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小宁

 

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呈现特点:1,综合阅读率提升,阅读人群增加;2,超半数成年人倾向数字阅读;3,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阅读量少。

 

一年看不到5本书,是不是戳中了你?想一想,你也可能很久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了。的确,现在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常常抱怨没有时间阅读。其实,阅读不一定要找完全闲暇的时间。在回家的地铁上、在午后的咖啡厅、在排队的间隙你都可以手拿一本书,给自己充充电。

 

很多人心中会有疑问,我已经完成了高考,为什么还要看书?仿佛读书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小学的时候,老师也许会教育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高中的时候,老师或许会告诫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答案。

 


为什么要阅读,我们不一定要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也许短时间内阅读不能让你一下子全部了解浩如烟海的知识,不能帮你获得职位的晋升,不能让你快速学到赚钱的门道,甚至不能让你解决夫妻、朋友、亲人之间的矛盾。但是阅读,自有它的意义。

 

读书像一把钥匙,可以让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因为“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史记》,仿佛可以穿越数千年,看到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卷;读《论语》,仿佛可以和孔子坐在一起聊天;读《巴黎圣母院》,你可以得到丑与美的颠覆性认识。没有见过的古代,没有去过的地方,通过读书,你都知道了。


 

读书可以让你拥有选择怎样生活的权力。正像网上一个收获点赞无数的答案:我读书就是为了不遇见我不想遇到的人。看似“毒舌”,却颇有几分道理。读书,让人有了底气与资本,当面对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可以痛快地转身而去。

 

人均读书4.67本,恐怕并不算多。“但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阅读量少”或许也意味着,人们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知道“我读书不多”。认识到读书不多,就是翻开书本的第一步。



不得不说,读书有时是挺“痛苦”的,看着满满一页文字,哈欠就忍不住袭来。

但所谓“痛则通”

这个“痛苦”的过程

其实就是重构自己的过程

你正在破茧成蝶呢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电梯上“左行右立”,就这么过时了?

坐上车顶的“女硕士”需要胜利,也需要体面

减肥成功就送学分?“别人的大学从没让我失望过”

“人生若只如初见”,与爱情无关

就会复制粘贴?小心学籍没了



文字:宗小宁

图片:张永群/摄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 张永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