是並不是現代印度版圖。未來印度會不會回歸諸邦林立,四分五裂,是印度必須面對的問題。

外部就是南亞的「崇高」地位受到挑戰。印度繼承英國戰略思維,將自身周邊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允許本地區國家實力坐大,也不允許域外國家在該地區過度發展勢力。對本地區國家,千方百計的削弱和控制,甚至直接吃掉。對域外國家也是想方設法的平衡。目的就是一個,確保自己在該地區的霸權地位,奠定走向世界大國的基礎。然而,隨著本地區國家反感印度做法越來越強烈,離心傾向也越來越重。印度洋是重要能源和商線匯聚之地,域外國家不可能不參與進來。兩相疊加,肯定會衝擊印度霸主地位,印度也因此十分憂慮。

至於世界大國,還不是,等是了再擔憂吧。


印度有5大隱憂:

1丶印度部分民族、種族的獨立分立傾向。

2丶種姓制度丶貧富兩極分化造成的社會深度分裂。

3丶急劇膨脹的人口與社會資源貧乏丶人工智慧發展替代人工勞動間的結構性矛盾。

4丶改造陳舊落後的基礎設施與建設資金嚴重不足丶建築效率低下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5丶印度教與其他宗教間矛盾對印度的困擾。


印度這個國家沒有大國的命,卻有大國的病。它的七寸在於「西里古里走廊」,這裡非常值得關注。

印度在南亞次大陸基本上是無敵的存在,人口、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都是首屈一指的,至少南亞地區還沒有哪個國家能挑戰到印度。印度它的國際環境可以說是非常的好,在冷戰時期就可以左右逢源,如今更多美俄拉攏的對象,其弊病在於國內,封建殘餘、貧富差距、中央政府的權威不足、經濟水分多、軍隊靠各國武器填充。

1.種姓制度只是單純的從法律上被廢除了,但對印度社會的影響依舊存在,底層民眾的上升空間基本阻塞。

2.貧民數量實在太多了,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面積,可連三餐都無法保證的印度民眾大量存在,貧民窟遍布大城市周圍,他們才真的是「回不去的鄉村,進不去的城市」。

3.印度中央政府權威勢弱,政令不通的情況屢有發生。

4.軍隊充斥著美式、蘇式、歐式武器,卻偏偏沒有印度國產武器。就連最基本的自動步槍,印度也要依賴進口。

我認為,印度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被巨大的內部壓力拖垮。適當的時候,從「西里古里走廊」下手,隔斷印度與東北部的聯繫,一旦印度東北部獨立出來(此地mao派勢力強大),那整個印度就要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了。一個強大的印度並不符合我國的戰略需要,適時的加以運作是符合我國利益需求的。


人口太多,資源相對匱乏,又沒有辦法防禦來自海上的威脅,印度的命門來自海上,實力無處遁形,戰略防禦又沒有足夠的防禦縱深,依賴外部援助嚴重,周邊都是群狼式的假想敵,周邊軍事環境太差,還有癌症一樣的克什米爾問題,東部地區政治經濟軍事齊動蕩,國內還有大量的反對派武裝組織,民族融合失敗,種族歧視嚴重,外交方面還能八面玲瓏,軍事環境和政治環境太差,做項目及立項先畫自己都消化不了的大餅,行動上面是個先天畸形的矮子,各地區GDP發展不平衡,貧富不均,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社會發展大毛病不少,小毛病都選擇性遺忘,還沒救。真是可愛的印度大笨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