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出版人郝明義所著的《工作DNA》,封面上寫著:工作是一種藍色。藍色的海洋。有淺灘可以嬉耍。有浪濤以供浮沈。還有那永遠呼喚我們追尋的彼岸。

 

對不少人而言,這片充滿生機的藍色海洋卻危機四伏,時時擔心被風浪吞噬。

 

例如颱風天被叫去公司,隨即宣告被解僱,發個紙箱收拾辦公桌,從此形同陌路;或者人事緊縮,遇缺不補,工作量大增,三更半夜還回不了家。

 

打開報紙,不乏失業者的悲情怨嘆;強調工作機會僧多粥少,大學畢業考清潔隊員,碩士想到廟裡執事,有份工作溫飽已是萬幸,遑論其他。

 

那為何我們還敢談幸福和工作的關聯?難道是發現了什麼祕訣,可以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躲過裁員減薪風暴,提升競爭力?

 

如果你所定義的工作倖福,是高枕無憂地領薪水、賺紅利、分股票,很抱歉,這篇文章難以達到你的需求。

 

但如果你視工作為生活中的精華,希望它滋潤你的生命,實現你的夢想,不再盯著時鐘等下班,而是對每一天充滿期待……

 

那麼,一起上路吧!

在志業中釋放才能

 

《愛工作,更愛人生》一書中,作者約翰.克拉克點出所謂「志業」和「事業」的不同,他認為選擇事業或志業,決定了人能否擁有幸福快樂的工作生涯。

 

但志業不都是指犧牲奉獻、賺不到錢的工作嗎?例如到非洲行醫,照顧弱勢族羣,獻身社會運動……屬於某些天賦異稟的人,我們很平凡,志業太遙遠。

 

「所謂的志業,就是你奉命要做之事,」克拉克指出,認為只有某些工作才屬於志業是荒誕的說法,所謂奉命,是發自你內心深處的命令,因此,沒有一種工作在本質上不能成為志業。

 

克拉克本身曾是成功的商務律師,擁有大批忠誠客戶和高收入,事業有成之後,金錢、地位卻難以滿足他,工作如同一潭死水。

 

現在的克拉克已不再執業,十年來從事企業顧問、研究員、作家和義工,他發現,追求志業的過程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

 

志業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方向,是某個熱愛並願意為之努力的領域,在其中你可以發揮能力,獲得樂趣,創造你之所以為你的價值。

 

《愛上工作》作者大衛.懷特寫道,自己在工作中,曾像笨拙得天鵝,搖搖擺擺走在地面上,精疲力竭,直到發現「只要去接觸生命中,最讓你怡然自得的水,就能改變一切。」

 

離開土地並不容易,尤其擔心可能溺水的時候。懷特的夢想是全職詩人,首先他決定每天至少要做一件事,邁向成為詩人的未來;接著告訴所有認識的人,他要成為全職詩人,讓自己不得不去堅持做到。

 

三個月後,他第一次有機會在公開場合演講並朗誦他的詩。

 

演講結束後他立刻辭掉工作,雖然工作日誌一片空白,家庭支票簿一片空白,卻充滿如天鵝悠遊水中的喜悅,「非常,非常快樂」。

 

追隨志業就像搜尋珍珠,必須耐心等待,費勁打開蚌殼檢視,沒有人知道要打開多少個蚌殼才夠。

 

但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得到最想要的那顆。

真實面對自己與世界

 

去過幾十個國家,做過幾十份工作的作家韓良露,累積多年研究生命歷程及所謂命運之事的經驗,得出人生成功有關的法則:

 

第一等的人生是做自己愛做的事,而且獲得成功,這是最令人滿意的。

 

第二等人生是做自己不愛做的事但也獲得了成功,這點可以得意,但不可能真正滿意。

 

第三等人生是做自己愛做的事而沒有成功,難免失意但不致太痛苦。

 

第四等的人生是做自己不愛做的事,無法成功,又失意又痛苦。

 

既然難以控制時運,韓良露認為,與其選擇不喜歡的工作,還不如做自己真正愛做的事,不問收穫,還能享受過程的快樂;如果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即使好運當頭,也可能變成安慰獎。

