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原典故是指鍾子期與俞伯牙這對好友的故事。相傳俞伯牙擅長扶琴,而苦於無人能真正懂得他所彈奏的內容,在一次出使途中偶遇鍾子期,他完美的聽懂了琴音。

高興之餘俞伯牙彈了幾曲給鍾子期聽,請他辨識琴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鍾子期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鍾子期又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後人便以高山流水無知音比喻知音難求,歌頌人與人之間的友誼。

後有詩讚美鍾子期俞伯牙的情誼為,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現這個典故常被人用來比喻相談甚歡,互相投機的好友。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遇知音,那種感覺應該是一見如故;自古知己難求,一朝相見,應是欣喜不已;人世茫茫,能得一知己,也是此生無憾!「與君初相識,猶似故人歸。」高山流水遇知音,就像故人歸來,沒有陌生感;那是靈魂的相通,遇到思想的另一個自己,感覺到的是彼此如此地熟悉,可謂「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王維《齊州送祖三》)。「故人」相見,自是非常高興,其意可言,亦不可言。「高山流水」帶給彼此的就是相通相知,「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唐·鮑溶《壯士行》)。「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劉禹錫去世時,白居易如此悼念老友。有一知己,人生無憾;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也是以為世上沒有了知己!

高山流水,風輕雲淡

滌盪胸襟,野鳥忘機

「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想失望罷了」

只是,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習慣失望,不是誰的過錯,沒有所謂的對錯,大家只是為了生存下去。

你有沒有一個短名單?上面有所謂「朋友」的名字?再苛刻一點,從這些名字裡面再篩選一下,看還能剩下多少?

如果,還能有幾個名字留下,恭喜,這些算是朋友了,但還不是知音!

說話有時候真的是最低級和無效的交流,你在說,別人在說,只是在說,但沒人在聽

「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巍巍,流水潺潺,這是共同的風景,理解了,會心一笑而已,無話可說。


高處不勝寒,這是一種說法,越高的層次愈是不一樣的高度,有共鳴的就會越少。其實很多人都在追尋一種內心的契合,希望有這麼個角色能時時刻刻毫無保留的相互理解支持包容。這種知音漫客可遇不可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