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过节,不少男生都会犯头疼:

女朋友说不用送礼物,那我到底送不送?送的话,送点啥?

这时候,要是你真的乖乖听话,没有一丁点儿表示,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你完了。

可有时候,当男生费尽心血挑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有用又好看的礼物的时候,女生收到却更生气了,这是为啥呢?

如果你送的礼物常常都是适得其反,那么,可爱的直男们,你们可能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她?

礼物看起来不过是一样东西,背后却折射的「用心」。

很多时候,只收到礼物而不见对方心中的那份“在乎”,那么,这份礼物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物件。

女生喜欢礼物,其实并不是喜欢“礼物”本身(虽然也有一小部分确实喜欢礼物本身吧),但更多时候,女生会将礼物与彼此之间的在乎程度、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紧密相连。

礼物像是在平淡生活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更像是情感渐渐素然之后,突如其来的集中甜蜜。

在这样区别于日常生活的小小仪式感中,不论是送礼物的人,还是收礼物的人,两个人都在创造共同的情感记忆,继而增进了解,加深彼此的爱意——“礼物”的本质意义,也许就是这个。

都说千金难买一份用心,礼物当然可以作为“短平快”时代的情感弥补。

但生活中,无论是恋人关系还是亲人关系甚至是朋友的关系,人们建立的情感,本质上并非用“礼物”作为桥梁。

02

爱是为你付出时间

去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电影《小偷家族》,也正是延续了是枝裕和常在电影里引发观众思索的那道命题:是什么让人们有了情感的羁绊?是礼物?是血缘?还是我们彼此付出的时间,积累成了不可替代的情感?

电影中,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几个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现实情况而生活在了一起,相互照顾。

被抛弃的小孩,不被父母在意的女儿,被孩子置在一边的老人……他们在一天一天的相互陪伴中,成为了彼此的亲人,产生了最深的羁绊。

比起在一次次共渡,陪伴,相处,沟通,创造记忆增进情感的时刻,选择了逃离的那些人,电影里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的他们所共同经历的,才是不可替代的吧。

爱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答。在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 ? 巴克曼最新短篇小说《时间的礼物》中,他给出的解答是:爱是付出时间。

在巴克曼小说《时间的礼物》中,有一个只愿意面对工作,总是逃避家庭的父亲一样,他要无止尽的钱,无止境的名声,他一直以为自己的人生很有价值,功成名就,却在生命最后的几天明白过来——真正想要记得他的人,他并没有与之共度更多的岁月。

父母,朋友,爱人,孩子……这些本该一起度过生命的人,他都疏离在外。他怕爱,也不会爱,他既不敢接受爱,又害怕付出爱。

他只依靠银行卡的数字过活,在转眼就忘的合作伙伴中穿梭,以为积累的名声是永垂不朽的……那些会像《寻梦环游记》里一直记住自己的人——家人朋友妻子孩子,他吝啬到一顿晚餐的时间也不肯给他们。

于是妻子离开了作为「丈夫」的他,儿子几乎找不到作为「爸爸」的他。

渐渐地,一天变成了一年,一年变成了十年。接下去的几十年里,他最最重要人生,本该被铭记的人生,空空如也。

“畅销小说之王”巴克曼似乎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每一个读者:只有当我们付出真心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时间意味着什么。

03

陪伴,是不可替代的情感。

就如北岛在《远行,献给蔡其矫》一文中曾经写:“也许重要的是,你与谁相识相伴相行,与谁分享生命苦乐,与谁共有某些重要的时刻,包括最后一次。”

你与谁相伴相知,与谁共度那些美好或艰难的时刻,也许才是更加重要的。

“如何去爱”的问题困扰了多少“爱无能”的当代患者,所有人都告诉你:要成功,要赚钱,要去享受社会顶级的资源,要竞争……没有人告诉你:人类真正需要的,不过是一份情感,一份温暖的陪伴。

真正的礼物,并不是金钱,也不是物质,更不是奢侈品。而是时间。

小王子因为付出了时间照顾星球上那唯一一朵玫瑰花,玫瑰才成为了全宇宙的独一无二。因为,只有用心浇灌,付出了时间的情感,才是不可替代。

《奇葩说》的辩手颜如晶在节目里曾说:

“爱虽然无法衡量,但作为人总爱计较、量化,那么时间可以成为唯一衡量的标尺,因为它是公正的,不论贫富贵贱——时间对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

“爱一个人的方式,最基本的就是看是否乐意付出自己的时间。”

“每个人的生活皆不可逆,父母见证孩子的前半生,孩子见证父母的后半生,恋人见证彼此生命的一段时光。而这些见证,这些记忆,才是最珍贵的。”

是啊,过节送不送礼物,又或是纠结送什么,在陪伴的面前比起来,又算什么呢?如果真的要送,就送给TA你的“时间”吧。

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无论是对待恋人还是家人,少玩一会儿手机,少打一会儿游戏,少出去几次应酬,多陪在他们身边,这恐怕才是节日最好的礼物。

因为,正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累积成了我们不可替代的情感。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