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中國知名車企接連爆發的兩起公關危機引來了世界的目光。很多人紛紛表示,這樣的公關危機足以令他們重新審視正在進行全球化的中國公司們。

這樣的論調雖然有些小題大做,但也並非全無道理。雖然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方面表現積極,大手筆交易層出不窮,但喧囂散盡,衆多投資者、消費者和普通僱員們得到的卻是無從兌現的空頭支票和數量驚人的未結賬單。

如今,這些失敗的擴張案例已經影響到了那些在海外投資中有着不錯信譽的中國企業,不少觀察者甚至都懶得去深究那些公司是否真的有違規行爲,就匆匆忙忙地發表各種針對的質疑言論。從這個意義上講,最近的這兩起公關危機揭示出的正是中國出海企業所面臨的深層次困境。

處於風暴漩渦中的企業是比亞迪,這家中國汽車生產商因爲獲得了沃倫·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支持而聞名於世。

欺詐、足球,以及一連串的問題

這起公關事件即是所謂的“廣告門”,比亞迪宣稱,有人假冒該公司的名義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廣告營銷方面的商業活動。

這件事乍一聽似乎也是稀鬆平常,無甚特別之處。但它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原因很簡單,“廣告門”事件所涉及的是比亞迪和倫敦知名足球俱樂部阿森納隊之間的商業合作協議。

其實早在今年4月,阿森納和比亞迪就已經共同宣佈這一合作協議。當時,阿森納方面還曾公開表示,“很高興能與世界上銷量最好的電動汽車公司達成合作。”

根據阿森納官方網站發佈的聲明,此次合作完成後,阿森納將授予比亞迪廣闊的市場權益,包括阿森納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營銷資源,阿森納主場酋長球場的LED廣告牌展示,帶有比亞迪品牌裝飾的球隊座椅,以及與阿森納現役球員和名宿在中國舉辦推廣活動的權利。

目前的好消息是,雙方的合作並沒有因爲李娟的被捕戛然而止。

說到李娟,這位“有幸”登上比亞迪官方聲明的人又叫作Liki Li,比亞迪稱,此人冒充該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職員,用僞造的公司印章與多家廣告公司簽署了諸多商業協議——其中就包括比亞迪與阿森納之間的商業合作。

“比亞迪已經告知阿森納俱樂部,他們也是此次欺詐交易的受害方。”阿森納在其中文官網上做了如上表態。截至目前,無論是阿森納還是比亞迪都沒有對雙方未來的合作伙伴關係問題作出進一步評論,他們現在都在忙着同一件事:深入調查。

雖然調查結果尚未出爐,但有關這起爭議的討論已經開始發酵。批評者把目光聚焦到了雙方合作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既然已經早早承認了和阿森納的合作關係,那麼比亞迪高管爲何又要在此時強調,他們並沒有以官方的名義授權任何人去執行雙方的合作事宜呢?更讓人感到不解的是,根據報道,那個所謂的“騙子”和她的公司其實一直和比亞迪有着多年的業務往來,他們既是比亞迪的知名代言人,同時還屬於比亞迪的供應商之一。此外,這家“騙子公司”近幾年曾代表比亞迪完成了多起合作協議,但現在,比亞迪卻在竭力否認其與該公司存在任何合作關係。

基於此,不少人猜測,比亞迪此番表態的真實目的其實是想終止與阿森納的合作。

“在比亞迪與阿森納的合作已成既定事實,甚至該公司高管都已參加了簽約儀式和新聞發佈會的情況下,他們再跳出來否認合作,甚至直接把協議視爲騙局就實在說不過去了。在我看來,這樣的表態反而讓人覺得是比亞迪別有用心。”中國體育圈祕聞(China Sports Insider)創始人,在中國體育界浸淫多年的資深記者馬克·德雷耶(Mark Dreyer)如是說,“更何況,如果他們所言不虛,那爲何一定要等上兩個月再來出面否認,而不是立即出來澄清?也許他們在簽署合作協議後就改變了主意,只是爲了能體面的違約,或者說……安全的退出,才絞盡腦汁想到了這麼一個蹩腳的藉口。”

