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棋局中的中國資本市場和地方政府


說的很有道理,但是低利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高信譽,做不到高信譽談何而來低利率,政策早晚不同,犯了錯誤不敢承認,各種言而無信,能低利率纔怪了。做不到高信譽還搞低利率,不是大國崛起的催化劑,而是帝國滅亡的催命符,普通國家低利率帶來的不是崛起,而是高通脹,法國會打敗仗就是因為信譽比不上英國,沒有更低的利率打,不好好潛心修鍊,想著喫仙丹解決問題?你以為你是孫悟空,一出生就帶著仙骨麼?


屁股決定腦袋。

現有的房地產泡沫是三次大放水造成的,它的價格支撐並沒有實際價值,所謂的核心資產就跟股票定價一個意思,取決於市場參與者對房地產這個股票的認可程度。

簡單說就是老百姓買了房地產這個股票,然後拿到第三方機構去質押了股票,如果股票爆倉就是機構相殺了,跟A股的爆倉是一樣一樣的,到時候治理的方式也是一樣吧,限售(已經發生)、大股東增持(準備發生)、停牌(未發生)…

所謂資產是能產生預期收益的東西,這點上不能說房子不是,只是估值與收益不能匹配,按當前的租售比來看,PE高達40-100倍…

說的那麼多,再簡單點就是,丫把花園壩炸了,想滯後人家的鐮刀收割,把老鄉們的積蓄沖的一乾二淨…

要承認,我的眼光沒有這篇文章的作者那麼深遠,從國家大計到全國資本運作,我是寫不來,讀的話只能讀懂一半吧,可能還少。

但有一個觀點我是有的:如果過分信賴地方政府,那麼地方政府實權越來越大,應不應該有管控地方政府的條例呢,房子是一個固定資產,不受股票的影響,但錢多了,一旦現金流流不動了,會不會讓自己就暴雷呢,這個平衡真的難,從止血到造血再到輸血,這個過程想要運轉起來,這條路真的太長了。

另一個,債務如此巨大的地方政府,房價又那麼高,現在不能回落,如何確保這8億農民能夠享受這城鎮化帶來的福利,如何打破城鎮與農村的界限,如何確保改善戶籍制度,如何讓農村的土地再次為城鎮化服務,這些不僅僅是我看到,而是任志強在今年4月份也主要針對性的說道的,如果8億農民解決不了,房子你漲再高,接盤的都是那一小撮人,農民也不願意進來,也進不來。

那談什麼高質量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地方政府又如何帶動企業、工人等等方面的平衡。

這篇文章真的很想一篇軟文,只不過甲方是我們國家的制度。

我覺得沒問題,寫的不錯,句句到肉,但可能百姓在這個文章的分量真的不高。

那,何來的人,民,當jia zuozhu?

這樣的洗腦,我不排斥,但還是希望各種大佬們寫文章多關注關注農民,普通百姓,如果從這些底層人民的角度再去談大國大計,可能會更生動,更容易被理解吧。

僅是個人看法,很粗淺,你要噴我,我就拉你黑名單!就這麼仍性。


趙局的文章一貫如此,但我不是很同意他的一部分觀點,他總是以經營的手段來達到城市運營逐利的目的。我認為城市的最最最重要的任務是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是把最重要的都推給市場。經營的本質就是收入最大化,而公共服務更強調多方利益的均衡。

謝邀,首先要表示我來自農村,不懂經濟,對於經濟文章也看不懂。

想不到還能夠看到這種神奇文章,真要為這種文章的神論嘖嘖稱奇。看下來之後,我想到一個非常有名又非常重要的問題。

誰贊成,誰反對?

