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位少年十歲那年,死了爹。怎麼辦呢,還好他還有個大爺,大爺就承擔起了養育侄子的重任。為啥不是二伯和三伯養呢?因為二伯和三伯死了 。那大爺家是條件好的,他大爺,當兵當上了總管。 所以他的爹算是死對了,不然他還在地里挖番薯呢。這位小少年也算聰慧,17歲,考取秀才。

18歲,考取舉人。那比現在的公務員要難考多啊,秀才,每月是可以吃皇家飯,碰見當官的是可以不必下跪的。 20歲那年連續多次的會試落第,讓他心灰意冷,不過那時剛好趕上了公車上書這趟車。

要說公車啊就是好車,一群人在茶館兒里嗑瓜子,談天說地,少年跟著湊熱鬧,有人說少年啊,你也簽個字吧,畢竟讀書人嗎,少年自然也有他的胸襟和抱負,簽就簽吧,記得當時簽字的幾個帶頭大哥好像還有: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 但少年簽是簽了,他心想啊畢竟我儒雅,我有氣質,我不和你搞這個什麼六君子,八君子的,我要學帝王術擒龍訣,你們這些屌絲圈子我是有點不想混的。

奈說少年有前途呀,船山書院一代大儒王闓運,居然主動跑到少年家裡,非要招聘少年為學生。 少年又想啊既然你這麼看的起我,我就收了你這師傅吧。兩人說是師生,實則可以隨便對罵,玩笑可以隨便開,王闓運對少年特別待見,是逢人就跟他炫耀少年,說他是「楊賢子」 。尼瑪,終於少年刻苦學習,學了一套擒龍秘訣,就是帝王術。

後來他才知道老頭亂七八糟的收了好幾個徒弟,有:夏壽田、八指頭陀、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算了,老頭對少年不錯,也教少年帝王術擒龍訣了,就不計較了,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不過一想到自己可以像房玄齡、王安石、張居正那樣做帝王師,想想就有點小激動。 然後就戊戌變法了,譚嗣同、熊希齡、唐才常那幫鄉下人一定要拉著少年辦學堂,什麼鼓勵新學,什麼學習新學。

少年聽了就有點小心動啊,畢竟可以救國嗎,我可以試試嘛,於是便跟王老師商量能否去日本留學。王老師同他講,日本是不能去滴,你要去日本學習那是堅決不行滴。可少年去意已決,又不好傷老師的心,於是偷偷去了日本,當然費用自理。

在日本,少年和同學黃克強的思想備受衝擊。他們看到了,一個是日日維新、闊步前進的日本帝國,一個是凋零腐朽、不思悔改的晚清帝國,他們的內心無疑是痛苦的。當時少年跟同鄉一起創辦了刊物,可惜一群窮學生,沒什麼經費,故而毛遂自薦,回國募捐。募捐出乎意料的成功,但刊物還是停了,因為主編少年同學回國以後居然參加了科舉考試。

然後……考上了。清政府新增的經濟科!還他媽考了個第二!這說明少年經過一番縱橫捭闔的中西交流,已經成功地從思維上擺脫了鄉下人的土氣,對於清政府的考題簡直不屑一顧。 後來朝廷知道少年在日本抨擊過朝廷,大為不滿, 不僅除名,還給下了通緝令。少年想:我去。白考一趟了。

於是他跑回日本弘文學院學習。這年秋天,少年在橫濱又碰見了一個神人。他叫梁啟超。由於梁啟超寫了個《少年中國說》,振聾發聵,少年感慨萬千,因此和了一首《湖南少年歌》。 在日本少年決心認真學習政治,轉學進了日本政法大學,開始研究各國憲政,意圖救國。那時候在日本朋友多啊,一個叫蔡艮寅的小子天天來少年這裡蹭吃蹭喝。

還有個叫汪兆銘天天跟少年唱反調,天天和少年撕逼,也就少年是儒家傳人,才不會和他一般見識。當然對於救亡圖存,他的決心同汪精衛同學是一樣的,哦,汪兆銘同學說自己的救國決心像精衛填海一般堅定不移後來改名汪精衛。 後來那個蔡艮寅同學好像也改名了,叫什麼蔡鍔。

當然對於這些個人,少年是不放在眼裡的,因為他有他的一套見解。那時留學生也是有派別的,保皇派、革命派。但少年不參與兩邊的渾水,自立一派,名曰憲政派。要說不是命好對吧,不巧就剛好被大家推舉,成為留學總代表 。

在東京,有個讓少年特別不省心的人。那人天天說,我們要發動排滿革命,要推翻昏庸無能的政府,建立新政府,取得革命的成功,你加入我們吧。 少年說啊:革命是不可能革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革命的,我竊.格瓦拉, 啊,呸!我楊少俠堅持中國應當走君主立憲之道路。民主很大程度上要靠選舉來實現,但選舉並非民主的唯一形式。少年每次更他吵完就很煩,慫恿大家給他取外號,大家都喊他山炮,對,就是那個山炮孫中山。