當然,德雷耶的觀點也只是一種猜測。由於阿森納和比亞迪目前都沒有披露更多細節,外界也就無法確認比亞迪的真實意圖,因此現在給比亞迪“定罪”有失公允。

但饒是如此,此次公關危機也依然值得密切關注。聯想到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企業與海外公司及政府機構打交道時頻頻出現的摩擦,這件看似個例的事件實際上具有以小見大的價值——尤其是當那些貿易糾紛中頻頻出現比亞迪的身影的時候。

至於比亞迪在貿易糾紛中所扮演的角色,持不同立場的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解讀。在有些人眼中,比亞迪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他們之所以會飽受批評,只是受累於近幾年中國出海企業集體性潰敗的大環境。

比亞迪在洛杉磯:承諾太多、交付太少、還有一點點小腐敗

就在這起“羅生門”發生的同時,遠在大洋彼岸,比亞迪還在處理另一場公關事件。

比亞迪的英文縮寫是BYD,意爲“成就夢想”(Build Your Dreams)。這個口號用來形容比亞迪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這家公司最不缺乏的就是宏大夢想,他們的目標是要成爲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領軍者。而爲了實現這一夢想,多年來他們一直在積極的進行海外市場擴張。

在開啓全球化之旅初期,他們就取得了不小的成果,2008年,比亞迪獲得了爲洛杉磯市區提供電動大巴的大訂單。一想到比亞迪的到來既能給當地創造就業,又能改善城區空氣環境,洛杉磯的政客們幾乎第一時間就開始全力推進和比亞迪的合作。

然而十年過去,得到的成果卻並不像政客們當年所預想的那樣如意。

根據《洛杉磯時報》今年五月發佈的調查報告,比亞迪出產的大巴性能不良且故障紀錄極多。這些公交車在山上行駛時經常熄火,它們接受維修的次數甚至比一些老車都要多。報道還指出,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在行駛里程方面也沒有達到該公司所宣傳的數字,而且還經常因爲汽車過熱、過冷、或是駕駛員操作問題而拋錨。

而按照《洛杉磯時報》的說法,比亞迪給洛杉磯交付的頭5輛大巴還沒撐過五個月就進了維修站。根據公司泄露出的內部郵件以及其他相關機構的記錄,維修人員對這些車的評價是“不中用”。其他一些關鍵詞則是“製作工藝粗糙”,“只要行駛超過100英里就可能會出問題”等等。

有意思的是,雖然產品質量飽受詬病,但比亞迪卻在與公共事業相關的訂單上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鉅額獎勵。而如果把比亞迪從當地政府那裏獲得的訂單、贈款與補貼加起來的話,總價值已超過3.3億美元。洛杉磯政府之所以如此慷慨,完全是因爲這家公司爲當地生產出了電池驅動的公交車、剷車以及大卡車。

事實證明,比亞迪在政治體系內的運作相當老練。

南加州和美國許多地區一樣,政府官員面臨着提升其轄區內環境可持續性的壓力。有鑑於此,比亞迪聘請說客、資助作者,成功說服當地公共機構採用非公開招標採購的方式確定合作方。不僅如此,他們還給官員們提供免費出境遊的機會,甚至還會把官員們的親屬招入公司,爲他們安排職位。這樣一來,當有關汽車質量的指責甚囂塵上時,那些官員們就會不厭其煩的跳出來,爲比亞迪全力辯護。

儘管比亞迪的高管們多次表示,他們的汽車獲得瞭如潮好評,但《洛杉磯時報》的記者卻從政府郵件和公共汽車檢驗記錄中獲悉,實際上當地很多機構都與比亞迪關係緊張,原因主要集中在兩點:汽車質量不佳,電池續航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質疑,比亞迪高管們的選擇是把責任歸咎於外部因素,比如司機在剎車時用力過猛,當地工會活動者爲推動比亞迪建立工會組織而掀起的一系列針對該公司的負面宣傳等等,他們甚至還把矛頭指向了交管部門的官員,指責他們沒有努力推進燃油汽車向電動汽車的轉型。

