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呂銳 攝影記者曲嚴 通訊員 袁永華

  今日上午,隨着高達39米的最高處鋼樑拱頂完成吊裝焊接,國內最大單體鋼結構公共藝術雕塑——光谷廣場“星河”雕塑雛形初現。幾個月後,隨着主題雕塑亮燈及配套景觀綠化完工,這裏將與黃鶴樓遙相呼應,成爲武漢城市文化新地標。

  效果圖

  垂直高度相當於13層樓

  今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星河雕塑位於光谷廣場中心環島區域。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總部業主代表吳進介紹,“星河”於今年1月底開工建設,主體表層爲不鏽鋼材質,鍛造焊接,鏡面拋光,重達1300噸,佔地直徑90米,挑空部分最大垂直高度39米,相當於13層樓高。目前,該雕塑已完成鋼結構主體部分進度的80%,正在進行主龍骨施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設計團隊負責人、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楊逸介紹,設計團隊結合現場地塊特徵、城市印象以及光谷的科技特色,提出了“星河”的設計理念來展現光谷科技之美, “星河”上下錯落,與地面的6個連接點分別置於地下空間6根支柱上,部分繞開中心環島採光天窗,與現狀空間完美契合,大致形成門的造型,與黃鶴樓遙相呼應,“整個雕塑試圖通過對武漢山水城市意向的藝術凝練與抽象表達,並結合‘光谷’這個浪漫詩意的名字,力求將星空下的銀河浮現在大家眼前。”

  作爲國內最大單體鋼結構公共藝術雕塑,“星河”的施工難點主要在於它的雙扭曲造型,鋼結構加工要求很高;另外,現場安裝難度大,最重的一段鋼樑近40噸重,吊裝風險大,對施工拼裝的安全要求也很高。

  光谷廣場綜合體即將建成

  在“星河”雕塑所在的光谷廣場地下,就是正在裝修施工的光谷廣場綜合體。

  光谷廣場綜合體地下分爲3層,最大埋深34米,相當於在地下挖11層高樓,土方開挖量相當於20個普通地鐵站,總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是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光谷片區與武漢主城區聯繫的重要通道,也是目前亞洲在建最大的市政綜合工程。

  綜合體集地鐵和市政交通、地下公共空間於一體,地鐵2號線南延線、9號線、11號線等3條地鐵和4座地鐵站在此連通,通往東湖風景區的魯磨路和前往武昌火車站與黃鶴樓和漢口方向的珞喻路等兩條市政隧道在此交會,乘客在此無縫換乘。

  武漢地鐵集團介紹,光谷廣場綜合體建成投入使用後,高峯期日均可通行40萬人次。與此同時,兩條從綜合體穿越而過的公路隧道對緩解目前光谷的道路擁堵,特別是轉盤處的擁堵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珞喻路隧道讓車輛經過光谷核心區時,從地下直穿而過;通過東湖隧道到魯磨路的車輛可通過魯磨隧道直達民族大道,作爲光谷最大堵點的光谷廣場轉盤,將隨着光谷廣場綜合體的建成,徹底迎來新生。

  光谷廣場地上景觀與地下綜合體融爲一體。除了主雕塑“星河”,還有以“金、木、水、火、土”命名的綠化景觀帶。另外,地面也設置有與地下綜合體聯動的逃生通道、排煙口等。

  光谷廣場雕塑及配套景觀建成後,出於對光谷轉盤中心的交通安全考慮,直徑百餘米的中心景觀處將不對遊人開放,轉盤中心以外的周邊五處景觀帶將承擔市民休閒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