後來少年拗不過啊,既然我不能答應加入你們,我就介紹一個人加入你們吧,省的你天天煩我,少年就吧黃興介紹給了孫打炮。 少年也不知道為啥他有這麼多朋友,但朋友歸朋友,少年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今日之中國,不能行民主立憲,而只能行君主立憲。少年認為:中國乃數千年專治之國,一旦行民主立憲,則必分崩離析,陷入絕境,軍閥割據。歷史不幸為少年言中。

後來啊少年回國,成立湖南憲政公會,起草《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員請願書》,請王老師作了修改,聯名上奏。繼而由袁世凱、張之洞聯名舉薦。還去頤和園跟皇親國戚講課,說說憲政的意思,以及……讓大家做好思想準備。

可惜……後來起義爆發後。少年想:啊喲喂,你個孫大炮,天天革命革命,保不齊國家就毀在你手裡。少年就去給袁世凱當幕僚了。因為,慰亭兄就是他要找的帝王。袁世凱只是想當個總統,需要跟孫中山的南方派調停一下。負責人當然就是少年,少年調停完畢,而天下議論均表示既然革命已經成功,那麼共和制顯然是符合中國的。

為此,少年的老友黃興還來拉他參加中國國民黨。作為堅定的君主立憲派,少年表示,我參加國民黨可以,但國民黨必須放棄政黨內閣制,改為君主立憲制。這並非拍袁世凱馬屁,因為少年真是這麼想的。不過,時局已經推翻了封建王朝,袁世凱不好意思再反水。 但少年不這麼認為,公然就君主立憲制度表態: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得,聽你的!

於是袁世凱就登基大典了。

於是袁世凱被舉國罵死了,少年也未能倖免,身為好友的梁啟超甚至都罵他下賤了。

而此時,少年卻為袁世凱寫下了那對名垂千古的輓聯: 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複斯言。

此後,少年心灰意冷,遁入空門。 再後來,畢竟是人才嘛,少年就被召回到了南京,當了孫中山的助手。一切都那麼順風順水,可孫中山 剛死,國民黨作為政府政黨,就已經開始戒嚴了,對共產黨實行白色恐怖。 因此,氣憤的少年毅然決然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意思是要跟無恥對著干。在共產黨最慘的時候,少年成了一名共產黨員。當然入黨這件事當時是秘密進行的,少年是大人物,一般人是鎮不住的,因此他的上峰直接就是周恩來。

其實少年是有名字的,江湖上大家都叫他葉良辰! 不是,不是,是楊度!

楊度自挽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喜歡我文章的請關注在下!不勝感激!】


民國第一奇人楊度,他的「奇」集中體現在這三點:第一,他是民國史上唯一擁有9重身份的人;第二,他的朋友圈堪稱民國最強,強大到可以串成一部民國史。第三,他同時是民國史上最受爭議的才子。

9重身份

楊度的一生,公開的社會身份就多達9個。

他是清末進士;做過維新派人士並參加了公車上書;他是滿清四品官員;他是帝師,曾幫助袁世凱復辟帝制;他做過革命者並救過李大釗;他做過杜月笙的師爺;他是佛門子弟和國民黨黨員;晚年卻又是中共地下黨成員。

強悍朋友圈

也許,正因為楊度擁有如此多的身份,所以他才能結識無數能人志士,成為擁有民國最強朋友圈的存在。

因為維新變法的緣故,楊度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稱兄道弟。楊度是晚清官員,與晚清重臣張之洞等相熟。因為革命的緣故,他和黃興等人又是拜把子。他為袁世凱稱帝出謀劃策,幫助袁世凱復辟,成為籌安六君子之首,所以他與袁世凱和各大軍閥也關係密切。他曾擁護過孫中山的共和思想,於是乎,他與孫中山又有著密切聯繫。

北伐時期,他曾經預測毛澤東能取得天下,再於是乎,近代最偉大的人物也在他結交名錄之中。他革過命,並因救過李大釗等人的性命而與廣大革命者始終保持交往。晚年,因為做過杜月笙師爺的緣故,他與黑幫「同氣連枝」。因為他曾是佛門弟子,於是乎,他與佛教又有著解不開的淵源。他是國民黨黨員,自然與國民黨高官汪精衛等保持了長期穩定的交往。晚年,楊度還與周恩來秘密接洽,並加入了中共地下黨,並一直為黨提供有力情報。

與楊度交往的多是近代史上響噹噹的人物,將這些人物串起來,直接就是一部中華民國史。實際上,人人皆知「中華民族」一詞,此詞便是源於楊度。

飽受爭議

擁有如此多重身份和如此複雜人際關係的楊度,註定是與眾不同而又備受爭議的。

世人眼裡,楊度是千古罪人,這個說法的主因就在於:楊度曾在中國辛亥革命勝利,中國即將走向共和之際,幫助並鼓勵袁世凱復辟。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後,嘴裡一直念念有詞道「他害了我,他害了我」,這個他,正是籌安會六君子之首的楊度。可以說,如果沒有帝師楊度,袁世凱很可能並不會稱帝。袁世凱