比亞迪方面曾給出過一個頗爲霸氣的迴應,大意是說,雖然他們在拿了納稅人數億美元的錢之後,最終呈現出的效果不甚理想,但比亞迪也“理應獲得讚賞”,因爲他們“爲當地公共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想在新技術中挑出問題實在是太輕鬆不過的事了。”這句話出自比亞迪汽車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比亞迪北美分公司總經理李柯,“如果你想要成功,那麼所有的事情都是積極的。”

《洛杉磯時報》的這份報告篇幅很長,不過歸納一下,其大致意思就是抨擊比亞迪、指責當地政府:

· 當時,最終敲定協議的關鍵人物是時任洛杉磯縣主管邁克·安東諾維奇(Mike Antonovich)。他說服比亞迪把其美國分公司總部設在了洛杉磯市中心附近。作爲交換,比亞迪將獲得800萬美元的激勵方案。比亞迪還將在蘭卡斯特開設一個汽車裝配廠,而他們從這座沙漠小城得到的獎賞,則是145萬美元。安東諾維奇的妻子克里斯蒂娜(Christine)曾是一位中國演員,她是蘭卡斯特市官員和比亞迪之間的中間人。一方面,她爲汽車製造商的高管們提供諮詢,另一方面,她也經常爲這座小鎮上的政客舉辦包括私人晚宴和中國之旅在內的各類活動。

· 克里斯蒂娜·安東諾維奇拒絕接受記者的任何採訪,而按照其丈夫的說法,她從未在進行上述工作時收取過任何經濟回報。2009年、2010年間,邁克·安東諾維奇曾透露,其所持的比亞迪股份總價值不超過1萬美元。可是僅僅一年後,邁克所持股份的具體數字就在比亞迪的股份構成說明書中消失了。巧合的是,也是在那一年,安東諾維奇和他的同事將一筆3000萬美元的公共交通項目交給了比亞迪。

· 當年在興辦蘭卡斯特工廠時,比亞迪曾許諾,會爲當地創造2000個就業崗位。但直到2018年5月,他們所僱傭的人員都沒有超過1000人。不僅如此,比亞迪還經常被工人權利組織指責,原因包括未能給工人提供能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工資,以及在執行健康和安全條例方面違反僱傭法要求等等。在美國僱主評級網站Glassdoor.com上,比亞迪的評分是2.2分(滿分5分);評述內容多爲員工對公司的各種抱怨,言辭頗爲激烈。就比如下面這個:

財富中文網:令人疑忌的比亞迪與中國公司

或者是這個:

財富中文網:令人疑忌的比亞迪與中國公司

· 2016年,比亞迪爲一位負責當地公共交通事務的主管,萊恩·恩格爾(Len Engel)提供了一次赴中國“視察中國公司生產車間”的機會。整個旅行的全部開銷都由比亞迪來承擔。恩格爾後來承認,他沒有向相關部門呈交有關此次旅行的書面報告,也沒有記錄下旅行中所到過的各個地方,他甚至想不起來那次旅行中自己具體做了哪些事情。需要補充的是,他並不是那次“赴華考察團”的唯一一名旅客,同行的還有5名美國交通系統的官員,他們的開銷同樣也由比亞迪方面來承擔。儘管依照加州法律,政府公職人員接受類似的“禮品”時必須向相關部門報備,但這幾個官員顯然沒有照章辦事。要不是《洛杉磯時報》的記者向他們拋出了這些問題,我們也不會知道這其中隱藏了這麼多的玄機。

