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早刊登于《智生活》杂志,作者:煎酿三婶


说香港电影曾代表着大中华地区的影视力量并不为过,在其最鼎盛的八九十年代,佳片比比皆是,而由邵氏领头的家族影业亦开辟了香港电影的峥嵘时代。


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自1913年“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产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开始,走过了一个多世纪。


在万千潮涌中历经辉煌与衰落,愈见萎靡,在来势汹汹的内地与西方的猛兽夹击中生存,如今的香港电影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口。



初露尖角 离不开的上海情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的萌芽由一部《火车进站》延伸开来,亦传至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香港。


处于好奇与兴趣,黎民伟将粤剧《庄周蝴蝶梦》改变成电影《庄子试妻》,黎民伟更是反串出演女主角庄子,片中的婢女则由其妻子严珊珊饰演,她不仅是第一位香港女演员,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位女演员。



黎民伟随后成立香港第一间全由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黎民伟也就此成为了“香港电影之父”,为日后的香港电影产业倾尽心力,带来了巨大的奉献。


谈及香港电影就不得不说老上海。


1925年由于日本军阀导致的大罢工蔓延全国,使得还处于萌芽期的香港电影夭折,眼看着主心骨散架的电影从业人员并未从此丧失信心,而是转而投奔上海或广州等地另寻发展,其中上海成为了香港电影至关重要的一环。


以黎式家族为代表,先后与上海的制片厂联手创作,彼时的香港电影与上海老电影一脉相承,也诞生了诸如李丽华、周璇等享誉世界的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里的创作名单里,你总能发现有不少香港的老电影,而这些香港电影都透着股浓浓的上海情怀,故事背景与人物关系总会让觉得仿佛载着时光机器穿梭于旧上海与老香江。


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是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的《白金龙》。


1946年至1949年期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


由于战争带来的大量迫害,香港电影业受到了长达4年的停滞状态,一度陷入瘫痪状态,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


故此,香港的普通话电影产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早期的香港国语片亦成为香港电影中不可跳脱的一环。




有容乃大 潮气蓬勃地成长



战争带来了惨痛的历史代价,同时也带来了迸发向上的决心与重新审视的思维。


在1949年以后的香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大批量的内地影视从业人员纷纷涌入香江,同时期的东南亚势力也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自身的殖民地属性都给她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粤剧色彩的的戏剧片、文艺片、武侠片、喜剧片等等霸占着整个香港电影市场。


而由邵氏带头的家族影业亦在港产片中开辟一家独道市场,到了1957年由邵逸夫掌舵的邵氏可谓是空前鼎盛。



在推广粤语片的同时也开始引入打造大量的国语影片,在影片制作水准上也是愈发成熟与创新,一时间邵氏武侠成为香港电影的鳌头,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以及张彻的《独臂刀王》都成为至今都为人乐道的经典作品。


邵氏的古装武侠片席卷整个香港岛,以大众熟悉的故事题材为骨干,进行剧情上的加工,一开始邵氏的武打场面并不追求真实,直至后期对于武打效果的精益求精更是加入了特辑作为噱头。


电影类型的高度繁荣与港人包容、向上的狮子山精神都使得香港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影中心。


转眼来到20世纪70年代,电视的普及给香港电影注入了一针名为“多元化”的药剂。


由邵氏领头的武打风潮不仅席卷整个香港岛,更是辐射整个东南亚,刀光剑影之下让大家记住了狄龙、姜大卫、尔冬升、傅声等的招牌邵氏演员。同一时期,香港迎来了一位历史性的武打演员艺术家:李小龙。



首部作品《唐山大兄》便震惊世界影坛,其后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更是让李小龙名声大噪,至今西方人一听到李小龙三个字都会竖起大拇指,李小龙也让黄色肤种的中国人在西方社会里扬眉吐气,中国功夫片成为一代世界电影的重头戏,李小龙的雕像屹立在香港的维多利亚港见证着香港的日夜变迁,李小龙的突然离世是香港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一大损失。


飞黄腾达 新浪潮甚嚣尘上



变幻万千的香港市场在追捧功夫片的同时也热爱轻松幽默的喜剧片。


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成为了1973年香港最卖座的电影,郑少秋、沈殿霞等一派喜剧明星逐渐攀上枝头,成为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至此,香港电影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与类型,更多的电影开始朝向市井的路线延伸。


许冠文、许冠杰两位许氏兄弟以其独道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共五次获得香港年度票房冠军。


