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

春林漸盛

春雨落地

又至清明

清明節

徐州這邊都有什麼習俗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不僅是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

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春季儀式

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

在徐州地區,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荊楚歲時記》稱:“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節的起源,據說是與春秋的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屬介子推有關。重耳流亡國外十餘年,介子推護駕有功,當重耳返回故國即位,介子推卻躲入深山。重耳以放火燒山企圖逼出介子推,不料山火卻將介子推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民間便有10日禁火之舉。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喫冷食,家家戶戶在節前就紛紛製作甜幹餅、鍋攤餅、冷粥以便充飢,寒食節裏街上賣幹餅的小販特別多。有詩云:“草色引開盤馬地,蕭聲催暖賣餳餅。”

現在,寒食禁火的習俗早已銷聲匿跡了。因爲連續幾天喫冷食畢竟對身體有害,它的消泯應是社會生活形態的進步。但介子推淡泊名利,激流勇退的精神,值得紀念。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的“寒食帖”,就是對寒食節最好的寫照和詮釋。

徐州人喫蒸菜和青糰子

清明節日食俗,徐州特色食品有蒸菜和青糰子。徐州俗諺:“二月清明榆不老,三月清明老了榆”。這是指立春早晚與榆錢子老嫩的關係。徐州習俗,清明時愛喫“蒸榆錢”。但若是春節後才立春,清明節的榆錢就老的不能喫了。

除榆錢子外,清明時亦可多采些野菜如地棗苗、老鴰嘴、薺菜等蒸食。同樣是這些野菜,可以剁碎了與面和成青色菜糰子,蒸、煮均宜,也可以蒸過後再燒成菜喫。

插柳、戴柳

記得小時候每到清明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插柳!枝條垂着,青青翠翠的,可好看了。過清明沒有不插柳的,古語說,清明不插柳,來世要變狗。”插柳的風俗由來已久。有人說插柳的風俗,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後來演義爲紀念介子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柳枝插在屋檐下預測天氣,倒是有點道理的,因爲徐州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說到戴柳,徐州兒童也是這樣: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女孩呢,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老人說,不光是戴柳,而且吹柳。找一段一年生的筷子般粗的柳條,要青綠色,截寸把長,用手慢慢地搓,不要搓破了,搓到皮和芯分離,把芯取出來,只剩下綠樹皮,一頭捏扁,就可以當作哨子吹了,聲音可清脆了。手藝好地,一連能搓幾個柳哨。

上墳祭祖

清明祭祖是清明節活動的重要內容,祭祖有兩種形式,一是家祭,在家裏設供祭祀,時間多在年末除夕。二是清明期間到祖瑩墓祭。徐州人清明節上墳承繼先民風俗,一定要帶工具,清除荒草,給祖墳添加新土,增加高度,培修整潔,是非常講究的,決不敷衍從事。因爲中華先民把墓地看成是死者生活的場所,墓穴相當於房屋,墳墓如果長滿了青草或者墳土流失,就像房屋被毀壞了一樣,因此必須剪刈雜草,覆填新土,等於是對死者房屋的修繕。

春遊踏青

“寒食東風御柳斜”,清明期間,是春遊踏青的大好時光。最遲在唐代,人們已經把清明祭祖、寒食踏青有機組合成一個節日了。過去,徐州人常在踏青的時候剜野菜。城市居民中,老人習稱爲“踏青”。中青年以下,如今已改稱爲“春遊”了。因爲春遊往往要走很多路,故而又稱爲“遠足”。

民國前後,徐州文人墨客多至雲龍山、奎山一帶春遊,尋一處幽靜之所,陳酒布饌,評賞詩文,或者散步於苗壠菜畦之間,歌詠于山巖清溪之畔,樂不可言。“彼時也,看黃河玉帶,雲龍巍峨,不覺塔(奎山塔)影已斜,方蹣步帶醉而歸”(《清明踏青記》)。

你們那裏還有什麼清明節習俗

歡迎留言補充分享!

來源:銅山發佈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