· 六個月的中國行活動結束後,比亞迪又將恩格爾送到了厄瓜多爾。他在那裏待了將近一個星期,在爲期三天的有關城市發展和住房問題會議上作了15分鐘的演講。在他的推薦下,比亞迪聘用了他的女婿,給了後者一個行政職務。而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恩格爾聲稱,他並沒有因爲那次舉薦而收取比亞迪任何形式的好處,他的女婿之所以能夠入職,完全是因爲“其能力足夠勝任”。

· 比亞迪所獲得的一部分訂單是非公開招標採購訂單,也就是說,沒有其他公司和他們一起競標。

· 報告還顯示,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從未達到其所宣傳的性能表現。依照該公司的說法,其電動車行駛155公里才充一次電;然而洛杉磯當地的交通報告卻顯示,比亞迪公交車單次出行從未超過133英里。里程最短的一次,大巴車只跑了78英里就被迫返廠充電。交通報告還顯示,常年駕駛這種大巴車的司機普遍表示,如果他們的車能跑過59英里不充電就已經足夠值得慶幸了。同樣也是來自於這份報告的數據:比亞迪的電動大巴一般行駛不到400英里就會請求維修;其困在路上,撥打車輛維修電話的次數是其他車型的10倍有餘。

· 對比亞迪滿腹怨言的當然不只是洛杉磯,在美國其他地方,凡是見識過比亞迪車輛質量的城市都有着和洛杉磯相似的體驗。

· 比亞迪的公司代表們的表現也不敢恭維。他們在面對當地工人、媒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質疑時,常常表現出的狀態是憤怒:要麼憤怒的自辯,要麼憤怒的反擊。該公司的高管——以尊貴的李柯總裁爲代表——從來不願承認自己公司的產品存在問題,他們總是習慣把矛頭指向他人。但這樣只會讓這家公司的形象更爲不堪——尤其是在他們已拿走了當地納稅人大筆錢財的時候。

但其實,還有其他的角度……

在讀完《洛杉磯時報》這份資料詳實、論證充分的報告後,你可能也會和許多讀者一樣,自然而然的得出下面這個結論吧:

中國公司用賄賂的手法,通過走後門的方式從腐敗的政客手中得到了大量誘人的訂單,而損害的卻是當地納稅人的利益;這家公司向公衆撒謊,一方面隱瞞了他們車輛的實際性能,另一方面也沒有兌現其拉動就業的諾言;他們還觸犯法律,用苛待工人的方式讓公司的高管賺的盆滿鉢滿。而當他們的行徑終於遭到譴責時,他們拒絕承擔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反而把過錯歸咎於其他人;他們自以爲是,把自己視爲正義的代言人,卻把髒水都潑到勤勞淳樸的當地人身上。

也許上面的言辭有些過分激烈,但就我所知,大部分人在看完上面的報告後都會有類似的看法。不過我更想說的是,即使是同一份資料,我們還是能夠得出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敘事體系:

比亞迪是一傢俱有前瞻性思維的公司,它爲洛杉磯市中心帶來了環保交通,併爲蘭卡斯特鎮提供了就業機會。他們生產的電動大巴在價格方面極富競爭力,在質量層面也與其他競爭對手不相伯仲。

電動汽車與傳統的燃油動力汽車不同,電動汽車行業也是一個新興產業;因此可以預見,其發展過程勢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沒錯,比亞迪確實高估了自家汽車的電池續航能力,而且在提交招標書時,他們也誇大了自家汽車的行駛里程。但他們這麼做只是希望能儘早拿下訂單。

設身處地地想,其他很多公司在面對這種情形時很可能也會選擇略微誇大一下自己的能力。因此這樣看來,他們的做法也是無可厚非。

他們在遊說當地政客時可能確實踏入了一些道德上的“灰色地帶”,但在美國政治中,這些行爲也並不算是什麼新鮮事。如果比亞迪是一家美國公司,甚或是一家歐洲公司,那麼這樣的遊說不是司空見慣的嗎?