许多人也许会忽略,但的确是由许冠文的喜剧时代才有了后来周星驰的喜剧王朝,许冠文的喜剧深深地影响着周星驰的表演创作。


和世界大多数的电影产业基地一样,香港也在1979年迎来了革命性意义的“新浪潮时期”。



大批的电视工作者转投电影业,对香港电影业充满着期许的青年电影人们怀着创作的热情以及复兴香港电影的决心,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许鞍华的《疯劫》、徐克的《蝶变》、杜琪峰的《碧水寒山夺命金》、谭家明的《烈火青春》、严浩《夜车》、方育平的《父子情》纷纷都以其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问世香港电影。


其中杜琪峰与许鞍华两位的个人风格在而后愈发鲜明强烈。



杜琪峰随后与游达志、韦家辉共同建立的“银河映像”重点创作全面类型片的商业电影,每一部都可谓是个性鲜明、大开眼界,给予香港电影制造业对于类型片的更多挖掘与可能。


《女人四十》


而许鞍华则是与台湾的杨德昌共同为中国写实题材的电影做出贡献,极具先锋主义的许鞍华,关注本土市井生活,力求真实,《天水围的日与夜》、《客途秋恨》、《女人四十》、《男人四十》皆有细微中见真知的换换涓流,又有刺心直白的矛盾冲突,打造出一部部反映社会矛盾与自我思考的影片。


另一港影“枭雄”麦当雄更是以大刀阔斧的决心带来了香港影史上最令人叫绝的黑色电影系列:《省港旗兵》、《三郎奇案》、《跛豪》、《岁月风云》等各个直面社会黑暗,以豪气的手法揭露现实。


“香港电影新浪潮”有着明显的都市精神,与之前的粤语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目的,导演们试图从全新的视角审视香港与自身,是新一代香港电影创作人的里程碑,也对后续香港优秀导演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尽皆癫狂 港影独占鳌头



到了80年代,新艺城电影公司异军突起,炮制出乃至今日说起港片便第一个冒出的四字:商业电影的集大成者,将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都囊括旗下。


许氏兄弟的金牌喜剧依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内分得一杯羹,嘉禾则是以成龙领头的功夫喜剧打天下。



也正是这个年代,为了齐心对付劲敌,邵氏居然与嘉禾强强联手,在旗下的电影院联映嘉禾的《奇门遁甲》、《八彩林亚珍》及邵氏的《如来神掌》,后来甚至联合摄制电影《七小福》。这与现在的大Boss抱团实质无异,都是利益出发,但最终受益的肯定是影迷。


一时之间,英雄片、警匪片、喜剧片、功夫喜剧呛入一锅,从不避讳多元素糅合的香港电影被西方媒体称为“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在一部电影里,观众可以看到不止一种元素的表达呈现,而这也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代表性特征之一。


这一时期,为了抢夺市场的制作方偏重于明星包装、剧情堆砌,使得香港电影在80年代末走上单一化的创作标准,但是从票房成绩来看,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可以算得上是发展鼎盛的黄金阶段。



正是因为类型的开拓以及港人心态上的开放,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香港三级片创作涌入市场,由风月老将何藩带领时装情色片《夜激情》比他在1987年的《浮世风情绘》中更为咸湿裸露,票房大卖。


1990年《三度诱惑》以低成本的制作收得千万票房,这无疑是招商引资的一大法宝,至此香港掀起投拍三级片热潮。



同时期诞生了一批流芳百世的三级女星,李丽珍的走红要多亏自己的敢露敢拼,处女作《蜜桃成熟时》可以说是她一个人的成功,十分惊艳,也为她以后的三级路良好的铺了来路。


90年代对于香港是个五味杂陈的时代,周星驰的喜剧横霸天下,至今无人能超越。



大街小巷都在以《大话西游》里有“一万年”台词表白,周星驰的火爆程度不亚于四大天王,到了后期众多港片影迷甚至解构周星驰表达艺术为后现代,这的确实属夸大其实,从这面讲,对于周星驰的膜拜也体现出中国喜剧电影表演界人才的缺失。



王家卫文艺片的出现预示着香港电影进入新一代类型片的市场,带着明显法国情怀的王家卫在当时以笑料、暴力取胜的香港市场分羹一地,其以浪漫手法表达爱情、欲望的创作宗旨与各路演员的绝色表演都使得王家卫成为香港影史上不可不谈的一道奇异之光。


这一时期炙手可热的演员都会出现在王家卫的镜头之下,张国荣、梁朝伟、张曼玉、梁家辉、王祖贤、金城武、林青霞、刘德华各个都拜倒在了这个整日戴着墨镜不见光的神秘男子之下,演员与镜头相辅相成,所谓“文艺片”在王家卫与摄影师杜可风看来更像是一段充满新奇的探索之旅。



王晶的赌片热潮与刘伟强的古惑仔题材的兴盛给90年代增添了独一无二的香港电影标签。


对于现在许多80、90后而言,“情与义、值千金”似乎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代名词,正是由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所根植的情怀。


