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科普:原來這就是參與學習!——美國標準3

上週摸魚,本來想寫完認知領域裡面第一個標準,結果看見英文,就導致腦仁兒CPU過熱,整個人都宕機了……

放了一個假期,我的腦子終於休息過來了。上次翻譯了一半,今天趕緊補上。

看過之前那篇的人都知道,美國人對孩子的發展真的令我喫驚!即使是那麼小的孩子,好奇心主動性和對環境的反應都關乎到學習方法,這是我從未想過的。這次繼續看後兩個進程,依舊讓我驚嘆,原來參與學習並非難事,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扼殺了孩子們對學習的參與度。

A3. 學習的參與度

剛看到這個標題時,我很不解:小嬰兒怎麼參與學習?看完之後,真的對我的啟發性非常大。

六個月大的嬰兒可以哈哈大笑,也開始牙牙學語,在不斷地重複別人的動作時,就已經開始進行學習了。到了一歲左右,孩子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活動範圍,會主動接觸一些新奇的體驗。一歲半的幼兒會用各種方式接觸周圍的物體,並且會留心觀察物體會作出什麼反應。孩子們到了兩歲的時候,很樂意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新學會的本領,也期待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和鼓勵。三歲的孩子即使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也能找到新鮮事物,並且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到了四歲,孩子們的大小肌肉基本發育完成,可以接受更加新奇的挑戰,也會主動追求更別出心裁的經歷。五歲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自我效能感,因此會對自己的成就產生自豪感,同時還會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經歷。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們投入學習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想不到孩子是通過這些途徑學習的。當小嬰兒模仿著大人的言談舉止,當剛會說話的孩子一遍一遍重複著自己新學的詞,當孩子看到一個常見的物品來回來去研究,當孩子非要去一個經常去的地方反覆觀察,當孩子分享一件在我們大人看很無聊但是他卻講得津津有味,當……

A4. 合作精神

對於與人合作方面,過小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行動力,或者還不足以將自己與他人區分,因此在四歲之後纔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四歲的孩子開始懂得和小夥伴一起學習;同時可以在學習小組中幫助別人或者接受別人的幫助;在同一個任務中也能夠分工合作。到了五歲,孩子們不僅可以湊在一起學習,還可以一起制定並完成學習計劃;漸漸學會在小組中為其他小組成員做示範。

就此,關於第一個標準「有效的學習方法」的翻譯和解讀結束了。我的感受就是,真的和我們的思路不一樣。美國也好,中國也罷,成人和兒童終究是有區別的。成年人更應該懂得尊重,不應該把自以為是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

最後感嘆一句,如果家長和老師,真的能按照這套標準,來為我們的孩子發展考慮,那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