是的,確實有一些官員沒能上報其所參與的一些中國行活動,但這並不是比亞迪方面的錯;作爲一家赴美髮展的外國公司,他們把同當地官員的關係放在一個較爲重要的位置是非常自然的。至於官員的親屬在公司任職一事,只要她能夠勝任工作,那麼這樣的聘用就不存在任何問題。更何況既然公司信任這家人,那麼他們愛屋及烏地把這份信任推展到這家人的其他成員也完全說得通;畢竟,在人事任命方面,把工作交給一個相對熟悉的人總比交給一個陌生人要來的更有安全感。

至於勞工問題,衆所周知,美國的汽車產業工人一直以“難伺候”聞名於世。近幾十年來,他們一直都不願與僱主同心協力。相比較同行,比亞迪實際上已經很努力地在落實勞動法的各項條款了。雖然在有些具體的情形下,其處理方式有失妥當,但總體而言,這家公司在處理和工人的關係時已然做得很好。話又說回來,站在比亞迪的立場看,如果我們的中國工人比美國工人更努力,工作做得更好,那我們爲什麼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和那些難纏的美國工人爭執不休呢?

最後,也許公司領導人的有些表態聽起來很刺耳,但我們首先應該明確,英語並非他們的第一語言;其次我們要把這番話說出來時的微妙語境考慮進來。可以想見,在利潤豐厚的政府訂單面前,競爭始終是無處不在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難免會緊繃神經,會把遭受到的質疑理解爲外界,尤其是其他競爭對手的攻訐。也正因爲此,他們會比較容易反應過度。另外,他們可能也會擔心,如果真的承認自己在某些問題上處理不當,那麼這些表態可能會將公司拖入更爲棘手的法律糾紛裏。

綜上所述,雖然雙方在合作中存在一些不愉快,但總體來看,比亞迪與洛杉磯的合作伙伴關係仍然是互利共贏的。

在我看來,上面的敘述模式也同樣符合事情的真實情況。或者退一步講,這種解讀至少也能自圓其說。可是這兩套敘事模型中,人們更願意去接受哪一種呢?當然,這首先肯定是與敘述者自身經歷有關,他平常的言論值得信賴嗎?他的政治傾向如何?他是位種族主義者,還是個民族主義者?其次,從信息的接收者而言,其自身經歷也會影響他對某些言論的判斷。他與當地政府打過交道嗎?在哪類企業工作?此前是否瞭解工會組織?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不過說到底,個體是否願意讓自己在接收信息時打開合理懷疑的開關,主要還是取決於他自己的立場。換句話說,人們更願意去接受自己願意接受的信息,而不是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對方的心境。

因此,從溝通效果來看,自己能否被他人接受很多時候並不取決於你是否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在於你的行爲和態度是否與對方的預設立場相符合。

在我看來,中國出海企業近來遭遇的種種質疑恰恰在於他們沒能做好這一點。

中國出海企業總是出手闊綽

比亞迪並不是唯一一個和歐洲足球俱樂部產生財務糾紛的中國企業。2017年,一位名叫李勇鴻的億萬富豪一舉買下有着悠久歷史的意大利米蘭俱樂部。當時這一舉動曾引得觀者嘖嘖稱奇。然而僅過了一年,米蘭就再次易主,新老闆是臭名昭著的美國“禿鷹資本”——埃利奧特基金。

這個故事並沒有多少錯綜複雜的劇情,根本原因很簡單,李勇鴻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無法給米蘭持續注資。

相比於李勇鴻的黯然離場,阿斯頓維拉的老闆夏建統(Tony Xia)的表演更具喜劇色彩。在這位思維古怪的老闆的“英明管理”下,阿斯頓維拉“成功”墮入財務危機的泥潭,球隊的競技狀態也是逐年下滑,如今你已經無法在英超聯賽中看到這支隊伍的比賽了。