与大陆电影偏好宏大叙事的印象、以及台湾电影稍显晦涩小众的观感相比,香港电影最常从小人物的个人拼搏出发,叙写或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或喋血街头险恶横生的黑社会故事,或踽踽难行的百姓辛酸,或皆大欢喜的家庭喜剧,表现传统或当今香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与义”。


到了回归前后的分水岭,港人动荡不安的心理蔓延,在电影上也以“97情怀”大肆表达创作者的心境。


许多导演趁此机会表达自我认知迷惘,例如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以性别上归属交错折射出香港背景下的意识混杂。



再如独立导演陈果,以一部《香港制造》直叙香港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陈果也先后拍出了“97回归三部曲”与“妓女三部曲”皆是揭露现实问题的电影佳作,凌厉、刻骨而柔软,颇有欧洲新浪潮的带感劲道。


直至回归之后影人自身的困惑和市场规划的受限,使得香港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遇到空前难题,同时大环境下生存状况使得香港电影人陷入了身份认知的谜团之中,许多电影人就此选择了歇业与停产。至此,香港电影迈入了下滑期。


愈见萎靡 夹缝中求生存



究竟是敞开了大门还是闭塞了自己,对于香港本土而言永远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千禧年前后,以黑帮题材横行于亚洲电影市场的代表性港片由于题材上的管制直至今日已经鲜有出品,唯有一部《无间道》给一蹶不振的港影注入一剂强心剂,脱胎于《古惑仔》系列的刘伟强与积极挑战不同风格的麦兆辉创下了这个不可颠覆的神话,即使好莱坞买下了《无间道》的著作权再加工后得到了奥斯卡的肯定,但是对于港片影迷而言,世上只有一个刘建明和陈永仁,港片所宣扬的“情与义”也只有本土制造方能凸显出来。



2005年前后的中国电影市场整体不受大众欢迎,佳片鲜有。


票价过高,韩、日、泰势力茁壮等都视为电影产业的阻碍,取而代之的是主打明星包装以及宣传片里仅有的视觉冲击,在观众一次次进入电影院发现被骗之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终于遁入冰霜期。



有趣的是,彼时的流行音乐得到大众热烈的追捧,互联网的崛起使得盗版猖獗的同时,也让更多口水好歌流行起来,以台湾新势力周杰伦为代表的宝岛艺人打入内地、香港市场,于是我们看到在2005年香港最卖座电影之一《头文字D》的造势上,重点在于宣传周杰伦的加盟,而非香港本地演员的参与,这与后来香港导演北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香港本地演员水准的青黄不接造成了这一现象的日趋严重性。


香港艺人界有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演员的地位总是呈现黄金三角塔的状况,要想从底部爬到高层最起码也需要30年的时间。


于是,我们看到在成龙从一个傻乎乎的愣头青打到一位布满皱纹、拳脚略松的老大爷依然是香港电影界最火红的艺人,而在演技派的刘青云、刘德华、梁家辉、梁朝伟成了香港影坛的中流砥柱,即使岁月一刀刀地砍下去,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屏幕上劳模般的身影,谢霆锋、吴彦祖、余文乐之后再也没有几个耳熟能详的香港艺人,殊不知这几位也早就过了而立之年。



虽然香港电影以商业为最大卖点,但在商业的包裹层下,香港电影指向性的社会认知亦驱动着无数港人、影迷继续对香港电影充满期待。


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的开放,使得观众比以往更容易接触优秀的世界电影,为了迎合市场,北上导演增多,对于本土电影的坚持越来越少,香港电影所面临的困难空前强大,但也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使得本土新锐创作更加有针对性及思考。


陈果还在坚持他的制造,彭浩翔亦守住自己的处男情怀,独立电影在香港影展上收获喝彩,谢霆锋的后期特效公司给带影业来本土的高质量技术,商业片也在寻求新的出路,陆剑青、梁乐民在警匪片模式上探索新突破,励志暖心动画《麦兜故事》激励着一代人……


这些迹象都表明“香港电影未死”,香港电影和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一起将继续为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带来更多惊喜与创新,即使遭遇再多的迷茫,香港电影的希望之光也会重新振奋燃起,不如我们就从港影来过。


作者:煎酿三婶,首发于《智生活》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里没有小编

有的只是爱电影的影迷

没有鸡腿 没有指标

我们每一天都在挤出时间为热爱奉献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

就请学会彼此尊重




投 稿


[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香港电影hkmovie

B站:三婶看电影

我们在今日头条、悟空问答、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天天快报、UC、格瓦拉、

搜狐新闻、百度百科、Wifi万能钥匙、趣头条均有入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