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節,不少男生都會犯頭疼:

女朋友說不用送禮物,那我到底送不送?送的話,送點啥?

這時候,要是你真的乖乖聽話,沒有一丁點兒表示,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你完了。

可有時候,當男生費盡心血挑出了一個自己認爲有用又好看的禮物的時候,女生收到卻更生氣了,這是爲啥呢?

如果你送的禮物常常都是適得其反,那麼,可愛的直男們,你們可能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瞭解她?

禮物看起來不過是一樣東西,背後卻折射的「用心」。

很多時候,只收到禮物而不見對方心中的那份“在乎”,那麼,這份禮物不過是一個冷冰冰的物件。

女生喜歡禮物,其實並不是喜歡“禮物”本身(雖然也有一小部分確實喜歡禮物本身吧),但更多時候,女生會將禮物與彼此之間的在乎程度、瞭解程度、關心程度緊密相連。

禮物像是在平淡生活中突然綻放的煙花,更像是情感漸漸素然之後,突如其來的集中甜蜜。

在這樣區別於日常生活的小小儀式感中,不論是送禮物的人,還是收禮物的人,兩個人都在創造共同的情感記憶,繼而增進了解,加深彼此的愛意——“禮物”的本質意義,也許就是這個。

都說千金難買一份用心,禮物當然可以作爲“短平快”時代的情感彌補。

但生活中,無論是戀人關係還是親人關係甚至是朋友的關係,人們建立的情感,本質上並非用“禮物”作爲橋樑。

02

愛是爲你付出時間

去年在戛納電影節獲得大獎的電影《小偷家族》,也正是延續了是枝裕和常在電影裏引發觀衆思索的那道命題:是什麼讓人們有了情感的羈絆?是禮物?是血緣?還是我們彼此付出的時間,積累成了不可替代的情感?

電影中,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幾個人,因爲各種各樣的現實情況而生活在了一起,相互照顧。

被拋棄的小孩,不被父母在意的女兒,被孩子置在一邊的老人……他們在一天一天的相互陪伴中,成爲了彼此的親人,產生了最深的羈絆。

比起在一次次共渡,陪伴,相處,溝通,創造記憶增進情感的時刻,選擇了逃離的那些人,電影裏不是“家人”卻勝似家人的他們所共同經歷的,纔是不可替代的吧。

愛是什麼?可能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解答。在瑞典作家弗雷德裏克 ? 巴克曼最新短篇小說《時間的禮物》中,他給出的解答是:愛是付出時間。

在巴克曼小說《時間的禮物》中,有一個只願意面對工作,總是逃避家庭的父親一樣,他要無止盡的錢,無止境的名聲,他一直以爲自己的人生很有價值,功成名就,卻在生命最後的幾天明白過來——真正想要記得他的人,他並沒有與之共度更多的歲月。

父母,朋友,愛人,孩子……這些本該一起度過生命的人,他都疏離在外。他怕愛,也不會愛,他既不敢接受愛,又害怕付出愛。

他只依靠銀行卡的數字過活,在轉眼就忘的合作伙伴中穿梭,以爲積累的名聲是永垂不朽的……那些會像《尋夢環遊記》裏一直記住自己的人——家人朋友妻子孩子,他吝嗇到一頓晚餐的時間也不肯給他們。

於是妻子離開了作爲「丈夫」的他,兒子幾乎找不到作爲「爸爸」的他。

漸漸地,一天變成了一年,一年變成了十年。接下去的幾十年裏,他最最重要人生,本該被銘記的人生,空空如也。

“暢銷小說之王”巴克曼似乎想用這個故事告訴每一個讀者:只有當我們付出真心去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纔會明白時間意味着什麼。

03

陪伴,是不可替代的情感。

就如北島在《遠行,獻給蔡其矯》一文中曾經寫:“也許重要的是,你與誰相識相伴相行,與誰分享生命苦樂,與誰共有某些重要的時刻,包括最後一次。”

你與誰相伴相知,與誰共度那些美好或艱難的時刻,也許纔是更加重要的。

“如何去愛”的問題困擾了多少“愛無能”的當代患者,所有人都告訴你:要成功,要賺錢,要去享受社會頂級的資源,要競爭……沒有人告訴你:人類真正需要的,不過是一份情感,一份溫暖的陪伴。

真正的禮物,並不是金錢,也不是物質,更不是奢侈品。而是時間。

小王子因爲付出了時間照顧星球上那唯一一朵玫瑰花,玫瑰才成爲了全宇宙的獨一無二。因爲,只有用心澆灌,付出了時間的情感,纔是不可替代。

《奇葩說》的辯手顏如晶在節目裏曾說:

“愛雖然無法衡量,但作爲人總愛計較、量化,那麼時間可以成爲唯一衡量的標尺,因爲它是公正的,不論貧富貴賤——時間對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

“愛一個人的方式,最基本的就是看是否樂意付出自己的時間。”

“每個人的生活皆不可逆,父母見證孩子的前半生,孩子見證父母的後半生,戀人見證彼此生命的一段時光。而這些見證,這些記憶,纔是最珍貴的。”

是啊,過節送不送禮物,又或是糾結送什麼,在陪伴的面前比起來,又算什麼呢?如果真的要送,就送給TA你的“時間”吧。

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無論是對待戀人還是家人,少玩一會兒手機,少打一會兒遊戲,少出去幾次應酬,多陪在他們身邊,這恐怕纔是節日最好的禮物。

因爲,正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累積成了我們不可替代的情感。

END

相关文章