降級已然令人沮喪,但阿斯頓維拉俱樂部現在還有更愁的事:他們的夏老闆已經無力從中國調來資金了。

“這兩傢俱樂部被收購時都處於中國資本的積極擴張期。那時候,財大氣粗的中國資本紛紛投資海外體育產業——更具體地說,主要就是足球俱樂部。”《中國體育內幕》(China Sports Insider)的馬克·德雷耶指出,“儘管兩支俱樂部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但他們的老闆卻有幾分共通之處。首先,雖然兩位商人看上去富可敵國,但他們的名字在中國商界卻並非如雷貫耳(如果不說是籍籍無名的話)。也可能正是這個原因,自從接手俱樂部,兩人就不約而同地想要向外界證明,自己絕非等閒之輩。而這種自我證明的方式也很簡單——不厭其煩地告訴世人:‘我很有錢。’當然了,後來的事情我們也都知道了……”

“除了疑團重重的身份,這兩人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外界始終不清楚他們收購足球俱樂部的真實目的是什麼,而這一點是非常令人不安的。”德雷耶續道,“而最終,兩個人還步入了幾乎完全一樣的結局——因爲風向變了。”

歐洲職業聯賽中所出現的這些中國資本只不過是中國力量的冰山一角。體育圈之外,涉足其他重要領域的中國玩家不勝枚舉,就比如安邦、海航、萬達。不過這“三巨頭”的命運也着實令人唏噓,他們曾在海外市場積極併購,風頭一時無兩;然而轉眼之間,這三個中國出海企業中名頭最響亮的公司又都不約而同地遭遇了現金流危機,以致無以爲繼,只好被迫退出。

在許多類似的故事裏,主角都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商界大亨,他們快速崛起,登臨巔峯,又戲劇性地突遭變故,黯然離場。人生的大喜與大悲高度濃縮在這些傳奇人物身上,令看客在品評其奇聞軼事之時亦不忘感慨一句:“窮不與富鬥,富不與官爭。”

然而看客們卻並不知道,在大亨們大起大落的命運中,感觸最深的其實另有其人。

2016~2017年間,我曾在一家被外媒稱爲“全球擴張超新星”的中國企業供職。這家互聯網企業和娛樂公司由一位才智過人又野心勃勃的CEO掌舵,他的計劃是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技術帝國。在他的要求下,該公司在全球主要的技術中心、娛樂中心和金融中心開設了諸多分支辦事機構,各個辦事處都在本地區精心策劃了多個大型活動。此外,這位CEO還以求賢若渴的姿態瘋狂吸納全世界最頂級的人才——自然的,其付出的代價也是令人咋舌。

不過在我看來,這家公司的很多做法簡直就是在蔑視商業與金融的“基本物理定律”,所以在收到邀約後,我決定先諮詢一下相關專家,試圖充分了解這家公司的方方面面。儘管最終我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但我其實也清楚地知道,這是在賭博:作爲玩家,我當然希望自己贏;但考慮到賭桌上的風險,我也隨時準備接受最壞的結果。

對於那位CEO,從我的情感出發,我對他欽佩非常;然而理性地講,我還是無法完全相信他爲公司所編織的那些未來。

說到這裏,我想補充一句,其實像我這樣,帶着懷疑主義的謹慎就業觀去職場打拼的人並不在少數。我認識過許多和我觀念類似的人,他們能透過各種天花亂墜的宣傳話術,洞悉世界的真實。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職業發展都相當順利。不少人還嘗試過多家知名公司,但無論在哪兒,他們的工作表現都會給僱主留下深刻印象。

不過也有另外一羣人。

幾個月前,一位曾和我一起供職於那家互聯網企業的同事給我發了封郵件。在附件裏的文檔中,他對我傾吐了自己的心事。他說他幾乎大半生都在抑鬱症的泥潭裏掙扎,無法找到哪怕一份能令自己收穫成就感的工作——直到他聽了那位CEO的演講。