為了幫助袁世凱復辟,楊度曾向袁世凱呈送《君憲救國論》, 」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 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 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 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也正因為楊度的這篇《君憲救國論》,蠢蠢欲動的袁世凱才最終決定稱帝。楊度

除了「稱帝」這樁事外,楊度廣受爭議還與他多次倒戈有關:總共只活了56年的楊度,一生卻倒戈了無數次。這點,從他的身份就可以看出。

楊度的一生,雖看似反覆無常,但如果真的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看,他一生的「反覆無常」背後,其實恰恰是「有常」。他一生,不管是做清廷官員、擁護擁護君主立憲、還是贊成共和 、革命或者其他,其實 都只為國家富強。或許,在書生楊度眼裡,只要是為國家好,何種方式根本就不那麼重要。

而且,說到底,為了這個國家富強的大目標,他最終還是做出了最好的選擇:加入了中共地下黨。在周恩來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楊度,忍辱負重地委身黑幫,以地下黨員的身份為為組織提供了大量情報。

也正因此,周恩來臨終前,一直念念不忘楊度。他在離世前,交代了楊度的特殊身份。 總理還對手下人說,「請告訴《辭海》編輯部,《辭海》上若有『楊度』條目,要把他最後加入共產黨的事寫上。」 一個書生,雖然不可避免地曾犯下錯誤,但這些都不能磨滅他的愛國精神、先憂後樂的精神。相比如今很多書生,他終生為了國家富強這一理想堅持奮鬥的精神,值得後人景仰。



縱橫在查找資料的時候發現,專業研究楊度的人很多,但是楊度的知名度卻並不算高,由這個角度來說楊度是個奇人,並不為過。

然而當你梳理清末或者北洋時代,你都繞不過這個楊度,先是推動清末君主立憲,後來幫助袁世凱復辟稱帝,可以說是堅定的保皇黨人士,後來醉心佛學,最後信仰共產主義,成為我黨黨員,你說這個人奇不奇。

清末立憲運動時的制憲專家

楊度是湖南才子,早年留學到日本,1903年留日歸來,是典型的精英,本來想要投身清廷一展才華,並且在新開的經濟特科考試中考中榜樣,結果卻因為一些第一名梁士詒的名字與康梁犯忌,因此徹查應試者,楊度也被牽連進去,只能再次東渡日本,楊度在日本結識梁啟超,受其影響,成為保皇派人士。

1905年孫中山也在東京,一度邀請楊度參加同盟會,楊度說自己主張推行君主立憲,拒絕了與孫中山合作,但是表示,如果孫中山的革命成功,自己則放棄主張,助孫中山一臂之力。

1907年楊度回國,當時國內正在進行立憲運動,楊度便成為了清廷的制憲專家,清廷中關於立憲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出自楊度之手,隨後袁世凱、張之洞聯合保薦楊度擔任憲政編查館提調,因此開啟了楊度春風得意的官場時光。

當時袁世凱還沒有失勢,安排楊度在頤和園跟皇親國戚講述憲法,和達官顯貴打成一片,1908年清政府公布的《欽定憲法大綱》,這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憲法,在中間有很多楊度的思想。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隨後晚清的政治並沒有像楊度理想的那樣,載灃獲得實權後,組織的「皇族內閣」只是打著立憲的招牌,掛羊頭賣狗肉,群眾在質疑清廷的時候也在質疑楊度。

袁世凱與楊度的洪憲之政

因為清廷無意實行真正的君主立憲,楊度心灰意冷,認為袁世凱是一個可以值得託付理想的人物,在袁世凱被罷官的時候,只有楊度相送,期間也曾寫信勸袁世凱出山。

到辛亥革命爆發後,楊度隨即為袁世凱鞍前馬後,在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後,楊度在青島為袁世凱秘密收集情報,監視「宗社黨」的動向,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後,楊度被任命為參政院參政,隨著權力的集中,袁世凱開始謀求君主復辟,而楊度作為希望自己的君主立憲能夠成真。

在1915年楊度的《君憲救國論》中表示:「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

袁世凱稱其為至理名言,在袁世凱稱帝的過程中,楊度一直都是鼓吹者,後來還發起籌安會,專門運作君主立憲制以及復辟相關事宜,時人稱楊度為「洪憲禍首「。

袁世凱雖然稱帝,但是在位僅僅83天就一命嗚呼了,這時候鼓吹君主立憲的楊度成為眾矢之的,1916年黎元洪辦法《懲辦帝制禍首令》,就把楊度名列榜首。

楊度一度沉淪,後來張勳復辟之後,楊度才意識到君主立憲並不適合中國,只是獨裁者為了實現自己野心而編織的謊言。

潛伏上海,成為我黨一員

在袁世凱死後的這段時間,楊度極為迷茫,甚至一度沉迷佛學,1918年北洋政府頒發赦免令,特赦了楊度,自此之後,楊度很長時間沒有過問政治。

但是這並不代表楊度的思想沒有發生改變,1924年曾聯繫孫中山,表示願意加入改組後的國民黨,但是因為籌安會的事情最後沒有成功,可見,楊度的思想已經開始摒棄君主立憲,尋求新的救國之路。