立即舉手搶答:我反對。

我怕我反對之後,又被正直敏感了,所以先表明態度。然後留一段時間作為證據,這樣一段時間後寫了答案,真的被敏感了,也算是沒有白答這題。

我粗略的看了一下,這篇神文的神論主要是三個,因此就粗略的談一下。

第一點擁有成本更低的資本,是成為世界第一的根本原因。作者舉了兩個例子,然後因此就算這論點成立了。然後就得出來一個結論,中國只要擁有比美國成本更低的資本,下一個世界第一就是中國的。

第二點中國為什麼獲得資本的成本比美國更低呢,因為中國偉大的房地產。中國正是因為靠房地產,纔到了今天這個經濟地位。只要高舉房地產的大旗,那麼低成本的資本就是中國的大殺器,一定可以打敗美國。

第三點怎麼高舉房地產的大旗呢,主要在地方政府。因此要做的就是救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依靠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只要這個核心動力不倒,中國必將贏得勝利,這就是作者偉大洞察力洞察出來的。

那麼就來看看這三點到底有沒有道理吧。第一點說實話這是最讓人不能忍受的,英國和美國成為第一,就讓作者一句兩者的資本成本更低,就給揭示出來了麼?這是作者太天才,對歷史事無巨細瞭然於胸,還是在拿歷史當兒戲。

那可是幾百年的歷史,而且還是對不同的國家。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互相之間的關係如此錯綜複雜,就想用一句資本來解釋一切。這算什麼呢,難道資本是上帝,就算不是上帝,也是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資本信仰,這點相信是沒有疑問的。

就來看作者第一個例子英國,按照作者的說法。在一六八三年到一八一五年,英國靠著長期低利率國債,因為資本成本更低,就戰勝了財力和人口更強的法國。

說實話我對於西方的歷史是沒有什麼瞭解,看到這個真的也是忍不下去了。我就以我初中學的歷史,依靠記憶來簡單論述一下(當然也在網上搜索了一下時間點,因為初中的時間太長了有點模糊),如果有錯誤的話,希望看者自己分辨,不要被帶溝裏去。

英國在十七世紀就開始經營美洲,想把美洲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從一六二零年,英國就開始陸續的派本土窮人去開發美洲。這可比作者提到的上限一六八三年,早了六十年,經過六十年的經營,難道可以當英國佬在美洲不存在麼。

英國正是在那個時代,經過了工業化的發展,知道了海外殖民的好處。在一七五三年開始侵略印度,很快把整個印度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法國在歐洲大陸就算比財力和人口,能夠略微勝過英國(這點我都很懷疑,因為當時的國家跟現在可不一樣),算上海外的殖民地,法國拿什麼跟英國比。

有人可能覺得法國為什麼不去四處弄殖民地,法國當然也想弄,問題是他打的過英國麼。英國的世界第一海軍可不是充話費送的,法國如果財力和人力真的比英國更強,會被英國死死的壓在歐洲大陸出不來麼,那這強法可真是出鬼了。

至於英國靠著國債的問題,那是因為時代的產物。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跟今天完全那就是兩個概念,那時候別說沒有社會主義了,連資本主義也沒有啊,那就是封建時代。

現在英國和法國,名義上那時候是一個國家。實際上就是一堆大地主和更大的地主的結合體,所謂的國王只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然國王的土地還是要更多一點)。難道能夠指望當時的這些地主老爺們,有什麼現代經濟概念麼。那時候連央行都沒有(法國沒有,英國那個也跟現在不同),就連貨幣是不是商品都爭個沒完,更何況資本這麼後現代的辭彙。

當時的老爺地主們沒有錢過窮奢極欲的生活怎麼辦,直接明搶啊,給農民等各種底層加稅。後來這招用不通了,為何,地主老爺們的稅都收到百年之後了。這招不行就換個招,發行債券,這就不叫搶了。你先乖乖的把錢拿過來,等到一定時候還你更多的錢,這叫雙贏。

至於國債就是最大的地主國王,以國家的名義發行的債券。但是國王這個最大的地主認為,那都是自己的錢。你往國王兜裏送容易,再往外掏可就難了。因此國債當然是越低利率越好,這樣未來國王還錢還的少了,剩下多餘的都進自己兜裏了。所以說國債別說低利率了,那時候國王恨不得國債負利率纔好呢(跟現代的負利率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問題是負利率就沒有人買國債了(那樣又成了直接明搶),所以這是一個動態平衡,國債最終會以能達到搜刮足夠財富的最低利率發行出去。定的低了,沒有足夠的人買,籌集錢的任務就完不成;定的高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這輩子也定不高的。只有定的不高不低,纔能夠維持得了地主老爺們的生活。