他告訴我,自那以後,那位CEO所說的每句話他都深信不疑。CEO說他的員工應該“all in”,於是他就全力工作,毫無保留;CEO工作狀態激揚澎湃,於是他也將抑鬱症的頑疾徹底甩掉。他甚至還將這份熱情傳導給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試圖讓他們也成爲這家公司的忠實擁躉。他對公司管理層所發佈的信息深信不疑,即使當嚴重的財務危機已經讓他摯愛的企業不可挽回地駛向萬劫不復的深淵,他也是渾然不覺。

當然,最後他還是知道了那個人盡皆知的祕密——在他只剩幾周就將被公司裁員的時候。

完全可以想象,當知曉一切的時候,他的那種絕望與無力。尤其是當想起自己曾多次在他人面前稱讚公司時,他更是感到羞憤難當。於是,他決定保守祕密。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樣準時出門,但這一次他沒有選擇去公司,而是一個人在一家咖啡館呆坐了一整天。從那之後的每一天,他都這樣度過,直到幾周後,意料之中的大裁員決議來了……

被遣散的員工有數百人。當時公司給出的說法是,這種離職方式能讓他們“以體面的方式離開公司,更好的迎接下一段挑戰”。

如今,我的那位同事已經從“上一段挑戰”所帶來的陰霾中走出來了,他的生活看上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我之所以要講這件事,只是想說明一點:當一家大型公司轟然倒下時,不要只關心那些所謂的傳奇人物,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千百個和我這位同事有着相似命運的人。他們中有些人也許能成功走出苦悶,但也總有一些人不那麼幸運。

我聽說有的員工在離職時,公司還欠着他幾個月的薪水;我還聽說,有的人爲了工作而無暇照顧家庭,於是被公司裁員後,只得面臨妻離子散、孑然一身的境地。但即便如此,他們所經歷的也不是最糟的……

最後我想說,我見過許多因公司原因而被迫離職的人,我發現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不管是就職於中國的企業還是就職於國外的企業,那些離職後痛苦最深的人都是最相信公司的人。他們相信老闆,相信CEO所承諾的未來。所以當大廈將傾之時,他們所感受到的幻滅感絕非他人所能體會。

這個角度看,那些最痛苦的人其實是公司裏最好的員工。然而現實的悲劇性在於,猜疑之人總會收穫更多回報,而忠義之士所得的卻只有痛苦。

那麼對於我們外國人來說,懷着怎樣的心態去看待中國企業纔是最明智的呢?

談到這些中國的企業悲劇,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立場總是會給出不同的解讀。

有些人把責任推給了自負的企業領導人,認爲他們野心勃勃卻志大才疏,只會定下不切實際的目標,卻不知該如何將夢想落地生根。

還有些人把矛頭指向了中國的經濟大環境,認爲信貸緊縮和監管壓力是造成那些出海企業遭遇困境的幕後推力。

當然也有人認爲腐敗纔是罪魁禍首。在他們看來,這些企業所進行的海外擴張,不過是極少數人試圖將非法資產以看似合理的方式轉移到海外賬戶的手段。

由於才疏學淺,經歷有限,對於上述解讀,我個人也無法給出一個清晰的判斷,不知道究竟何者更接近事實真相。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拉回到文章的開頭,再次審視下比亞迪這次的公關危機,也許我們可以約略找出答案。

首先我想明確一點:我無法對比亞迪的財務狀態評頭論足,因爲我手中並沒有任何證據或是相關信息可以支持我在這方面長篇大論。我所知道的是:

第一,這是家正在進行海外擴張的中國企業;

第二,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幾乎所有把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戰略當一回事的人都因他們的選擇而付出了代價;