在李大釗被殺後,楊度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到上海擔任杜月笙的名譽顧問,在這期間成為我黨秘密展現上的同志,為我黨做了很多工作,1931年母親去世對楊度造成了很大的打擊,當年大病了一場就離開了人世。

楊度的一生是短暫而悲劇,但是卻又極為輝煌的,一直到最後,他找到了救國救民的路,楊度是一個書生式的人物,然而民國政局之複雜,並不是說你想報國就能報國,在軍閥混戰時期,書生不過都成為了工具而已。


作為地地道道的湖南人,楊度流亡日本時,曾作《湖南少年歌》:「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時危卻奈湖南何?湖南自古稱山國,連山積翠何重疊。五嶺橫雲一片青,衡山積雪終年白……」此歌首刊於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上,其愛國之心、慷慨之志、磅礴之氣,如一記悶棍,敲打在沉睡國民的頭腦之上,成為了時代的強音,尤其一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曾激勵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拋頭顱灑熱血。

楊度,字皙子,湖南省湘潭縣人,1892年考取秀才,1893年考中舉人,後參加會試落第,支持「公車上書」,因此與袁世凱、梁啟超等結識,後回湘潭,師從湘中名儒王闓運,入王闓運師門學習三年,王闓運精通帝王之學,醉心帝王之術,楊度深得其學,並對他一生的事業追求產生極大影響。

後來,楊度開始接觸新學。世紀之交,西學東漸,湖南推行新政,梁啟超、譚嗣同、熊希齡等人在長沙開辦時務學堂,楊度甚覺新鮮,與蔡鍔、劉揆一等人一起參加學習,謀求興國安邦之道。不久,在西學的影響下,楊度兩度自費留學日本,先後在東京弘文書院、日本法政大學學習,期間曾與黃興、蔡鍔同學,與梁啟超過從甚密,並結下深厚友誼,這些經歷和交往,都對楊度的思想產生過影響。

1905年,楊度以留學生維護粵漢鐵路代表團總代表的身份,帶頭請願,發表《粵漢鐵路議》,要求廢除1900年中美粵漢鐵路借款續約,主張收迴路權自辦,最後粵漢鐵路權成功收回,楊度因此聲名四起。

從《湖南少年歌》中可以感覺到,楊度當時非常敬佩美國總統華盛頓,說明他曾經嚮往過共和國體,後來卻轉向了支持君主立憲,而且不遺餘力,這種轉變可見王闓運的帝王之學對他的深刻影響。

1908年,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開缺回家,許多人避之不及,楊度卻看上了袁世凱這棵「大樹」,不但為落寞歸家的袁世凱送行,還時不時專程前往袁家噓寒問暖,獻計出謀。民國之後,他甚至還對人說:「余誠不足為帝王師,然有王者起,必來取法!」什麼意思?意思是袁世凱非帝即王,我楊度只要袁公上台,咱就是帝王師,輔佐他成為日本明治天皇那樣的有為之君。說這話時,楊度臉上是何等自信!然而,民國已立、皇帝早已成為時代所拋棄如臭氣熏天的裹腳布,楊度卻仍然醉心其中,其觀念又何其落後!

後來,主張君主立憲楊度,果然發起組織籌安會,為袁世凱稱帝鼓與呼,捧起了這場天大的鬧劇,最後,自己也成為了有識之士共同討伐的對象,被人以漫畫譏為「走狗之首」,連曾經的知交梁啟超都公然與之決裂,一世英名,付諸東流。

楊度作為清末民初的有志之士,有愛國之心,有謀國之舉,四處奔走,竭力鼓呼,其心若赤子,然而,雖心赤,才不繼,雖志堅,眼光淺,雖大才槃槃,雄辯滔滔,終不脫書生意氣。據說,袁世凱抱恨去世前,曾經大呼:「楊度誤我!」


1915年,袁世凱準備更改國體、行使帝制的時候, 天津《廣智報》發表了一篇諷刺洪憲皇帝的漫畫——《走狗圖》。

坐在正中間的袁世凱頭戴冕旒、身披滾龍袍,垂拱而坐; 袁世凱的周圍是四條狗,畫的是改變國體、恢復帝制的籌安會四大將—— 楊度、胡瑛、嚴復、孫毓筠。

第二年,袁世凱病逝,楊度的君主立憲的理想,也夢斷京城。

楊度為自己寫下了輓聯: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他這一生,擁護過君主立憲、也贊成過共和, 二者皆不通之後,走向了最後的道路——革命。

1892年,楊度18歲,他走向了人生的第一個起點——科舉。

他從小就學習很好,據說能夠過目不忘, 所以這次他考的不錯,一舉就拿下了秀才, 這時候的他,應該是豪情滿懷,壯志衝天, 準備沿著這條路一路向前,舉人、進士、翰林,大學士, 這些都不是問題。