 

相信沒有人想過第四等的人生。

 

但困難在於,哪有這麼多時間尋尋覓覓,瞭解自己的天命秉賦,找到相配的安身之處?我們要填飽肚子,要養小孩,還有房貸信用卡費要繳呢。

 

「如果你想找到志業,就一定要當個探索者,」克拉克指出,勇於接受改變,珍惜自我發現的過程,而非為了脫離現在的困頓四處碰運氣,寄望保證幸福的機會從天而降。

 

探索天命不必非得挑戰沒做過的事,如果連平衡木都走不穩,跳火圈更不可能成功。你可以從利用餘暇參與感興趣領域的活動開始,加入同好會、聽演講,或和此領域的朋友談話,擴展知識和人脈。

 

透過不斷思考、嘗試改變、累積經驗,便能在探索的循環中逐漸成熟,擁有破繭而出的力量。

 

愛工作,更愛人生

 

名作家平路,臺大畢業後赴美取得統計學碩士,拜景氣和少數民族之賜,很快便在大型機構位居要職,「但那不是我要的,」平路說,即使薪水一直加,假期愈來愈多,卻跟自己的幸福快樂無關,跟自己想做的人無關。

 

從全職變兼差再辭掉工作,平路改行做臺灣報紙的特派員和主筆,開始寫小說。薪水一落千丈,家人認為她頭殼壞去,平路卻覺得,心裡的小孩終於遇到想要的東西。

 

「當人和他的內在啟示癒合一,幸福的狀態愈高,」平路指出,內在啟示是透過不斷與自我進行深刻的對話,才能慢慢浮現,如果一直奔忙,只會聽到嘈雜的聲音,「這是人生的功課,」平路說。

 

聽著不景氣的鼓聲隆隆,很難靜心思索,不景氣的只是大環境嗎?還是在被工作塑造多年之後,我們的內心也陷入了不景氣,失去做夢的能力與熱情?

 

經濟的循環有跡可尋,膨脹之後難免蕭條,谷底之後勢將回升,外界的不景氣總會緩和,我們的工作生涯卻不會隨之終止。

 

以抱怨、恐懼面對,等機會再來時,可能仍毫無頭緒,隨波飄盪;但若能鼓起勇氣、積極探索,心中的北極星終將指引我們乘風破浪,到達追尋的彼岸。

 

百年前詩人紀伯倫吟唱著:

 

生命確是黑暗,除非有著熱望,

 

所有的熱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知識,

 

所有的知識都是無用的,除非有工作,

 

所有的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愛;

 

當你懷著愛工作,你乃將自己,與人人,也與神緊繫在一起。

 

如此,生命將因工作而更動聽。

 

如何找出你的天職?

 

所謂天職絕對是有趣的,如果無趣,就對你毫無意義。換句話說,天職最大的用處就是讓我們樂於所做的事。

 

發行網路雜誌《內在自我》(Inner Self)的美國作家瑪莉葉.蘿賽兒,提出以下方法幫助你找出喜歡做的事:

 

1.把自己喜歡做的10件事列成一張清單。這些事不一定要和哪個職業相關。例如喜歡在外面曬太陽、喜歡和別人說話或喜歡DIY。無須自我設限,不要排除那些你自以為沒經驗、沒錢、沒受過訓練或沒資源去做的事。

 

仔細檢查清單,選一件你樂於從中獲得報酬的事。

 

2.列出另外一張清單,寫出10件可以為別人提供服務並感到愉快的事。例如喜歡走路,當嚮導可能是一個機會;喜歡和動物相處,可以在動物園工作或當獸醫;喜歡和人們聊天、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或許社工人員是個選擇。

 

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為人提供服務的方式。

 

3.接著再寫一張清單,列出能讓自己的理想賺到錢的10個方法。然後開始一個一個去做。

 

每個人都有從童年起就深埋在心中的希望和夢想,也許你自覺缺乏實現它們必需的才華、經驗和財力,然而這些深愛和渴望,一定有能夠探索創造的部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