第三,據我所知,其他國家的很多大型公司也有過諸多不良行爲。前文所羅列的那些中國企業的箇中罪狀,很多老牌歐美大企業也曾經嘗試過(或者至少從事過與之類似的勾當)。因此從這個角度講,中國企業之所以成爲衆矢之的,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的“新人”身份。我們知道,幾乎在所有環境裏,初來乍到的新人都免不了要被“老人”排斥,商界也如是。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着中國企業就是無瑕白璧,彷彿所有針對他們的指控都是欲加之罪。事實上,相比於老牌國際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在公司管理方面確實缺少必要的透明度。不僅是企業,中國的財政體系也不夠透明,法律體系更是如此。作爲一個在這裏學習、工作,密切關注中國商界的寫作者,我每一天都能體驗到這些透明度的缺失。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你把公司開在了大洋彼岸的某個小鎮裏時,你覺得當地投資者、政府官員、消費者亦或是潛在的員工會帶着怎樣的預設立場去審視你的公司呢?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比亞迪都難言完美。但不管怎樣,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家嚴肅的公司,從事的是合法的業務,他們所生產的產品也是物有所值的。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家能獲得像沃倫·巴菲特這種保守投資者青睞的公司也必有其過人之處。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中國企業”,而在於“出海”這個語境。在過去幾年裏,每當中國企業在海外風生水起、博得關注之時,映入世人眼簾的既不是稚拙的蹣跚,亦不是緩慢的前進,而是喧囂與倉促、混亂與失敗。最終,當硝煙散盡,散落於地的總是大疊未償的欠款與大量未解的難題。

外國人對中國的體制缺乏透明度的擔憂由來已久,但這也並不是什麼新現象,百年以前如此,百年以後照舊。正是因爲這樣的擔憂始終存在,每當外國人談及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經濟往來與外交關係時,“開放”永遠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那麼是不是沒有透明度就無法獲得世界的信任呢?也並不見得。日本的企業文化就一直以無法爲外人理解而著稱,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通過其他方式贏得世界的信任——比如產品和品牌。外國人可能難以理解他們的公司管理方式,但卻能從他們的產品中瞭解這個國家的工藝方法和行事風格。所以當豐田的造車模式成爲世界汽車產業的標杆時,日本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的信任關係就已經悄然建立。這種信任,既來自於日本企業對產品細節近乎偏執的堅持,也來自於他們對新鮮事物異乎尋常的謹慎。他們可能對世界並沒有那麼開放,但他們至少能將自己的態度貫徹始終。

然而,當日本出海企業也在近幾年連遭打擊後,他們反而成爲了中國同行眼中的反面教材。這或許部分解釋了爲何中國企業既不重視產品,也缺乏貫徹始終、內外一致的經營理念。

我仍然願意相信比亞迪家是值得信賴的公司,不過我也必須指出,目前的環境對於志在全球化發展的中國企業而言絕對稱得上是一個艱難時世。在這種態勢下,他們必須加倍努力,用自己的行動來打碎懷疑論者的預設立場。

從這個意義上看,在充滿猜忌眼光的世界中跋涉,對於比亞迪們來說也未嘗不是一次自我修煉的良機。他們能成爲最後的贏家嗎?有可能,但前提是他們能把誠實交易與透明化管理落到實處。雖然他們目前尚未達成這兩個基本條件,不過我很期待有一天他們能用自己的行動成功說服我這個疑忌滿腹的外國人。


財富中文網:令人疑忌的比亞迪與中國公司

i4CN(工業4.0中國-簡稱),是中國最系統化、最全面的工業4.0、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無人工廠領域的第三方諮詢公司。;公司整合華爲、博世、騰訊、美的等專家,首家提供工業4.0整合方案,包括i4技術項目、i4四大管理體系、十大思想變革的三層金字塔式諮詢架構;能夠指導企業實施專業化的工業4.0變革和無人工廠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助力國家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藍圖。

財富中文網:令人疑忌的比亞迪與中國公司

樑卓業 i4CN首席諮詢顧問中國工業4.0、智能製造、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專家,華爲ISC、IPD體系專家華爲ISC+項目組成員,智能製造標杆車間項目經理工業4.0十大思想變革、無人工廠建設體系首創人中山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雙MBA,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本科歡迎需要導入華爲ISC、IPD體系,實施工業4.0無人工廠的企業與i4CN合作。

(請搜索i4CN樑卓業老師相關課程視頻並進一步瞭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