他想的沒錯,第二年就中了舉人, 但也就此打住了,連著兩年考進士,全部落榜。 他的心情,應該就像我們高考落榜一樣,感覺天都塌了。 在一次會試期間,他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幾個人: 袁世凱、徐世昌、梁啟超。

這時候恰逢「公車上書」,他也感覺很新鮮, 就湊熱鬧參加了,當了一回吃瓜群眾。 這也是他第一次參與政治。

「公車上書」參與過了,那跟以後的人生道路也沒啥關係, 回到家中,以後怎麼辦呢?還是得考試啊。 於是就師從船山書院一代名儒王闓運, 學一門大學問——帝王之學。

不是自己要做皇帝,而是幫別人當皇帝。

了不得、了不得, 他在王老師家裡苦心研讀了3年,學問大有長進, 有了這麼一個繼承人,王老師也很欣慰, 師徒二人都開心的不得了。 楊度曾經說:「我這點學問當不起帝王的老師, 但是如果真的有王者出現, 來我這裡請教,那我也只能獻醜了」。

事實上,這時的楊度還是太嫩了, 在這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 只會點權謀小道,怎麼能當帝王師呢?

要說人才就是人才,楊度自己就明白這個問題了。 1902年,楊度不顧王闓運的勸阻,瞞著老師自費去日本留學, 進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有個同學叫黃興。 1904年,轉入日本政法大學速成科,研究各國憲政, 有個同學叫汪精衛。

在日本,楊度遇見了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 並給他介紹了一個革命的合伙人——黃興。 「聚議三日夜不歇,滿漢中外,靡不備論;革保利弊,暢言無隱」。

他不贊成孫中山的革命思路, 他認為中國每次改朝換代都要流血犧牲無數的人, 才能換來幾個家族的榮華富貴; 如果能夠用法律、制度來引領秩序,實行君主立憲, 那麼承認滿清的正統也沒什麼, 因為那時的皇帝就是個吉祥物,沒什麼危害了。

到最後,誰都沒有說服誰,只得約定: 」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 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 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很多人認為,楊度是一個投機分子,他要的不過是榮華富貴。 但事實上,他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真學士。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死盡」。 作出《湖南少年歌》的楊度, 學業有成之後並沒有留在日本、過上沒羞沒臊的生活, 而是義無反顧的回來報效祖國,出去就是為了回來。

他回來很是幹了幾件大事:

1906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 清政府根據這個報告預備立憲;

1907年,在東京創辦《中國新報》月刊, 任總編撰,」不談革命、只談憲政「; 他發表了14萬字的巨論《金鐵主義》, 宣傳君主立憲,主張成立政黨、召開國會;

1907年冬,任湖南憲政工會會長, 起草《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開清末國會請願運動之先河。

有了這份履歷,找份好工作想必是不難的。 1908年,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合舉薦楊度, 說他:」精通憲法、才堪大用「, 朝廷就派他去頤和園想皇親貴族說說, 立憲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因為朝廷也要搞」法治「了嘛, 所以為了給這個王公大臣們」惡補「法律知識, 楊度就在頤和園開設了憲法講座。

這時候了還講法律? 人民群眾要給他們講講槍杆子怎麼用了。 1911年,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滿清的半壁江山淪陷。 在」皇族內閣「中擔任統計局長的楊度, 千里迢迢跑到了河南項城, 找到他的真命天子——袁世凱,並為他出謀劃策。

楊度認為,天下大變,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出來支撐大局; 而只有袁世凱有資格、有實力。 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 楊度沒有被虛幻的理想所左右, 而是認清楚實力才能決定中國的走向。

滿清亡了,民國成立了。 無數仁人志士奮鬥三百年的願望,今天實現了。 萬事大吉了嗎?並沒有。 滿清沒有了,皇帝也沒有了,民主了嘛!

然而政府的權威也沒有了,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又怎麼樣,心情好了叫你一聲大哥, 心情不好了,說一聲」我還有事回南京「,你能怎麼樣? 舊的秩序沒有了,新的秩序遲遲建立不起來, 這就是民國初年的狀態。

在這種局面下,袁世凱一籌莫展。 那年陝西大旱, 袁大總統想從南方運一船麥子過去救災, 可就是派不動船,因為沒好處,不去。 北洋軍閥的鼻祖袁世凱都到了這步田地, 可想而知當時的政府有多渙散。

這種局面下,楊度向袁世凱呈送《君憲救國論》, 」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 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 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 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

他念念不忘的,還是君主立憲。 袁世凱心動了,有個人野心的蠢動、也有時勢使然。

洪憲帝制,就匆匆上馬。 但是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 歷史就是歷史,回不去了。 袁世凱有著宏偉的政治抱負, 他夢想著成為唐太宗、明成祖那樣揚威海外的帝王, 可是他終究失敗了。

眾人紛紛遠離了洪憲,踹吧、罵吧、扔臭雞蛋吧, 從前擁護袁世凱的人們,現在愛國愛的理直氣壯。 僅僅83天,就一敗塗地。 不是敗給了蔡鍔的護國軍,而是敗給了時勢、人心。