那麼為什麼法國國債就要比英國的高,這就是因為風險的問題。雖然地主老爺們經常發行債券,問題是老爺們的慾望是無窮的,所以債券經常發的太多,最後沒錢還。那麼你這次沒有錢還沒關係,我下次不買了總行吧。老爺們下次再想圈錢,沒有人上當了怎麼辦,只好增加利率,並且保證這次一定按時還錢。這就是經濟學中收益越高,風險越大的道理。

法國為什麼國債利率高,因為風險比英國大。為什麼風險比英國大,因為法國大地主容易沒錢還。為什麼法國大地主容易沒錢還,因為稅收增長不行。為什麼稅收增長不行,因為生產力增長不行。為什麼生產力增長不行,因為沒有殖民地的生產力增長。為什麼沒有殖民地的生產力增長,因為沒打過英國海軍。為什麼沒打過英國海軍……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來,十八世紀英法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絕對不是資本兩個字能夠概括的了的。

至於之後的英國和美國,關係就更加剪不斷理還亂了。相信就算小學生都能夠說出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次大戰把歐洲都打爛了,美國大發戰爭財,對兩國的影響要比什麼低成本的資本重要得多。

百年的時間,想把大國的關係,就用一個簡單的東西給說明白,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一種做法。別說別的國家,我們中國人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太深刻了解。就算是中國人來評價自己的祖國,用資本這樣一個名詞,就能夠解釋的通麼。

如果能的話,那麼中國就不應該超過日本才對。當年中國跟日本比,別說低成本的資本了,中國真的有資本麼。起碼當年的共識,中國人用自己的市場,去換外國的資本。為什麼中國要那麼做,還不是因為中國資本不行(或者說根本沒有)。但是中國最終還是超過日本了,僅這一個例子,就能說明什麼資本萬能論,根本說不通。

經常有人嘲諷經濟學不是科學,說實話我不是學經濟的,經濟學是不是科學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點,把經濟這麼複雜的東西,幾百年時間的跨度,幾萬萬人的大國,就歸結到一個簡單的概念上,這是神學。

神學講什麼,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這位作者的文章套用這句話,簡直不要再合適。

資本說要第一,於是就當了第一。


屁股決定腦袋,但良心已然不在了。

看了第一段,覺得不對味兒,然後中間跳選看了幾段,看不下去了。

不過,我是相信的。畢竟,他們是提上層發聲,忽悠下層。


我就想問一下,寫一篇這樣的文章給多少錢?

文章中與我的想法很吻合。中國的房價高,從老百姓感受的角度不好,但的確創造了大量的信用。有了信用,可以擴大槓桿,然後擴大生產規模賺錢,有信心和時間處理危機。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房地產帶來的信用引導到合理的經濟發展領域?

傳統的項目投資視角,重視回報不重視現金流。中國人的投資,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是很短視的,看不到「運營」的重要性。缺少持續運營視角,讓經濟體的波動過大,外在表現就是現金流時斷時續,人員波動大,沒有體系和知識的積累等等。

文章建議的把信用引導到「持續運營」良好的經濟體中,解決問題的核心落地到地方政府,應該說就目前分稅制的狀態下,是效率最高的辦法。

中國的政府部門沒有管理企業的經驗和視角,不知道怎樣與海量的自主經濟體合作(也就是不會也不想用規則治理)。文章建議的方法設計了一條合理的路徑。地方政府在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中有很多參考依據,作為一級經濟主體,對中央來說可控、可靠。中央政府把信用給地方政府,再通過地方政府傳遞到企業,目前應該是一條合理的路徑。

退一萬步講,如果不行,中央可以用行政、人事權力,限制信用的使用,從而實現差異化的授權。想當初改革開放搞試點兒也是這樣逐步分權開始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