皇帝終於沒有了,真的是」群雄逐鹿「了, 你還想當皇帝、斷大傢伙的前程? 弄不死你。 楊度求了一輩子的君主立憲,最終卻敗給了君主立憲。

他不是聖人,他只是認定了這條路適合當時的中國, 最終卻親手埋葬了自己的信仰。

此時的楊度,內心是掙扎的、也是痛苦的。 他的掙扎時那是時代所有人的掙扎, 他的痛苦也是那個時代的痛苦。

史書中歷來講究成王敗寇, 「失敗」二字,足以抹殺之前所有的成就。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不斷地證明對與錯,才能找到一條光明的路。 君主立憲破產了, 好在,革命還在。


洞穿歷史奇人楊度!

當歷史大潮撲天蓋地壓來時,時代弄潮兒不過仨仁,缺乏獨思考,沒有判斷能力的烏合之眾最喜歡滾堆添亂湊熱鬧,大眾的從眾心理總被巧舌如簧的江湖騙子弄得昏天地暗暈頭轉向,被誤導著從這個錯誤一極,集體滾向另一個錯誤一極。從而一個國家剛走出一個火坑再進另一個火坑。

武昌兵變百年後,再看歷史,是那幫日本一開始為自已培養的滅華勢力,弄得幾乎亡國滅種,而這些亡中國歷史罪人,不但沒有被國人揭偽,認知、批判、警醒反而被立碑、歌頌、崇拜,不能不說是種悲哀。

1840年鴉片戰後,到1911武昌新軍兵變,中國整整經歷71年魔難、錯亂、無措、外戰戰敗、內戰流血、經歷從頑抗中體不變,到守中體求變,再到弁中大變,這是個對幾千年大困局的突破和知迷返悟艱難過程。

向哪變?怎麼變?

毫無疑問,是個國運大題。

世界多個成功經驗展示,最穩最快,代價最小的變動,最可靠的是君主立憲制,可以說,中國借用這一成熟體制,無論與國與民與朝廷,都不會有任何震蕩傷損,就可以從一個專制家天下帝國,平穩轉型到君主制現代民主國家。

清朝的反應是延後的遲鈍的,但清朝也再思再動再變。

既然民族主義起家的革命黨,不給不容清朝異族統治下去,那麼北洋時代,已經不是異族統治,而且民族主義起家的革命黨,也是新政府里一員,又有什麼理由不同心協力去運用民主法則去參與呢???

過去排滿,排完滿又來排漢,拋弁民主法則去搞黨天下,一個國家是一黨的嗎???

正是楊度,洞察到所謂革命黨里野心家的深層陰謀,和可能帶來亡國後果,才力主推行君主立憲制,來挫敗賣國漢奸集團陰謀。

畢竟,北洋手段的軟弱,措施的不力,列強扶植漢奸的能量過大,楊度最不希望看到的悲劇還是出現了,最不希望看到的亡國結局,被漢奸國民黨一步一步上演了。


楊度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是一類人,都是游士。

所謂游士,指那些本身沒有什麼固定價值觀,也沒有什麼道德底線,更拋棄了鄉土,只靠向僱主出賣自己聰明才智為生的人。

這樣的人對於一個社會,往往是破壞多於建設。他們也往往在亂世才會活躍起來。

而與游士對應的則是鄉賢,鄉賢一般有自己固定價值觀,有道德底線,堅持以鄉土利益為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政治生命的人。

清代俞正燮在《癸巳類稿·少吏論》里有精彩的論述:「《管子·八觀篇》云:『論賢不鄉舉,則士不及行。』謂游士不及土著。」

我這裡可以舉一個民國時期具體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張作霖把東北建設的很好,但是事實上張作霖在經濟上主要依靠大連人王永江,正是王永江在經濟上兢兢業業,才使得東北民生和經濟在當時民國數一數二。但是王永江不願意張作霖「爭霸天下」,他覺得這是用東北老百姓血汗錢滿足張作霖個人的野心,最後結果是王永江以「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理由辭職回鄉,這是鄉賢。

與王永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林長民,是的,就是民國大美女林徽因的父親,他則是標準的游士。

他敏銳察覺到郭松齡對張作霖父子的憤恨,不斷教唆郭松齡反奉,為此他還和邵飄萍一起為郭松齡和馮玉祥牽線搭橋,最終成功促使郭松齡反奉。

郭松齡反奉使得張作霖父子陣腳大亂,為了獲得日本支持張作霖只能咬牙籤署《滿蒙新五路條約》,直接為日後死在皇姑屯埋下伏筆。

林長民雖然自己死在了這場兵變里,但是他成功「糟蹋」了王永江十年建設東北之功,也間接毀掉了用東北民眾血汗錢建設起來的奉系新軍,可以說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九一八事變都源自林長民遊說郭松齡反奉。這就是游士,這就是游士的破壞力。

楊度是更高級別的林長民,他雖然是有名的憲政專家,在憲政上造詣極高,但是對於楊度來說,憲政不過是他招徠生意的幌子,本質上和今天找工作時名牌大學學歷一樣的東西;雖然在1913年楊度已經擔任了袁世凱政府內的學部大臣這樣一個對於書齋型知識分子來說最高職務,但是作為一個游士,楊度是不會滿足於學部大臣的職務的,楊度曾多次說過,他要「幫忙不幫閑」,也就是說他不想做理論工作,不想搖旗吶喊,他要出將入相,他想要站在更高的位置。

所以他一力攛掇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失敗,那些被袁世凱借著稱帝削藩的北洋軍閥們都把這筆賬算在了楊度頭上,而洪憲帝國總導演的名頭也直接導致楊度「倒了行市」。

楊度為了脫身,不惜用蔡鍔的遺言做擋箭牌:「湘人楊度,曩倡君憲救國論,而附袁以行其志,實具苦衷,較之攀附尊榮者,究不可同日語。望政府為國惜才,畀以寬典。」

蔡鍔在遺言里說楊度之所以幫助袁世凱立憲是為了實現他君主立憲的憲政理想,與謀求富貴的投機客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因為蔡鍔的遺言有很多種,我們不知道陶菊隱《政海軼聞》與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里記載這一段究竟是蔡鍔真遺言還是楊度為了脫身偽造的遺言,總而言之,這段遺言既救了楊度,也終結了楊度作為「游士」政治生命。

既然已經公開標榜自己堅持「君主立憲」了,又怎麼好再投靠其他政治勢力呢?這就好像是在市場經濟時代標榜自己誓死捍衛古典蘇式計劃經濟的經濟學家,除了堅守這個頭銜外,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也沒有其他路好走。

楊度在民國的成功以及他師傅王闓運在曾國藩那裡吃癟,充分說明了北洋時代其實是前朝政治倫理崩潰的延續而非終結,大廈崩潰的最初,一切雖然已經搖搖欲墜,但是還能勉強維持,這就是王闓運失敗的根本原因,而到了楊度時代,大廈已經徹底走向崩潰,亂世真的已經降臨,楊度這樣的游士才能如魚得水。

從這個意義上說,楊度真擔得起「舊時代、舊制度、舊道德掘墓人」的稱號。


民國美男子,結交康梁、前線孫黃,卻因為插足袁世凱稱帝落得一身罵名。(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1、楊度其人

楊度1874年生人,1931年卒,字皙子,湖南湘潭人,師從王闓運,祖上有個叔父曾是朝陽總兵,北洋三傑中的王士珍做過他的馬牟。

2、受「梁首康尾」事件牽連,沒走上仕途還成了革命黨

1901年清廷開設經濟特科,招攬人才,楊度前去應試,同期的還有梁士詒,當時戊戌政變剛結束,慈禧太后提起康梁等人就恨的牙痒痒,梁士詒其名,被瞿鴻禨解釋為梁首康尾,既梁啟超也姓梁,康有為字祖詒。

慈禧太后痛恨這夥人受到洋人庇護,沒能受到朝廷制裁,本就成見極大,見有這麼一個人,又經這些大臣曲解為必為黨人,氣的慈禧太后一不做二不休取消了本次考試。楊度跟著受牽連,沒能做成榜眼。

不但如此,還被懷疑成「亂黨」,因此學著康梁避難東京。

3、東京結社,廣交黨人

避難東京的楊度也沒閑著,由於天生熱衷政治活動,對於不同政治派別的人,一概結交,因此他的住所又有「留日學生俱樂部」和「湖南會館」之稱。

楊度的結交範圍很廣,比較有名的有維新首領康梁二人,還有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劉奎一和楊篤生等革命黨人,刺殺出洋五大臣的吳樾使用的炸彈就是楊篤生所造。

憑藉著廣泛結交的名聲,楊度在海外留學生中的聲望,僅次於康梁二人。

4、孫黃牽線人

在當時的留日學生中,楊度的才智和聲望極高,他做的《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鼓舞了留日學生的愛國情懷。

1905年孫中山曾到東京,慕名拜訪楊度,有意拉其入伙(興中會),兩人多次卧談,惺惺相惜,但楊度認為救中國的關鍵在於立憲,因此並沒有答應加入興中會,但他介紹了黃興與孫中山認識。

從此孫黃二人開始攜手推進中國革命向前發展。

楊度其人善交,不拘小節,他能夠結交如此多的仁人志士,充分證明他本身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有志之士。

但悔不該的是參與袁世凱復辟太深,而落得一身罵名。


楊度的一生不算長,只有56年,但人生的跨度卻很大,大到很難評說。

早年的楊度既是帝王術的賢弟子,又是新學才子;東渡日本留學後,既是心憂天下的傳統君子,又是固執己見的立憲派號角;歸國投到袁世凱陣營後,既是才堪大用的「帝師」,又是投機取巧的政客;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既是出世的禪師,又是蟄伏的智者;生命的後期更讓人感嘆,雖是落魄之人,但在很大程度上卻又是擁抱時代的勇者、革命志士。

大概也只有身處清末民初那樣風起雲湧的時代,一個書生才會有這樣波瀾起伏的人生。

楊度是湖南人,祖父、伯父都在湘軍中服役,務農的生父早死後,他是在伯父家讀書、成人的。

十七歲時,楊度以才子之姿考中秀才,十八歲再中舉人,但在隨後的會試中,他卻兩次落榜。

兩次落榜後,二十一歲的楊度沒有一心只讀聖賢書,他拜在了王闓運門下,醉心研修帝王術,這對他一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王闓運的門生很多,夏壽田、齊白石等人都是,但真正接過王闓運衣缽並把帝王術付諸實際只有楊度一人。

說楊度是奇人,最傳奇之處即在這裡,一介書生以帝王術讓亂世梟雄袁世凱失了心智——

為什麼王闓運沒能將帝王術施用在清末豪傑身上,楊度卻做到了呢?

這跟他隨後的經歷有關,王闓運玩的還是老一套,楊度卻將他的帝王術糅進了政治新思潮中。

這個政治新思潮就是「君主立憲」。

楊度去日本求學,王闓運雖不同意,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這個志在撥弄天下風雲的「賢弟子」。

在日本,楊度雖激情進步,但與其他革命青年不一樣,因有帝王術這個文化權謀信仰,對革命他是不贊同的,他崇尚的是有「王」的天下。

雖說和梁啟超等人有很多精彩的唱和,但他始終是堅定、或者說是固持己見的「立憲派」。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立場上針鋒相對,但在實際行動上,楊度卻又是君子的,孫中山邀他參加同盟會,他拒絕後的說法很能代表他的這個君子做派——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客觀地講,此時的楊度是心繫天下的有為君子,而非後來的帝制罪魁。

從某種意義上,袁世凱稱帝在某種程度抹殺了清末民初諸君關於「君主立憲」的積極探索。在咱們粗淺的認識中,因有逆歷史潮流的袁世凱稱帝,咱們忽略了清末「君主立憲」的進步意義。

事實上,在清末,楊度一度是「憲政」導師,不僅清廷看重他,民間也無異議。

清廷下詔準備立憲,依據就是楊度為出洋五大臣寫的憲政考察報告。

毫不誇張地講,那時的楊度就是頗受矚目的頂層設計者,朝廷大佬們是要聽他授課的。

然而,因為清廷對皇權的依戀,以及袁世凱的野心,本算國家前途道路的君主立憲最終沒能實現。

民國建立後,雖然共和政體未必適合當時的中國,但潮流已無更改的可能,說的直白點,受了幾千年封建帝王的專制統治,民間再無容納國家有「君」的現實。

理智地講,楊度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並不是反動的,落後的,但他忽視了時代潮流。

不管你出於什麼樣的動機,乃至是良苦用心,一旦逆時代潮流,你就是罪人。

正因為輕視了這一點,隨後他和袁世凱一同走進了萬劫不復,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慫恿袁世凱稱帝的前前後後,楊度再也不是有為君子,他徹頭徹尾地變成了無恥且投機的政客。

文人捲入政治,最糟糕即莫過於此,從理想君子墮落成政治婊子!

但楊度這個人奇就奇在,墮落之後他並沒有徹底沉淪在歷史中,相反在深刻反省後,他竟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重新站立了起來。

他先是加入了國民黨,後又加入了我黨,並且在白色恐怖下為革命做了很多事。

他自己兩句詩很能概括他這個民國奇人——

他生命的大半程追求的是「聖主開基第一功」,最後一小程追求的卻是「男兒報國爭先死」。


楊度病中自題輓聯: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楊度此人的知名度,相對於其重要性來說,確實太低了,這很可能就和他的生平經歷有關。 現在很多人評價此人為「最後一個帝王術傳人」,不過相對於傳統文學中那些「神鬼軍師」類的角色,楊度有一點是他們不具備的:楊度此人並不存在封建式的愚忠思想,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國家富強,民族振興。

楊度一開始是想找「明君」輔佐,支持立憲,這和當時主流的革命派背道而馳,而當清王朝垮台的時候,他又慧眼識人,找到了袁世凱。 然而這卻成了楊一生最大的「污點」——慫恿袁稱帝,但是平心而論,當年「共和」之後的民國一片混亂,楊度認為「君主立憲」和「強人專制」才有利於國家,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道理吧。

袁世凱倒台後,楊度聲名狼藉,他為了躲避追捕,只能狼狽逃到租借,此時他又認為立憲在中國已經不可行,又開始贊成共和了。 1922年,他加入國民黨,希望能幫助孫中山力挽狂瀾;但他也對共產黨懷著深深的同情,1929年,白色恐怖泛濫的時候,他竟然還加入了共產黨,為黨做了相當大的工作。 這一生經歷可以說是此起彼伏了,然而,民國亂世不正是那麼一個時期嗎?

1975年,周恩來特別關照,對於楊度,要公正評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